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宏观把握原创文艺理论发展脉络,以诚与爱的思想重读经典文学事件。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三辑。

上编“文艺学反思”,反思的对象既包括文艺学教材重建的方法论,也包括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文学理论性质的演变,还包括文艺学的本土化建设与未来展望,乃至于作为一个学科它百年来的发展历史。

中编以郁达夫的《沉沦》、王尔德的《道连·葛雷的画像》、刘海粟“模特儿事件”、鲁迅的《伤逝》为研究对象,对文学、艺术事件和思想实验进行阐释。事件是普遍性元素借以集中释放的观察通孔,另一方面,审美现代性这样的貌似抽象的观念不在别处,就在这一类事件的发生发展中吐绽和闪现。

下编访谈回归文学现场,集中展现了作者与同时代学者对于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的朴质梦想:我们需要一个漫长的革命,我们现在做的是为后人搭梯子或铺路的工作,进行学术资源的积累,把西方理论中国化,是我们需要长期做的事情。

目录

  • 版权信息
  • 勇者不惧
  • 上编 文艺学反思
  • 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教材的可能性
  • 漫长的革命:西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
  • 本土化文论体系何以可能
  • 渐行渐远?论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离合
  • 从课程、教研室到学科:文艺学的中国生产
  • 中编 事件研究与思想实验
  • 两种审美现代性:以郁达夫与王尔德的两个文学事件为例
  • 身体表征的现代中国发明:以刘海粟 “模特儿事件” 为核心
  • 另类的思想实验:重读 《伤逝》
  • 下编 访谈
  • 艺术生产与中国语境
  • 学术趣味与理论的 “介入”
  • 文学与文学研究的未来
  • 文学研究该如何作业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