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陈晓卿导演的纪录片曾用“吃”连接了中国人的乡愁,这一次,他以色香味俱全的故事告诉读者:好好吃饭,就是保卫日常。

内容简介

从十七岁出门远行,进京上学,到误打误撞成为一个美食纪录片导演,再到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吃货,漫漫人生路,每个阶段都有与食物相关的记忆。

年少时候,好吃是六毛钱的缸贴子,邻居家的西瓜酱,第一次下馆子时把嘴巴烫出泡的萧县羊肉汤,这些是刻在基因里的叫乡愁的东西。一个外地务工人员的北京记忆,是难过时府右街的延吉冷面,寒夜里24小时的马华,以及人手一把肉串,喝着工业啤酒,聊着维特根斯坦的岁月。

食物,连接着故乡与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在“吃”里找到归属。美食并不小众,它藏在大多数人的一日三餐里。说到底,于勒叔叔的生蚝和父亲病榻前的萝卜丝汆丸子并没有本质区别——你吃到的,就是最好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爱吃的人,永远是最好的人”
  • 自序 我姓陈,吃人陈
  • 辑一 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
  • 十七岁的远行
  • 一坛酱,四十年
  • 缸贴子
  • 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 最好的早餐
  • 弯腰青
  • 荠菜花
  • 父母一辈的白芋粥
  • 回故乡的三餐
  • 食物的分贝
  • 辑二 像首都人民一样吃
  • 寒夜觅食
  • 一个人的面馆
  • 不一样的怀旧
  • 周瑜小馆黄盖客
  • 清真寺旁的早餐
  • 干瘪味蕾记忆
  • 三里河东三里河西
  • 面的街
  • 平民食物的背影
  • 卤煮的细节
  • 留住手艺
  • 辑三 螺蛳道场,至味江湖
  • 在菜场感受城市的呼吸
  • 咸淡水浸润的疍家美食
  • 一份鱼饭的接力
  • 那些让人穿越到宋唐的味道
  • 面,不能承受之小
  • 泡一个笑靥如花的馍
  • 有“根”的食物才有生命
  • 特色菜口味菜
  • 螺蛳壳里的道场
  • 至味在江湖
  • 辑四 如何吃好一碗豌杂面
  • 岁月行色高邮湖
  • 于勒叔叔的生蚝
  • 月饼琐记
  • 小海鲜有多小
  • 如何吃好一碗豌杂面
  • 菜单背后的乾坤
  • 萝卜白菜的最终胜利
  • 失败的物种入侵
  • 六月黄:蟹农、商家与老饕的合谋
  •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主食
  • 辑五 最好吃的是人
  • 吃着喝着聊着,就老了
  • 跟沈公吃本帮菜
  • 寿司善之味
  • 豆腐干文章
  • 儿行千里
  • 那些笑脸
  • 在食物里找到人生的注脚
  • 罗朗的功课
  • 所谓美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逢
  • 辑六 我是怎样没有成为美食家的
  • 我是怎样没有成为美食家的
  • 一人分饰两角
  • 冷面的辩词
  • 人间烟火
  • 从此站起来了
  • 一道菜主义
  • 荤腥的妄念
  • 粥粉面饭入梦来
  • 回友人信
  • 年夜饭之味
  • 萝卜丝汆丸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70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吃记录社会的变迁

    我休息的时候很喜欢看这类书,轻松愉快,不费脑子,作者安徽人,工作在北京,我是北京人,曾经在安徽生活了 10 年,很理解作者的口味,属于碳水胃,也是现在最危险的三高人群,最主要我们 60-70 后是属于小时候饥饿的一代,所以好吃,馋,又在能吃的时候赶上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原料还没有完全工业化,厨师还是手艺人,真吃到不少好吃的,比我们年纪大的没吃到就没胃口了,比我们年轻的现在已经进化的预制菜时代,而且不馋。作者写年青时一顿先打半斤米饭,再吃了 4 个 2 两的馒头,这时候一两一个的肉包子出锅了,又面不改色的吃了 10 个,现在的孩子肯定认为他是吹牛,但我会认可,我上大一的时候,男生宿舍里最著名的一次赌注就是一个同学一次吃 20 个糖耳朵(甜油腻,对北方吃咸的人是受罪)。作者文笔精妙,那本《至味在人间》很精彩,这本里有不少那本里的选篇,写吃,如果只写菜会变成菜谱,写的好的是人,每一餐都是人的相聚,过去 30 年中国的天翻地覆,值得记录,国人习惯于在饭桌上聚会,餐饮的记录就是社会的缩影,作者那个文青朋友圈的遭遇也很好的反映了这个时代,老六,刘春,罗永浩等一代风流(可惜写柴女生的被拿掉了),罗永浩的序言写的不错,全书最后一篇《萝卜丝汆丸子》写的节奏精巧,至情至性。年过花甲之后,每日一顿足矣,稍微过多就会大脑供血不足,犯困,美食纪录片已经被贬低为害人的三级片,根据人生有定数的原理,珍惜每一口。

