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龙登高教授的经济史力作告诉我们:两千年来,中国社会一直有强大的商业市场存在,因此,它将继续存在。

内容简介

人类认识市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人类在与市场的博弈中不断进步,但至今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它。如何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市场,从源头上,从其历史演进过程中,从其变化发展和不同时代的阶段性特征中,本书希望提供一个视角,或者一把钥匙,或者一些思维。

从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在传统中国都有独特的发展,与同时期的西欧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传统商业与市场具有活力,民间经济时有创新,世界最早的纸币就是民间创新的商业成果,晋商、徽商的经营创新呈现现代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篇 中国市场的滥觞与初兴
  • 第一章 市场的历史起点:农村公社市场
  • 第一节 市场的起源:原始市场
  • 第二节 井田制农村公社市场
  • 第三节 城市官立市场的理想模式
  • 第二章 中国市场的初兴:战国秦汉时期
  • 第一节 农村公社解体过程中农村市场的兴起
  • 第二节 城市市场及其管理
  • 第三节 市场商品结构分析
  • 第四节 金属货币的流通
  • 第五节 职业商人群体及其经营
  • 第六节 各地市场联系
  • 第三章 西汉盛期以后市场的变化
  • 第一节 商人的重创与市场制度的转变
  • 第二节 东汉市场的新变化
  • 第二篇 中国市场的曲折发展:3—9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土地私有制下的市场
  • 第一节 土地市场的新特点
  • 第二节 庄园经济及其市场活动
  • 第三节 贵族官僚经商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 第五章 隋唐市场的复苏
  • 第一节 均田制下官府的市场角色
  • 第二节 个体小农家庭经营与农村市场
  • 第三节 商品市场
  • 第四节 职业商人的成长
  •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城市市场
  • 第一节 北方城市市场的曲折演进
  • 第二节 南方城市的发展
  • 第三节 隋唐坊市制管理
  • 第四节 唐中后期坊市制开始突破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货币流通的曲折演进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通手段的倒退
  • 第二节 唐代的“钱帛兼行”
  • 第三节 中晚唐的钱荒与信用货币
  • 第三篇 中国市场的再度兴盛:10—14世纪(五代两宋金元时期)
  • 第八章 宋代城乡市场网络
  • 第一节 农户的市场取向
  • 第二节 农村市场交易形态
  • 第三节 各类市镇的普遍兴起
  • 第九章 城镇市场体系
  • 第一节 城市市场格局的变化和发展
  • 第二节 汴京市场的繁华与衰落
  • 第三节 城镇体系与区域市场网络:以江南为中心的考察
  • 第四节 移民与江南市场
  • 第十章 宋代文化娱乐市场与服务业
  • 第一节 宋代都城的娱乐市场形态与商业化经营
  • 第二节 市民文化的成长与娱乐市场的发育
  • 第十一章 宋代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
  • 第一节 交通运输条件的进步与商道城镇的兴起
  • 第二节 商品粮市场:从丰歉调剂到流向稳定的大宗商品
  • 第三节 各类纺织品
  • 第四节 其他大宗商品
  • 第十二章 货币流通与商人资本
  • 第一节 钱楮并用的时代
  • 第二节 商人资本的运动
  • 第三节 政府与商人
  • 第四篇 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明清时期)
  • 第十三章 明清市场主体与消费需求的变化
  • 第一节 民间主体与基层秩序
  • 第二节 消费需求的提升与观念变化
  • 第十四章 地权交易与要素市场
  • 第一节 土地产权与要素流转
  • 第二节 资本、劳动力、土地的动态组合
  • 第十五章 商人资本与商帮网络
  • 第一节 商人从客贩到侨寓再到定居
  • 第二节 地域商人群体与商人组织
  • 第三节 各地域商人群体与会馆一览
  • 第四节 商业信用与制度创新:以晋商为重点
  • 第十六章 劳动力市场、企业与市场网络
  • 第一节 商人资本向生产领域渗透与包买商经营模式
  •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管理成本、生产费用与企业规模
  • 第三节 分工与专业化的实现:通过市场网络还是企业组织
  • 第十七章 明清全国市场的形成
  • 第一节 市场资源配置与全国性经济地理布局的重组
  • 第二节 区域市场网络与经济中心地变迁
  • 第三节 传统市场整合与全国市场形成
  • 第四节 全国市场的中心——江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5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市场经济不等于工业化

