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影响、心理结构和干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转型下中国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测量、影响及干预研究(12CSH066)”的最终成果。本书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实验法、相关事件电位研究法等方法,结合本土的文化情景,尝试对中国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进行本土化研究,按照“描述—解释—预测—控制”这条内线,首先选择明朝末期和清末民初社会转型过程中两个典型人物张居正和袁世凯,基于史料还原并解析了张居正和袁世凯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然后探究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的心理结构并在全国范围内采样施测,进而探讨影响被试马基雅弗利主义行为的特质与情境变量,马基雅弗利主义价值观可能导致的心理冲突,在尝试使用相关事件电位技术来追踪溯源其相关的脑机制之后,最后使用因果报应材料和道德相关材料的启动对马基雅弗利主义行为尝试进行干预研究。41名在职行政管理干部参加了开放式问卷调查,3832名样本被试参加了调查或实验。

目录

  • 封面
  • 目录
  • 内容简介
  • 扉页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一 问题:人性善是虚幻的谎言,人性恶是不争的事实
  • 二 归因:传统人治对厚黑进行正向肯定,专制政权对道德进行逆向淘汰
  • 三 行动:法治社会要求制度公平,文明社会呼唤人性回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 西方人关于人性的思索
  • 二 西方厚黑学——马基雅弗利主义
  • 三 马基雅弗利主义的结构与测量
  • 四 马基雅弗利主义的前因变量及其相关研究
  • 五 马基雅弗利主义的结果变量及其相关研究
  • 六 厚黑学在中国
  • 七 社会转型与中国人的道德建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的框架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四章 皮厚与心黑: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的素描(研究一)
  • 一 张居正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解析
  • 二 袁世凯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解析
  • 三 现实启示
  • 第五章 构念与测量: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问卷与调查(研究二)
  • 一 研究目的
  • 二 问卷编制
  • 三 问卷信效度检验
  • 四 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的测量
  • 五 讨论
  • 六 结论
  • 第六章 生理与溯源:马基雅弗利主义者执行两难任务的脑机制(研究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假设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结果与分析
  • 五 讨论
  • 六 结论
  • 第七章 权衡与博弈:情境和特质对马基雅弗利主义行为的影响(研究四)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假设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结果与讨论
  • 五 结论
  • 第八章 焦虑与冲突:两难情境下马基雅弗利主义与道德的交锋(研究五)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假设
  • 三 两难情境下马基雅弗利主义与道德的交锋:来自行为学的证据
  • 四 两难情境下马基雅弗利主义与道德的交锋:来自电生理的证据
  • 五 讨论
  • 六 结论
  • 第九章 教化与升华:因果报应和道德启动对马基雅弗利主义行为的抑制(研究六)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假设
  • 三 因果报应观念启动对厚黑行为的抑制
  • 四 道德启动对马基雅弗利主义行为的抑制
  • 五 结论
  • 第十章 综合讨论与展望
  • 一 政治精英在社会转型期责任更加重大
  • 二 厚黑学/马基雅弗利主义在中国应该限行
  • 三 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的生理基础仍有待深掘
  • 四 只有制度之善才能引导人性之善
  • 五 厚德厚道是正道,一味厚黑添烦恼
  • 六 充分挖掘抑制马基雅弗利主义的宗教民俗基因
  • 七 对人性的不同认知是人治与法治的分水岭
  • 八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十一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