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走出悲情,反思过往,看清未来发展之路。

内容简介

作者从清末中外关系基本情况开始,讲述了其后近百年间重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介绍了当时的重要历史人物。

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特的研究视角,深入分析史料,以当时史学研究的最新理论和国际化的视野,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以及军事、外交等领域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严谨的分析。让读者在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本末和内在的逻辑。

本书中,作者以拳拳之心,详述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成与败,决策过程中的得与失,使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随着全书的展开,重现在读者眼前,启发读者思考,让读者在感叹历史教训的同时,可以把我们的道路看得更清晰,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总论
  •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 第二节 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 第三节 东西对打
  •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 第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
  • 第七节 剿夷派崩溃
  •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 第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 第四节 洪秀全失败
  •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 第一节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
  •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
  • 第四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 第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
  •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 第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 第二节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 第三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
  • 第四节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 第五节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 第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 第七节 □□□贯彻总理的遗教
  • 附录 大师的思考
  •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 中国近代化的问题
  • 琦善与鸦片战争
  • 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从顺治到咸丰)
  • 百年的外交
  • 再论近百年的外交
  • 李鸿章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时代局限下的巨著

    1938 年,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的蒋廷黻在汉口仅凭记忆,一鼓作气写就了五万多字的《中国近代史》。这本小册子由此成为中国第一部从近代化角度探讨百年屈辱史的著作。而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重读这部作品,依然能感受到它带来的思想震撼。蒋廷黻在民族存亡关头,以史学家的冷静和外交家的务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近代中国的独特窗口。蒋老在总论中直指核心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 他将中国近代史界定为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成为全书的论述主线。这一视角在当时的中国史学界堪称革命性突破。与传统的 “屈辱史观” 或 “革命叙事” 不同,蒋廷黻将注意力放在了中国如何应对世界潮流、如何实现自我革新这一更为根本的问题上。他毫不客气地指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种冷静的分析,打破了简单地将中国落后归咎于西方侵略的思维定式。在蒋老看来,中国近代化的挫折,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时代变化的迟钝反应和内部改革的无力。作为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奠基人,蒋老在这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他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使他能超越传统史学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角分析中外冲突。如他将鸦片战争后清廷内部的争论归纳为 “抚夷” 和 “攘夷” 之争,这一概括就精准揭示了当时中国面对西方冲击时的两难选择。而他对琦善等人物的分析,也能跳出忠奸对立的简单框架,指出其在军事和外交上的过人之处。蒋老认为,中国近代的悲剧在于未能及时认清世界大势。清政府仍然以对待传统 “蛮夷” 的方式应对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西方国家,必然导致处处被动。但蒋老却忽视了清政府怕咱汉人更甚于当时所谓的西方国家这一事实,不能说蒋老的眼界不够,而是在当时的情势下,一般知识分子确实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