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道路的发展逻辑,指出新时代中国所面临新的局势与机会。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众多成就,也出现了新的挑战。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中国的发展之路,新的问题如何解决,新的机遇如何抓取,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它们出现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如何实现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正是本书试图从多个角度予以解答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序言 国家与发展
  • 政治改革篇
  • 第一章 中国政治改革通往何方
  • 一、中国改革三阶段的逻辑
  • 二、中国不改革的政治风险
  • 三、世界范围内的权力危机
  • 四、中国的改革现状
  • 五、制度建设:新时代的清醒判断
  • 第二章 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 一、重新重视研究中国共产党
  • 二、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
  •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主导
  • 四、当代中共的“现代性”
  • 五、如何认识中共的“自我革命”
  • 六、“以党领政”体制的形成
  • 第三章 央地关系的“行为联邦制”与改革新动力
  • 一、央地关系与中国改革新动力
  • 二、央地关系的三层逻辑
  • 三、中国政治改革要从县政开始
  • 四、中国的县政改革和国家建设
  • 五、中国的地方行政改革何去何从
  • 第四章 “刮骨疗毒”式反腐剑指何处
  • 一、腐败与中国的历史周期律
  • 二、新时期的反腐意涵的新特征
  • 三、官员不作为是最大的政治挑战
  • 四、中国怎样反腐败才会有效
  • 五、十九大与反腐制度建设
  • 第五章 技术赋权与民主政治
  • 一、技术赋权的政治学:科学与民主
  • 二、互联网、政治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
  • 三、信息技术、国家—社会关系转型
  • 经济建设篇
  • 第六章 国企改革与经济转型
  • 一、中国经济改革不进则退
  • 二、中国经济转型及其风险
  • 三、中国国有企业的命运
  • 四、中国国有企业的边界在哪里
  • 五、中国国有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 第七章 中国政商关系的重建
  • 一、商与中国政治
  • 二、中国政商关系危机及其根源
  • 三、经济改革与中国清廉政府建设
  • 四、政府理应培育企业家成长环境
  • 第八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共享发展
  • 一、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倡议
  • 二、“一带一路”与经济和安全的“再平衡”
  • 三、对“一带一路”的初步评估
  • 四、“一带一路”与国际经济规则的“书写”
  • 五、建设开放式的“新丝路”
  • 第九章 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使命
  • 一、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的关系
  • 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不是一个经济发展项目
  • 三、粤港澳大湾区与制度创新
  • 四、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国的未来
  • 社会重建篇
  • 第十章 中国须警惕社会失序的风险
  • 一、中国改革的两条政策思路
  • 二、中国社会秩序的失序风险
  • 三、中国必须进行一场社会改革的攻坚战
  • 四、社会改革要实现“强社会”
  • 第十一章 中国建成小康社会要做大中产阶级
  • 一、中国新时期的内部风险
  • 二、中产阶级和中国社会的命运
  • 三、中国的稳定需要大力扶持社会中间力量
  • 四、培养中产阶级的关键不是“杀富济贫”
  • 五、中产阶级的焦虑如何消除
  • 第十二章 精准扶贫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一、中国农村的贫困与治理
  • 二、中国的“精准扶贫”可持续性研究
  • 三、中国扶贫政策接下来怎么走
  • 四、构建中国的扶贫国际话语权
  • 国际关系篇
  • 第十三章 中美关系与“修昔底德陷阱”
  • 一、中美两种世界秩序观及其冲突
  • 二、特朗普与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变化
  • 三、中国新时期的外部风险
  • 四、技术冷战与中美冷战的序曲
  • 五、国际权力结构与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
  • 六、我们应有的反思:“中国制造”还只是“中国组装”
  • 七、地缘政治阴影下的中美关系
  • 八、中美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 九、新型大国关系向何处去
  • 第十四章 中国通往海洋文明的亚洲地缘政治
  • 一、从陆地走向海洋的中国地缘政治
  • 二、近代中国海洋国家意识的萌芽
  • 三、当代中国海洋文明意识的觉醒
  • 四、世界秩序的变迁与印太概念的兴起
  • 五、地缘政治新格局和中国的战略选择
  • 六、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及其挑战
  • 七、亚洲的崛起和亚洲价值观
  • 第十五章 中国如何实现大国大外交
  • 一、中国可以回避“金德尔伯格陷阱”吗
  • 二、为什么世界期待中国的声音
  • 三、中国如何回应国际的期待
  • 四、塑造中国崛起的新国际战略
  • 五、全球化与中国的大外交战略
  • 第十六章 在中国发现新民族主义
  • 一、文明的冲突:儒家文明vs基督教文明
  • 二、新的认同、国家利益和国际行为
  • 三、中国正在拥抱这个世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郑永年《大趋势》政治部分笔记(一)

