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劫持》是一本探讨人与科技的关系的书,基于一位心理学博士20年的临床经验及其作为神经认知科学研究者的脑——电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在这本面向大众的科普书中,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手机、电脑等便携式数字设备及让人“永不下线”的互联网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大脑的影响,从神经认知科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数字媒介与大脑和人类行为的关系,探讨了手机等如何对人的大脑进行劫持或操控,并给出了自己作为从业医师的实际建议,兼具可读性与可靠性。

围绕着“数字媒介成瘾”这一主题,作者精心构建了全书的结构,既以社会观察及自己经手的实际病例作为例证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又专门介绍了神经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及数据成果作为科学支撑,兼具可读性与可靠性。书中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与计算机和网络持续“联机”,究竟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如何从脑——电研究的角度来重新看待数字媒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手机或平板电脑究竟是解放了家长还是禁锢了儿童?游戏与社交网络是导致青少年儿童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吗?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该如何面对“数字一代”,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与指引?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自处?我们该如何处理数字媒介、网络社群对真实社交生活的影响?网络霸凌、狂躁、抑郁、群体性孤独、强迫性搜索……这一切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使用的方法出了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技术控制VS.被技术控制
  • 我们如何防患于未然
  • 什么是数字问题
  • 两个男人的故事
  • 数字原住民——正常和非正常的变化,区别在哪里
  • 三种类型的转变以及何时开始出现问题
  • 第二章 数字媒介的吸引力
  • 过程
  • 一切与期望相关
  • 限制反比定律
  • 神经生理满足——兴奋中包含了什么
  • 兴奋之上是什么
  • 这在于媒介自身
  • 第三章 我们的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
  • 测量系统和大脑构造
  • 历史上的独特时期
  • 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我们如何测量大脑功能
  • 倾向:数字成瘾的大脑是什么样子
  • 注意事项
  • 情况变坏时是怎么回事:病态滥用和数字成瘾
  • 我们并没有上瘾或者感觉不好,为什么要担心
  • 第四章 陷入困境:大众焦虑
  • 兴奋与压力
  • 两种类型,一个问题
  • 兴奋、掌控和失败的轮回
  • 游戏化
  • 第22、23、24……条军规
  • 界限模糊——训练、练习或娱乐
  • 如何解决
  • 到处都是规矩
  • 限制的另一面:不再承担责任
  • 填补空虚
  • 失去闲暇
  • 回到原点:自相矛盾
  • 第五章 从数字原住民到数字儿童
  • 游戏,学习,创造性,第一部分
  • 电子游戏:数字“玩乐”
  • 两个男孩的故事
  • 日益关注
  • 快进至2013—2015年
  • 第六章 α脑波的故事
  • 放开我的α脑波
  • α脑波关联
  • α脑波之乐
  • 第一个警告:创意特征被劫持
  • 正在发生的情况
  • 引导还是矫正
  • 回到α脑波
  • 语言游戏
  • 与游戏的关系
  • 越想越窄
  • 寓教于乐:学习和创新空间
  • 改变教育的方向
  • 怎么办
  • 万能的α
  • 效率的意义
  • 正确的脑波在正确的部位
  • 天赋与上瘾的关系
  • 好消息
  • 怎么办
  • 卡桑德拉的故事
  • 真正的战斗
  • 什么情况下应该完全拒绝
  • 真正的威胁
  • 第七章 好处、坏处和中性之处
  • 看电视和游戏的好处
  • 时代变了
  • 作为治疗手段的游戏
  • 很棒以及不是那么棒的应用
  • 事情并不完全是坏事
  • 实现和记录:笔之于打字
  • 打字VS.手写:工具对思维的影响
  • 教育上的疏忽
  • 处理或者不处理
  • 混乱的原则
  • 第八章 从数字儿童到数字大脑
  • 摇篮中的平板电脑
  • 变向了的发育
  • 让孩子关注物件,代替的是我们自己
  • 健康的规律
  • 发育的意义:印随和联结
  • 不在那里
  • 为什么说家长的引导如此重要
  • 依赖理论入门
  • 如果我们“不在那里”,会发生什么
  • 消失的信息
  • 对知觉和学习的改变
  • 情绪学习失效
  • 降低学习效率
  • 双重幻觉
  • 第九章 学习、游戏和家庭:高强度社会中的冲突
  • 这些情况是怎么发生的
  • 讲讲真话
  • 家庭体系和文化转变
  • 越来越重的养育担子
  • 历史分析——何以至此
  • 容纳家庭
  • 游戏与学习:教育的误导
  • 回到寓教于乐
  • 所以,游戏是什么?为什么不应该是电子游戏
  • 第十章 社会化之一:孩子的游戏
  • 游戏:打仗、同伴和浪漫
  • 探索的侵略性:无处可依
  • 新游戏
  • 新的战斗
  • 老办法,新工具
  • 孩子需要我们
  • 情绪处理
  • 抑制解除效应:数字时代的表达
  • 网络霸凌行为
  • 它为何变得这么极端
  • 网络霸凌中的规律和角色
  • 人类天性中最恶毒的一面
  • 我们能怎么做
  • 第十一章 社会化之二:成人的游戏(性与性别)
  • 性与网络:脱敏、去抑制化、唤起模板与亲密行为的终结
  • 摇动尾羽:所有人是都放开了,还是放得太开了呢
  • 大脑结构和亲密之死
  • 有关病理学
  • 性模仿
  • 色情短信
  • 社区解决方案
  • 第十二章 社群、沟通、数字弥合以及友谊
  • 情感与语言
  • 一种新的语言
  • 功能—感性交错:值得深思
  • 数字语言演化中值得深思的内容
  • 接触和数字的游戏
  • 第十三章 网络成瘾:新世界
  • 网络社会化:另一个维度,另一个世界
  • 现状
  • 成瘾——经典定义
  • 网络成瘾的理论和分类
  • 如何判断我们是否已经出问题(以及限制)
  • 到达评估失效的程度
  • 新常态
  • 什么才是真正的网瘾,谁来定义
  • 第十四章 最后的思考
  • 关掉铃声
  • 怎么办
  • 后记
  • 附录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虚拟性爱,只有性,没有爱。

