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精选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一流学者和思想家的代表性作品,为国内学术界和思想界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促进当代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建设。
内容简介
纵观文明人类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思想学术的迻译,对于一种文化的改铸与复兴,往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致的当今时代,相关的学术著作生产规模空前庞大,这既为学术著作的翻译出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同时也为遴选具体的作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确定选题原则时,人文与社会译丛的宗旨是,一定要选择那些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跨学科影响的著作,而避免选择那些视野和方法上过分专业化的著作。
例如,以赛亚·伯林著作的译介,使得两种自由概念在这个个体往往被集体遮蔽的社会里深入人心,宽容与价值多元的理念亦被广泛传播与认同;简·雅各布斯情之所系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令我们不能不回头去深思中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所得与所失,乃至有“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追问;《学做工》对英国工人阶级子弟“子承父业”现象的文化解析,无疑为我们理解被城乡二元结构所撕扯的农民工子弟群体提供了有力的认知工具和比较平台;《风景与记忆》揭橥自然风景与人类文化相生相成的历史,前所未有的视野,必将唤醒我们去探寻和珍视脚下这片广阔土地所深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想象……
而刘东和彭刚两位先生卓越的学术眼光,也保证了丛书选目的经典性。入选译丛的作品,多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一流学者和思想家的代表性作品,大多为西方高等学府的必读书目,不少已经成为本学科或跨学科的经典。可以肯定地说,丛书中的绝大多数著作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仍将处在我国学术和阅读视野之内。愿这一本本砥砺思想同时又透入经验的精彩之作,能够引领当代中国的阅读风向,进而能够成为公民文化的通识。
目录
- 自足的世俗社会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致谢
- 引言
- 第一章 没有上帝的社会
- 第二章 延斯、安妮和克里斯蒂安
- 第三章 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意义
- 第四章 莱娜、桑尼和吉特
- 第五章 世俗化状态
- 第六章 为什么?
- 第七章 多尔特、劳拉和约翰妮
- 第八章 充当文化角色的宗教
- 第九章 回到美国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索引
- 自由主义与荣誉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对自由主义的鼓舞
- 政治能动性与对鼓舞的需求
- 发掘荣誉
- 第二章 旧制度中的荣誉以及对自由的捍卫
- 荣誉在旧制度中的位置
- 荣誉的高亢野心
- 敬畏与反身性
- 荣誉的片面性
- 认可与抵抗
- 第三章 美国的荣誉与民主
- 荣誉与民主之间的冲突
- 荣誉与“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
- “一点点他们的伟大”
- 第四章 对名望的热爱以及南方绅士
- 建国时期的荣誉与对名望的热爱
- 奴隶制与南方绅士
- 第五章 荣誉与民主改革
- 林肯的有原则的野心
-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荣誉的灵魂
- 荣誉和自我主权: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与苏珊·布朗内尔·安东尼
- 民权运动中的荣誉
- 第六章 结论:多元主义、能动性,以及民主荣誉的诸多变体
- 参考文献
- 自由及其背叛:人类自由的六个敌
- 版权信息
- 重印说明
- 编者前言
- 导论
- 爱尔维修
- 卢梭
- 费希特
- 黑格尔
- 圣西门
- 迈斯特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知识分子的鸦片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编 政治的神话
- 第一章 左派的神话
- 第二章 革命的神话
- 第三章 无产阶级的神话
- 论政治乐观主义
- 第二编 历史的偶像崇拜
- 第四章 圣职人员与信徒
- 第五章 历史的意义
- 第六章 必然性的幻觉
- 论历史的控制
- 第三编 知识分子的异化
- 第七章 知识分子及其祖国
- 第八章 知识分子及其意识形态
- 第九章 寻求一种宗教的知识分子
- 知识分子的命运
- 结论
- 源自动机的道德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序言
- 致谢
- 第一部分 道德和正义
- 第一章 基于行动者的德性伦理
- 第二章 道德与实践问题
- 第三章 关怀的结构
- 第四章 关怀的正义
- 第五章 普遍仁慈vs.关怀
- 第二部分 实践合理性和人类善
- 第六章 自我利益中的德性
- 第七章 基于行动者的实践理性
- 第八章 拓展这一进路
- 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
- 版权信息
- 中译本前言
- 献词
- 序言
- 导论
- 历史的诗学
- 历史著述理论
- 情节化解释
- 形式论证式解释
- 意识形态蕴涵式解释
- 历史编纂风格问题
- 比喻理论
- 19世纪历史意识诸阶段
- 第一部分 接受的传统:启蒙运动与历史意识问题
- 第一章 隐喻与反讽之间的历史想象
- 第二章 黑格尔:历史的诗学与超越反讽之道
- 第二部分 19世纪历史写作中的四种“实在论”
- 第三章 米什莱:作为浪漫剧的历史实在论
- 第四章 兰克:作为喜剧的历史实在论
- 第五章 托克维尔:作为悲剧的历史实在论
- 第六章 布克哈特:作为讽刺剧的历史实在论
- 第三部分 19世纪晚期历史哲学对“实在论”的摈弃
