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1千字
字数
2024-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民族文学与民俗学来把握影像表达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族影像表达的实践和个案为突破口,观察叙事传统在情感、故事、时间和空间等维度上的表达特点,在多学科交叉点上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新表述。
本书一方面从纪录片本体入手,探讨视听语言的表现和再现的叙事手法;另一方面从民俗学视角的“传统”“国家”“族群”“日常生活”“语境”等理念出发,探讨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相关影像在中国的发展趋势,重点考察民族民俗在国家化过程中增强国家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心的重要作用和实践路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论
- 第一章 情感的影像:侧重主体性的表达
- 第一节 口头文本与书写文献在影像表达中的继承与发展
- 一 赫哲族“伊玛堪”的传承与研究
- 二 赫哲族鱼皮衣制作技艺的相关情况
- 第二节 东北边境民族生活的视觉化表达
- 一 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与口头传统
- 二“伊玛堪”的想象空间与英雄主题的现代价值
- 第三节 西南边境民族生活的视觉化表达
- 一 生活化表达:对宗教信仰的仪式再现
- 二 历史化表达:对宗教信仰的文本处理
- 三 叙事与书写重视日常生活细节
- 四 作为文化景观的宗教信仰
- 第四节 影像表达的多维叙事与时空重叠呈现
- 第五节 乡村的情感影像:作为一种本土化的艺术表达
- 一 以情感为内核来塑造人物和推进故事
- 二 以民俗为载体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连接技巧
- 三 注重当下时代背景的群像勾勒
- 四 拍摄悖论与审美体验对学术提出新的要求
- 第二章 族群的影像:侧重传承性的表达
- 第一节 技术影响下的民族文学与代际传承
- 第二节 《五朵金花》的影像呈现与大理白族的民俗风情再生产
- 一 五朵“金花”的文化想象
- 二 民俗的构建:文化空间的产生与发展
- 三 民俗风情再生产的机制
- 第三节 西北保安族花儿调研与撒拉玉尔的影像表达
- 一 大墩村保安族的概况
- 二 不能唱的与能唱的:花儿演唱者的经历与花儿传承
- 三 从协助研究到自觉研究:花儿研究者的相关工作
- 四 文化的个性与多样性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 第四节 花儿在公共语境中的叙事影像
- 第三章 时间的影像:侧重整体性的表达
- 第一节 “一国”的文化共享:《中国年俗》的民俗国家化过程
- 一 从祭祖到祭神: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的建构与融合
- 二 从家庭团圆到民族团结:家国同构
- 三 媒体对民俗细节的审美关注
- 第二节 童年、故乡和春节:《中国年俗》的“三重想象”
- 一 走向回家的路
- 二 散落的童年记忆
- 三 缅怀亲情和乡音
- 四 找回失落的年俗
- 第三节 民俗知识再现的艺术表述手法
- 一 《中国年俗》的内容要点
- 二 《中国年俗》的艺术表述手法
- 第四节 纪录片解说词的叙事模式与文化传承理念
- 一 表达文化传承理念的三部曲
- 二 专业性与通俗性兼顾
- 三 抒情性与思想性并重
- 第四章 空间的影像:侧重多样性的表达
- 第一节 民族文学传统内在与外化的表达属性
- 一 内在属性
- 二 外化属性
- 第二节 佤族口头传统显化为景观与影像的“可看性”
- 一 云南沧源的“司岗里”传承与应用情况
- 二 翁丁村的“可看性”生产
- 第三节 沧源葫芦小镇的景观显化与空间美学
- 一 艺术形象的写意表达
- 二 文化原型的色感表达
- 三 居住空间的诗意创造
- 第四节 文旅融合下乡村景观“可看性”生产
- 一 口头传统显化为景观的当代价值
- 二“可看性”的生产路径
- 三 关于“可看性”的批判及讨论
- 第五节 特色小镇的民俗应用与影像表达
- 一 民俗能够调节特色小镇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
- 二 民俗能够增强小镇地域间的凝聚力
- 三 民俗能够为小镇提供创意支撑
- 四 民俗能够为特色小镇形塑其“神韵”
- 余论 “讲故事”的实践途径与趋势探讨
- 附录一 融合媒体与学术力量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 附录二 新时代青年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的基本情况
- 参考文献
- 十年磨一剑·写在后面的话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