    选择太多,迷失在无节制的贪婪中:现代社会,所有的问题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 “太多”。  我们有太多食物,于是就有了肥胖;太多的产品和金钱,就有了大规模消费注意,关注物品躲过关注人,同时也就带来了太多债务;太多医疗信息,于是就有了网上自我诊断狂;太多的电视剧,于是就有了马拉松式追剧;太容易获得色情片,于是亲密感就消失了;太多网络约会的对象,于是满足和亲密关系就没有了;太多脸书朋友,于是就没有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了;太多的信息,于是我们只能接触到碎片式信息,而不是对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吸收。一切都太多了:我们自己都茫然不知所措,就如同负载过重的机器人,没有能力吸收或者处理那么多数据。我们崩溃、焦虑、抑郁、因为永远不能满足,因为永远还有更多。在本能的贪婪面前,我们还能保有多少自我和人性? 在虚拟的世界里,加速失控:网络的出现,无疑加速了这种失控。无限的内容,唾手可得。就跟巴甫洛夫的狗一样,我们也把自己训练成这样,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我们也像小白鼠一样,不停地推着那个杠杆,寻求令人愉悦的食物,想要更多。我们没有去问的一件事情就是,网络数字化对生活所做的伟大实验中,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儿童和青少年人群滥用网络会引起行为失常,导致学习障碍与情感失调;成年人的焦虑、抑郁、性功能障碍、性变态、失眠、社交孤立、假性亲密关系、婚姻冲突、工作表现等都和网络滥用高度相关。  除了无限的选择和可能性之外,成瘾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反馈的速度,这同样也是大脑状态高度兴奋的原因之一。我们的大脑正在加速,但不是那种有益的酵素。高度兴奋会导致自我安静的能力下降,提高兴奋程度更进一步会导致自我刺激和自我娱乐的能力下降。这包括观察、整合信息和创造性能力降低。总的来说,我们保持精神集中、保持冷静、仔细观察、认真沉思和产生新想法的能力降低了。这种失控,促成了更多的自恋和心理疾病。网络社交,不过是约了个寂寞:其实网络并非扩大了社交,而是在沟通和社交的幻觉下导致了社交回避和孤立。网络让我们始终处在高兴奋、高刺激的环境中,参与便有奖励,世界总是闹哄哄。在这样的情状下,我们很难回归安静的内心,很容易浮躁,导致自我刺激和自我娱乐的能力下降,只能一味地追求更多的外界刺激,以获得片刻的满足感。网络世界太迅速了,高速到无暇思考,随时可以发泄而不用自省,最终会导致情感处理机制的缺失。 尤其是网络性爱,操纵,禁欲、未完成、模拟关系、分享个人生活、伪装施虐,这都是组成部分,没有感情的性兴奋模式和假性亲密关系,让很多人在感情世界出现了一些障碍。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无害的性幻想的阶段。在网络性爱里,能提供的内容更暴露、更紧张,可能会有你想要的所有东西。 但这些刺激,抽掉了浪漫和亲密,包括期待、渴望、对于一个人的真正的好奇心。网络上的性把爱拿走了,无论是字面意义上的,还是象征意义上的。真实的面对面的性关系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与人发展深度关系,他们只想要性,只想在网络世界逃避。促使人们的并不是性欲,而是一些意识不到的内心的焦虑和紧张。网络性爱不过是减轻焦虑和紧张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对于真实情感的缺失,从心理影响到生理。“无性症候群”,正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一例。一面是充盈性感、诱惑、肉体甚至色情的线上世界,一面是佛系的线下真实人生,无求不是因为无欲,而是欲太满而无力满足。久而久之,什么都无所谓,只有不满足的焦虑依然在那里,劫持着我们的情感与梦想。 很早之前,关于色情片重塑年轻一代的研究,就得出一个结论:年轻一代男性不再像之前那样追逐女性了,他们对真实性体验的动力变得越来越弱。年轻一代女性变成了主动的一方,需要提供的东西越来越多,并期盼对方接受。这种行为模式的变化,是因为大脑发生了改变。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的行为以及相应的大脑功能,都在经历微妙或者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毫无疑问将改变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技术通过更高的效率取代了其他的方法,或者扩展了新的需求。而被技术控制,则是技术替代了需求,威胁了发展。如何选择,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和网络数字化,是每个人,应该认真和谨慎思考的事。如何判断网络成瘾:1,没有就过不去;2,没法停手;3,总是将上网作为第一优先,不管其他事情;4,对学习或者工作产生某些被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何减少网络依赖: —— 回避盲目的消费。—— 重新加入体育、拥抱户外运动。—— 参加一些音乐和艺术课程,不要总是实用主义。 —— 培养爱好,别计较自己的水平高低。 —— 不要带着手机上床。—— 和你的伴侣多拥抱,多交流。 —— 与你的孩子、朋友、宠物一起玩,非电子的产品和游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劫持读后感

      本书讲了作者对生活中一些事情的总结 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处理网络色情 读了有些启发遇到情感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 缓和 性格问题的分析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婚姻问题 实践大于理论 遇到感情问题只有自己知道 我学到了 一个人变了心不管怎么挽回对方都无动于衷 不打扰 不挽回 伤心 挽回 只能感动自己 折磨自己 不打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