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辛弃疾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进行了分析论述。

内容简介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其生平亦具悲剧色彩。

辛弃疾南归后,恢复之志既不可能实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进退出处,坎壈曲折,心态也随之变化,发而为词,或寄意“斜阳、烟柳”,或“直把曹吞、刘攫”,雄健疏放,而又深婉典丽,表现出深沉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故其词作虽师法吴、蔡,上承苏轼,却能兼融刚柔,自创高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本书力图把对辛弃疾的研究置于宋、金长期对峙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进行,通过对其南归后心态的把握,走进其文学创作的世界,揭示其词作中所表现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展现其词作的雄深雅健的风格,归纳、抽象其词体观念和审美情趣,追溯其词作的艺术渊源,并对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论述。

另外,对辛弃疾的诗歌创作,本书也作了专题讨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宋、金长期对峙局面的形成及原因
  • 第一节 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与维持
  • 第二节 宋、金对峙局面长期维持的原因
  • 一、金国政治局势的变化
  • 二、宋统治者的心态、决策与士风
  • 第二章“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辛弃疾悲剧的一生
  • 第一节 幼禀祖训,“文武兼资”
  • 第二节 “壮岁旌旗拥万夫”
  • 第三节 《美芹十论》和《九议》
  • 第四节 “两分帅阃”,“三驾使轺”
  • 第五节 带湖退居
  • 第六节 绍熙再出
  • 第七节 “期思卜筑”
  • 第八节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 第三章“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南归后的心态
  • 第一节 “无说处,闲愁极”
  • 第二节 “蛾眉曾有人妒”
  • 第三节 “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
  • 第四节 “功名只道,无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
  • (一)
  • (二)
  • (三)
  • 第四章“斜阳”、“烟柳”:辛词中的忧患感与责任感
  • 第一节 “太狂生,转关情”:辛词对重大事件的反映
  • 第二节 “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 第三节 “追往事,叹今吾”
  • 第四节 “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
  • 第五节 “不平之鸣,随处辄发”:英雄失志的悲慨
  • 第六节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忧生忧世的内心独白
  • 第七节 “斜阳”、“烟柳”:一段悲哀的种子
  • 第五章“雄深雅健”:辛词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 第一节 雄奇刚健与深婉绵密:辛词的风格
  • 第二节 以文为词与兼用比兴:辛词的艺术特征之一
  • 第三节 古今雅俗并用:辛词的艺术特征之二
  • 第四节 无法而有法:辛词的艺术特征之三
  • (一)辛词择调
  • (二)辛词结构
  • (三)辛词声韵
  • 第六章“雄泰华”与“巧玲珑”:辛弃疾的文学思想与审美情趣
  • 第一节 “胸中今古,止用资为词”:辛弃疾的词体观念
  • 第二节 兼融刚柔:辛弃疾的审美情趣
  • 第三节 “细吟风雨”:辛弃疾的艺术创作论之一
  • 第四节 多方取资,惨淡经营:辛弃疾的艺术创作论之二
  • 第七章词学苏轼与转益多师:辛词的艺术渊源
  • 第一节 从苏轼、蔡松年、吴激到辛弃疾
  • 第二节 苏、辛之比较
  • 第三节 转益多师
  • 第八章“作诗犹爱邵尧夫”:辛弃疾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诗学邵雍及其背景与原因
  • 第二节 辛弃疾诗歌的内容与评价
  • 第九章“所不朽者,垂万世名”: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第一节 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第二节 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 三、辛弃疾研究述略
  • 主要征引文献
  • 后记
  • 增订本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