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教你巧妙避开网络借贷陷阱。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共分为四篇十二章,系统性地剖析了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非理性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为引发的各种问题、非理性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为背后的认知偏差因素及其干预策略。

第一编梳理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第二编整理了非理性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为的主要群体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第三编是本课题的核心部分,也即对非理性互联网消费金融中认知偏差因素的解构。第四编提出了提升互联网消费金融决策质量的七种途径。

通过这七种干预策略,本书希望能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消费、储蓄、借贷、投资观念,使他们的财务状况达到一种可持续性的长期稳定与健康,终达到改善整个互联网金融环境的目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篇 网络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
  • 第一章 我国消费信贷的产生、发展和监管
  • 第一节 2000年后我国居民消费状况的变化
  • 第二节 我国消费信贷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三节 我国对消费信贷的监管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国外消费金融的横向比较
  • 第一节 美国消费金融的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二节 欧洲的消费金融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日韩消费金融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从线下到线上:网络消费信贷和传统消费信贷的异同
  • 第一节 网络消费信贷的涉及面更广
  • 第二节 网络消费信贷的使用更便捷
  • 第三节 网络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更大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的主要群体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
  • 第四章 青年:我国网络借贷消费的主力军
  • 第一节 青年的心理特征对消费观念的影响
  • 第二节 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与网络借贷消费行为
  • 第三节 网贷广告对青年人非理性借贷消费行为的助推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引起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 第一节 消费债务引起认知功能下降
  • 第二节 消费债务与不健康消费的恶性循环
  • 第三节 消费债务引起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
  • 第四节 案例分析: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对心理与行为的不良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引起的社会问题
  • 第一节 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引起的价值观偏差问题
  • 第二节 非理性借贷消费引起的信用风险问题
  • 第三节 非理性借贷消费引起的人身安全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 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中的认知偏差因素
  • 第七章 认知偏差因素对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需求确认过程的影响
  • 第一节 案例分析:虚假需求使得消费者容易陷入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
  • 第二节 注意力偏差、频率错觉和曝光效应使得个体偏好已经熟悉的信息
  • 第三节 框架效应、保守偏见和注意集中效应使得个体偏好变化中的信息
  • 第四节 确认偏误、鸵鸟效应和合理化偏见使得个体偏好符合自身信念的信息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认知偏差因素对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信息整理过程的影响
  • 第一节 虚假相关、热手效应和概率忽视使得个体更容易以偏概全
  • 第二节 从众效应、自动化偏误和光环效应使得个体更容易采信虚假证据
  • 第三节 克制偏见、计划谬误和投射偏差使得个体更容易误判未来趋势
  • 第四节 案例分析:认知偏差使得消费者容易错误理解信息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认知偏差因素对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行为决策过程的影响
  • 第一节 过度自信效应、自我中心偏见和乐观偏见使得个体高估自己的决策能力
  • 第二节 双曲贴现、诉诸新潮和沉没成本使得个体沉溺于当下情景
  • 第三节 模糊效应、信念偏见和现状偏差因素使得个体更偏好简单选项
  • 第四节 案例分析:认知偏差使得消费者容易做出非理性网络借贷决策
  • 参考文献
  • 第四篇 提升网络消费信贷决策质量的途径
  • 第十章 对认知主体的干预:针对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的行为人
  • 第一节 干预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者的偏差动机
  • 第二节 提高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者的金融素养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对认知客体的干预:针对非理性网络消费信贷的提供方
  • 第一节 网络借贷企业要建立合理的推广制度
  • 第二节 网络借贷企业要设置一定的使用门槛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对认知环境的干预:针对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的大环境
  • 第一节 在网络借贷决策中降低信息过载
  • 第二节 在学校或社区中引入金融社会工作服务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中的认知偏差》有感