      3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好吃的,还是人

      —— 读《吃着吃着就老了》去广州出差前就看到了这本书,基于是陈晓卿写的,还有字句里头都是关于美食的缘故。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本书。可惜在广州只是连着熬了两天的赶工,根本连把书翻开的心情和时间都没有。于是,在返程的路上,我还撑着快睁不开的眼和止不住的津,看着跃然纸上的美食,和陈导多年沉淀的人生畅谈,唏嘘感叹。我一到家,已是晚上的 9 点。于是乎,我和家人愉快地定好了第二天一早到隔壁海滨小城汕尾两日游的旅行计划。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除了我们小家,还想带上了孩子的外公外婆一块出门玩。毫无意外,这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我心心念念的美食。经不住加伦书记多次推荐的亚湖大排档,我时隔一年又再次关顾了。只是,这次我们人多,可以尝试的菜也从之前的两三样到这次的七八样,特别是充盈着镬气的炒粿条,用带壳的鲜虾煸炒过的香味,裹着粿条爆炒,出锅前再撒上葱花的随意点缀,那份让人感动的美味足以让人不再计较摆盘的重要性了。午餐的问题解决了,但晚餐到哪吃、吃什么的问题倒难住了我们很久。书记推荐当地特色的牛腩火锅,但家里老人对牛肉多有忌口,全牛宴万一吃不了,那我可就尴尬了。好在定位 “人造沙滩” 的附近,多次出现了 “麻鱼粿” 这种菜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们找到了一家有营业到晚上 9 点的 “三叔麻鱼粿”(因为很多当地人吃的麻鱼粿店晚上是不营业的,我猜想多半是中午生意已然够火的缘故)。既然都没吃过,于是点了麻鱼粿、麻鱼粉签、海胆炒饭和汕尾特色的牛肉饼汤。店家很实诚,也态度很好。因为一楼全坐满了,为了我们一大家,专门开了二楼招待我们。原本打算爆点一通的我,耐不住他多次劝阻,说够吃了够吃了,而最终暴食未遂。深夜的汕尾,信利广场和二马路依然生意满座,透着路边的霓虹投射着更丰满的烟火气息。宵夜,被加伦书记带着去吃清爽的鲘门双头尖和汕尾特色的姜汁红糖豆花。第二天一早,又掐着时间到汕尾最老牌的海珍酒家吃茶点。满满当当的行程,同时被填满了还有我嗷嗷呼唤 “我会再回来” 的胃。一趟路途,除了美景和沿途所至的变化心情,最能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洗去一路风尘的人间美味。陈晓卿就着美食谈人生,谈心路历程,说:吃着吃着,就老了。我就着美食谈美食,不如说:既然老了,就继续吃吧吃吧。

        5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吃的快乐,人生才快乐。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食物的评判,什么是最好的食物?答案是:童年时代。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是奶奶做的二样东西:一个是平日里的苦瓜干,苦瓜切片晒干,食用时过油。第二个是春节才有的年糕(客家人的糖板)。奶奶说:吃年糕才叫过年。

          1
          1
        • 查看全部187条书评

        出版方

        新经典文化

        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3096)。先后与马尔克斯、奈保尔、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保罗·柯艾略等上千位全球一线作家建立起良好且稳固的合作关系,曾历时7年引进《百年孤独》,创造了中国版权引进史上的奇迹。引进《窗边的小豆豆》在2017年占据全国书市1%的份额,创造了图书年销量的世界奇迹。为国内2亿人次以上的读者带来了包括《解忧杂货店》《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多部大师代表作。这些作品常常以超越母语版本的业绩,深受作家、版权经济、业界同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