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若干哲学大师的文章,带你走进中国哲学、佛教等相关领域的思想辨析。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张岱年、张世英、楼宇烈、方立天、余敦康等若干哲学大师的文章,涉及对中国哲学、佛教等相关领域的思想辨析与学术讨论,全书共收文28篇。

包含如下篇目:《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德力、刚柔的论争》《天人合一与知性合一》《中国炼丹术思想试析》《佛教的“中心观”对中国文化优越感的挑战》《唐代禅宗史上几个问题的考证》《苏轼的》《汉传佛教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试论禅宗的农禅思想》《石头宗心性论思想述评》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發刊辭
  • 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德力、剛柔的論争
  • 天人合一與知行合一
  • 論“象思維”“《易》邏輯”與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基本特徵——關於由《周易》一書所確立的中國哲學的基本趨向的思考
  • 一 思維模式、符號系統、邏輯形式與文化傳統
  • 二 漢語言文字的特徵與“象思維”的形成
  • 三 “《易》邏輯”的結構特徵
  • 《中庸》與荀學、《詩》學之關係
  • 一 《中庸》與荀學
  • 二 《中庸》與《詩》學
  • 墨子大小取章句釋義概説
  • 一 何謂大取小取
  • 二 《大取》篇綱要
  • 三 《小取》篇綱要
  • 四 大取小取要旨
  • 五 大小取略例
  • 六 大小取章句校釋略例
  • 《莊子》“外雜篇”對於《應帝王》篇的思想發展
  • 一 《應帝王》篇無治主義的思想特質
  • 二 “外雜篇”從“養生”角度對於《應帝王》篇的思想發展
  • 三 “外雜篇”吸納《老子》思想後對《應帝王》篇的發展
  • 四 “外雜篇”吸納儒家思想後對《應帝王》篇的發展
  • 五 “外雜篇”融通諸家思想後對《應帝王》篇的發展
  • 馬王堆帛書易傳與孔門易學
  • 一 帛書與今本《繫辭》
  • 二 帛書與今本《易傳》
  • 三 《繫辭》與孔門易學
  • 四 《繫辭》道家説駁議
  • 袁宏與東晋玄學
  • 陶淵明的哲學思考
  • 中國煉丹術思想試析
  • 佛教的“中心觀”對中國文化優越感的挑戰
  • 唐代禪宗史上幾個問題的考證
  • 一 神會主持度僧和死後入葬洛陽問題
  • 二 馬祖所在的洪州及其外護——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
  • 三 關於唐枝與《西堂大覺禪師碑》
  • 四 黄檗與裴休
  • 五 關於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和《禪藏》
  • 石頭宗心性論思想述評
  • 一 心靈湛圓
  • 二 心地自然
  • 三 性理歸宗
  • 四 無心合道
  • 五 無情説法
  • 六 一心爲宗
  • 宋初禪宗的思想與臨濟宗黄龍派的革新
  • 一 禪宗的綜合與公案的分類
  • 二 黄龍派的革新——黄龍慧南的思想
  • 三 東林常總“照覺平實之旨”和真净克文對他的批判
  • 結語
  • 漢傳佛教經濟思想發展的重要階段——試論禪宗的農禪思想
  • 一 佛教關於經濟生活的基本觀點
  • 二 漢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經濟思想
  • 三 《百丈清規》及其所體現的主要經濟思想
  • 四 漢傳佛教經濟思想的特色
  • 《悟真篇》的文本及丹法
  • 一 對《悟真篇》正文文本的分辨
  • 二 對張伯端生平某些資料的懷疑
  • 三 僞託張伯端的著作
  • 四 《悟真篇》丹法的“參同”和性命雙修
  • 五 《悟真篇》丹法是否陰陽雙修
  • 餘論:《悟真篇》何以成爲“聖典”
  • 胡宏、張栻儒學思想研究
  • 胡宏
  • 張栻
  • 蘇軾的《東坡易傳》
  • 一 蘇軾易學的特色
  • 二 自然之理與人事之功
  • 三 卦爻結構與義理内涵
  • 四 蘇軾的文化價值理想
  • 聶雙江思想研究
  • 一 生平略述
  • 二 心性諸説
  • 三 歸寂工夫
  • 四 誠意與致知
  • 五 格物之辯
  • 小結
  • 陽明學在浙西的傳播與發展——“隱儒”董澐(附董穀)的個案研究
  • 一 “從詩而儒”與“自友而師”
  • 二 “受用白沙”與“自愛莊周”
  • 三 “此心求空”與“見就是性”
  • 四 附記:著述與刊本
  • 郝敬氣學思想研究
  • 王夫之對“洪範九疇”的闡發
  • 一 象數
  • 二 五行
  • 三 踐形
  • 戴震倫理學説述評
  • 一 論人性的本質
  • 二 論道德意識的形成
  • 三 論道德規範和道德觀念的來源
  • 四 論道德的基本準則
  • 五 論修養方法
  • 從經筵講論看乾隆時期的朱子學
  • 一 高宗初政與朱子學的提倡
  • 二 在經筵講論中對朱子學的質疑
  • 三 從提倡理學到崇奬經學
  • 餘論
  • 附録 乾隆朝經筵講學一覽
  • 一分爲二 二合爲三——淺介劉咸炘的哲學方法論
  • 熊十力的《春秋》學及其時代意義
  • 一 論《春秋》的作者
  • 二 略論《春秋》三傳
  • 三 論《公羊》學的三世説
  • 四 論《公羊傳》的夷夏觀
  • 五 熊氏《春秋》學的時代意義
  • 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意味
  • 後記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