    邓士昌教授的《非理性网络借贷消费中的认知偏差》像一面棱镜,将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拆解成无数个认知陷阱的碎片 —— 从 “下月还不上怎么办?可以分期还” 的话术诱导,到 “苹果手机没有永远的最新款” 的欲望循环,再到 “来都来了” 的沉没成本执念。这本书不仅剖析了非理性借贷的 “病源”,更让我看清:在数字时代,我们的每一次 “指尖消费”,都可能是认知偏差与消费主义合谋的结果。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将那些 “想当然” 的消费理由,还原成一个个可被解构的认知漏洞。比如我笔记里记下的 “信息过载带来单维度思考”—— 当大脑每天被海量借贷广告、分期优惠轰炸,我们会不自觉简化判断:只看到 “日息低至 0.05%” 的数字,却忽略复利背后的债务雪球;只记住 “先买后付” 的便利,却模糊了 “当前享乐” 与 “未来还款” 的权重。这让我想起书中那个大二学生的案例:为买 iPhone X 借贷 4000 元,每月 1200 元生活费的他最终 “吃土”—— 他并非不懂借贷有风险,而是陷入了 “我不会是那个还不上钱的人” 的乐观偏见,就像吸烟者总觉得 “肺癌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更微妙的是 “符号化消费” 对认知的扭曲。书中提到,商品被赋予 “社会地位、名利” 的身份价值,于是年轻人会为了 “合群”“维护体面”,选择超出能力的消费品。我在笔记里写 “别问妹妹多少钱,问问青春多少年”,当时只觉得是句玩笑,现在才意识到:这种将消费与 “青春价值” 绑定的话术,正是利用了 “损失厌恶” 心理 —— 害怕 “错过青春” 的痛苦,远大于对债务的恐惧。而当我们为符号买单时,早已模糊了 “物” 与 “我” 的关系,沦为了物质的奴隶。谁在放大我们的认知偏差?书中没有简单将责任推给个人,而是揭示了一个 “共谋” 的生态:平台的诱导、技术的盲区、教育的缺失,共同将认知偏差推向极致。平台太懂如何 “驯化” 认知。它们用 “分期还不上怎么办?花的时候悠着点” 的 “理性提醒” 包装借贷,实则用框架效应转移注意力 —— 就像书中说的,“描述框架会影响决策”,当我们看到 “每天一杯奶茶钱就能拥有” 时,早已忘了 “奶茶钱” 乘以 365 天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更具双面性:一方面,阿里、京东用它推荐商品,借贷平台用它评估信用;另一方面,当小平台缺乏数据共享,“多头借贷” 的漏洞就成了认知偏差的温床 —— 用户以为 “这家借不到还有那家”,却不知债务早已失控。社会环境的推波助澜同样致命。我在笔记里记下 “我国消费金融刚起步,不像美国”,但书中指出,正是这种 “新兴市场” 的监管模糊,让非理性借贷有了生长空间。当 “恶意透支” 缺乏明确制裁,当广告一键关闭功能形同虚设,当 “享乐主义” 消费观通过短视频渗透,我们的认知防线早已千疮百孔。从 “认知觉醒” 到 “环境共建” 好在书中没有停留在批判,而是给出了一套 “认知纠偏指南”。对个人而言,最触动我的是 “金融素养教育” 与 “自我评价机制” 的双重修炼。书中说 “消费者 10 岁时的数学能力与成年后金融素养相关”,这让我想起自己曾因算不清分期利率而多付利息 —— 原来理性消费的根基,早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该埋下。而 “引导青年建立合理自我评价” 更戳中痛点:当我们不再将价值建立在 “别人有我也要有” 的比较上,或许就能跳出 “为符号买单” 的怪圈。对社会而言,“多方共治” 是关键。政府完善法律、平台共享数据、家庭学校配合引导。技术本无善恶,关键在于是否用来守护理性 —— 就像阿里用大数据推荐商品,也该用它预警 “过度借贷”;就像父母教孩子 “勤俭节约”,更该教他们 “如何对自己说不”。合上书,曾经觉得 “分期很划算” 的念头,此刻清晰地显露出 “双曲贴现” 的痕迹 —— 比起未来的还款压力,当下的满足感总是更诱人。但书中的案例与分析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每个 “非理性瞬间” 背后的认知逻辑。或许,在这个 “人人借贷” 的时代,真正的 “消费升级” 不是买更贵的商品,而是拥有 “识破认知陷阱” 的清醒;真正的 “财务自由” 不是赚更多的钱,而是学会对 “不必要的欲望” 说不。随着读书的增多,虚荣心确实很少了”—— 当认知的迷雾散去,理性消费自然会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愿我们都能在数字浪潮中,守住认知的锚,让每一分钱都花在 “真正需要” 的地方,而非被认知偏差牵着走。毕竟,比起 “早点买早点用” 的短暂快感,“财务健康” 的长期稳定,才是更值得追逐的 “人生新款”。 📚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企业管理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创建于1979年,是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管的中央级出版单位。 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面向企业和为企业服务的办社宗旨,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线,编辑出版了大量反映当代经济生活、传播现代经营理念和推广先进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经济管理类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