    本书比较学术,枯燥,梳理了中国从战国秦汉开始历朝历代的市场交易情况,根据传统经济学基本命题(卡尔 - 波兰尼反对)人天生就会通过交换来获取利益,这个假设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学一切理论的起点,亚当 - 斯密在《国富论》中说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是人类独有的天性,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市场经济并不奇怪,本书把 “市场经济” 特别提出来,也是因为因战时状态和工业化需要的原始积累,新中国曾经实行了 30 年的计划经济,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对全体民众的税收以徭役和土地税为主,而农业产出的计量是通过土地面积,摊丁入亩是为了鼓励生育,方便计税,而商业税和各种厘金古已有之,只有实现了工业化后,中国才取消了农业税,国家税收以流转税为主(西方现代化国家以个税为主),而改革开放是以修改计划经济为开端,所以感觉上作者错误以为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化,并且把西方新自由主义鼓吹的没有国家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奉为现代化所必需,就有点生搬硬套了,本书极力表示中国自古以来市场化就很发达,可没有给出数据分析中国两千年农业社会的税收比例,市场经济再发达也不代表会进入到工业化,而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工业化才是现代化的标志而不是市场化。本书作者还拘泥于市场派,现在美国式国家资本主义再现。国家资本主义强调的是经济的计划性和政府分配资源。这个趋势至少已经出现在美国的芯片产业。就在耶伦在和中国会谈的同时,拜登政府就宣布将向最先进微芯片的主要生产商台积电提供高达 66 亿美元的资助,美国政府的产业补助犹如 “计划经济”,完全由白宫说了算。近代以来,所有经济体,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作用。自称为自由经济典范的美国,政府作用甚至更为巨大,尤其表现在军工复合体上。今天美国的局面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导下产业政策的失误。根据比较优势,产业外迁,英国基本完全放弃制造业,而中国正是因为政府抓住了机遇,变成了制造业强国。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前的市场还是很活络的

      市场与经济,这两个词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太过熟悉,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其背后蕴含的深远意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市场与经济的参与者,无论是购买日常用品还是进行投资,我们都在与这两只 “手” 互动。“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是经济学家们的共识。市场,作为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建立在双方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的交易机制。它具有天生的自我调节功能,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在供求关系中悄然调节着经济的运行。然而,当我们谈到经济时,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市场的力量。与市场相对应的,是 “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对市场进行管理和约束,确保市场的正常运行并防止其出现混乱。每个国家的政府管理方式都有所不同,这也使得各国的经济特征呈现出独特的色彩。在中国,政府的角色尤为重要,它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引导和调控经济的发展。回顾中国的商业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市场与经济的深刻烙印。从早期农村公社市场的形态产生,到战国秦汉时期市场的兴起,再到汉武帝对商业的打压和职业商人的产生,一直到明清时期市场的形成,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都展现了中国商海的沉浮与变迁。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等要素市场在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从门阀世家到职业商人,再到商业家族,这些群体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共同塑造了中华商业的契约文明和诚信精神。这与人们过去对传统中国市场的误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古代中国的商业文化。经济史学家龙登高通过一系列的历史证据,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市场在社会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商业的兴衰还是朝代的更替,都离不开市场的推动和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重视市场与经济的力量,推动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认识市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人类在与市场的博弈中不断进步,但至今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它。如何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市场,从源头上,从其历史演进过程中,从其变化发展和不同时代的阶段性特征中,本书希望提供一个视角,或者一把钥匙,或者一些思维。从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在传统中国都有独特的发展,与同时期的西欧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传统商业与市场具有活力,民间经济时有创新,世界最早的纸币就是民间创新的商业成果,晋商、徽商的经营创新呈现现代性。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1条书评

        出版方

        东方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创建于1986年,专注于高品质的经济管理、励志和健康类图书的出版,并利用人民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和发行渠道,成功占据了中国大陆地区同类书籍出版市场的三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