    今天读完了《大趋势》这本厚达 500 多页的书。书中,作者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四种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是非常系统而深刻的思考。今天总结一下政治体制改革谈到的内容。由于内容过于丰富,今天无法全部列出。有待进一步总结和思考。在本书的前言部分(笔记见政治 - 社会 - 经济” 三层力量是如何推动历史发展的)作者给出了一个基本思维模型,我称之为零阶道理,这个道理是:政治、经济、社会三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历史演进的方向。与之对应的是零阶历史:西方在这个逻辑下自发地演化出了现代性。中国没有。中国一直是国家力量占据主导地位,有些时候国家力量松一点,社会和经济就繁荣一点。反之则萧条一点。在此基础上,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一阶道理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执政党。而是一个 “制度化的皇权”。中国只有一个政治议程,那就是中共。中共(包括其它后发现代性国家的执政党,如韩国和新加坡的)是使命型的政党,具有推动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共诞生的历史环境是中国处于危亡之中,中共的诞生本身就是为了救亡图存。因此,中共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推动中国强大并走向现代化的使命。邓小平提倡的 “党政分开” 很难,“以党领政”、“广义政府” 是比较正确的选择对应的一阶历史是共产党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领导层也在探索政治上的变革。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80 年代末,邓小平对政治改革发表了一系列的看法,可以视为当时领导群体的共识。此阶段,可以视为邓小平 “小时代” 之一。1.1 在 80 年代初,这些改革措施包括:1)法制。一方面是针对党内政治生活的法制,另外一方面是针对社会的。2)干部类型和干部录用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干部的 “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3)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包括理顺领导人个人和体制的关系、解决接班人问题(建立制度化退休制度、选拔中青年干部)。1.2 在 80 年代末,为了回应社会民主化诉求和出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邓小平试图推动党政分开,结果导致了党政两张皮,政府制度一直改革,而党的制度变化寥寥。党政分开在现实中变成党政分裂。2 从 1989 到 2012,此时代,可以视为邓小平 “小时代” 之二。三个代表思想是第二个小时代的高峰,而科学发展观则可以说在延续这个小时代,并纠正这一改革思路所出现的弊端。2.1 从 1989 到 1992 年十四大,可以视为新思路的酝酿期。因为西方的全民制裁,内外部经济发展条件恶化,领导层暂时处于保守和防御状态。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很快促成了邓小平新的改革思路。这两个事件造成的影响至少包括:1)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不能同时进行,尤其不能指望用政治改革促进经济改革。2)政治改革的方向不是西式民主化。而是强化作为政治主体的执政党自身的建设。要巩固和强化执政党的能力。2.21992 年解散了中央顾问委员会,正式在制度层面解决了老人政治问题。同时,给国家的重要职位设置了任职期限和年龄规定。确立了今天的三合一制度,即,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和总书记由一人担任。这种体制的确立,是对党政分开思路的否定。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新兴阶层的政治身份问题,大大扩展了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此处内容过于庞杂,下次单独记录)32012 十八大之后。。。(此处内容过于庞杂,下次单独记录)在一阶道理的基础上,还有更多细节,我称之为二阶道理:央地关系应该扁平化,以增加效率,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要 “虚省实县”。应建立和晚上中国自古以来的内部三权分立系统:检察权、行政权和立法权反腐败要引入社会力量,要理顺体制机制,实现错级管理,不能左手反右手。要引入竞争性政治机制改革设计要有好的激励机制,不能只损害利益,也有扶持出新的利益。也要使得敢于作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系统了解中国当前政策的上乘之作

      系统了解当前在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三大领域中不断出台的政策的上乘之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格局,大视野,大手笔,大智慧

        读来很受启发,打开了一扇深度透视当代中国、破解下步改革难题的大门。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东方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创建于1986年,专注于高品质的经济管理、励志和健康类图书的出版,并利用人民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和发行渠道,成功占据了中国大陆地区同类书籍出版市场的三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