- 第七章 历史意识与历史哲学的复兴
- 第八章 马克思:以转喻模式为史学进行哲学辩护
- 第九章 尼采:以隐喻模式为史学作诗学辩护
- 第十章 克罗齐:以反讽模式为史学作哲学辩护
- 结论
- 参考书目
- 文中分析的作品
- 文中提到的历史学、历史哲学和批评理论著作
- 索引
- 译后记
-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前言
- 导论
-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概念
- 第二章 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对一些理论论述的批判性分析
- 第三章 文化的概念
- 第四章 文化传输与大众传播:传媒产业的发展
- 第五章 走向一种大众传播的社会理论
- 第六章 解释的方法论
- 结语 批判理论与现代社会
- 索引
- 驯化君主
- 版权信息
- 致谢
- 简装本前言
- 前言
- 导论: 执行权的暧昧性
- 第一部分 执行权的史前史
- 一 亚里士多德:作为王权的执行权
- 二 亚里士多德:在混合政体中缺席的执行人
- 三 原始形态的执行官
- 四 神学政治学的执行官
- 第二部分 发现执行权
- 五 马基雅维里和现代执行官
- 六 霍布斯和权力的政治科学
- 第三部分 宪政体制中的执行权
- 七 执行权的宪政化
- 八 执行权的中庸化
- 九 执行权的共和化
- 十 结语:形式和目的
- 参考文献
-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前言
- 文化与民族志的敏感性
- 理论上的不确定性
- 性别
- 中国的社会变化
- “茂宁赛德”版前言
- 前言
- 序言
- 汉默镇的个案研究
- 第一部分 民族志
- 第一章 文化的元素
- 第二章 文化的阶级形式和制度形式
- 第三章 劳动力、文化、阶级和制度
- 第二部分 分析
- 第四章 洞察
- 第五章 局限
- 第六章 意识形态的作用
- 第七章 对文化形式及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注解
- 第八章 周一清晨与千禧年
- 补充访谈
- “茂宁赛德”版后记
- 文化的相对自主性
- 关于再生产的各种理论
- 反响和实践意义
- 中心与边缘: 保罗·威利斯访谈
- 第一部分 童年和教育
- 第二部分 教学和研究
- 第三部分 民族志和理论
- 索引
- 译后记
- 致谢
- 笔录符号说明
- 性的起源:第一次性革命的历史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引言 戒律的文化
- 中世纪背景
- 宗教改革下的道德观
- 权力与惩罚
- 性戒律的基础
- 第一章 公共惩罚衰亡史
- 欲求完美
- 胜利与失败
- 上帝的革命
- 美德的社团
- 从业余到职业
- 等级制与伪善
- 罪与罚
- 法纪的终结
- 第二章 性自由的兴起
- 宗教与道德宽容
- 自由与良心
- 道德律与道德真理
- 自然法与自然伦理
- 私人恶行与公共利益
- 自由的盈缩
- 思考那不可思考的
- 启蒙的观点
- 第三章 诱奸的热潮
- 科学解释?
- 浪荡子登场
- 浪子与娼妓
- 女性的观点
- 新颖的看法
- 第四章 男人与女人的新世界
- 优雅与感性
- 自然与教养
- 婚姻与金钱
- 惩罚诱奸
- 一夫多妻制与人口
- 现代原则
- 第五章 白奴制的起源
- 卖淫与慈善
- 忏悔与新生
- 性与工作
- 自利与性趣
- 收容所之内
- 贞洁与阶级
- 解救与改造
- 第六章 媒体与信息
- 大众文化的成长
- 欢场名媛
- 印刷大爆炸
- 操纵舆论
- 私人与公共事务
- 声名与财富
- 自我推销与宣传
- 赞美性爱
- 结语 现代的性文化:从维多利亚时代至21世纪
- 压抑与控制
- 自由与平等
- 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
- 版权信息
- 编者前言
- 导言
- 现实感
- 政治判断力
- 哲学与政府压制
- 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和十九世纪的国际工人协会
- 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
- 艺术的责任:一份俄国遗产
- 康德: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主义源头
-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与民族意识
- 译后记
- 现代性与大屠杀
- 版权信息
- 致珍尼娅,和所有其他讲述真相的幸存者
- 前言
- 一 导论:大屠杀之后的社会学
- 作为现代性之验证的大屠杀
- 文明化进程的涵义
- 道德冷漠的社会生产
- 道德盲视的社会生产
- 文明化进程的道德后果
- 二 现代性、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1)
- 疏远犹太人的一些独特之处
- 从基督教世界到现代性中犹太人的不协调
- 骑跨在屏障之上
- 三棱镜群体
- 不协调性的现代层面
- 无民族的民族
- 种族主义的现代性
- 三 现代性、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2)
- 从异类恐惧症到种族主义
- 作为一项社会工程的种族主义
- 从排斥到灭绝
- 展望
- 四 大屠杀的独特性和常态性
- 问题
- 非同寻常的种族灭绝
- 现代种族灭绝的特性
- 劳动的等级和功能划分的影响
- 官僚体系之对象的非人化
- 官僚体系在大屠杀中的角色
- 现代防卫的破产
- 结论
- 五 诱使受害者合作
- 为集体毁灭服务的个人理性
- 自我保全的理性
- 结论
- 六 服从之伦理(读米格拉姆)
- 具有社会距离功能的非人性
- 个人自身行动背后的同谋
- 技术的道德化
- 自由漂浮的责任
- 权力的多元主义和良知的权力
- 罪恶的社会性质
- 七 一种道德的社会学理论初探
- 作为道德工厂的社会
- 大屠杀的挑战
- 道德的前社会来源
- 社会接近与道德责任
- 道德责任的社会压制
- 距离的社会生产
- 结束语
- 八 事后的思考:理性与羞耻
- 附录 道德的社会操纵:行动者的道德化,行动的善恶中性化
- 译后记
- 现代性的后果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部分
- 导言
- 现代性的断裂
- 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
- 社会学与现代性
- 现代性,时间与空间
- 脱域
- 信任
- 现代性的反思性
- 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
- 本章概要
- 第二部分
-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 现代性的全球化
- 两种理论观点
- 全球化的维度
- 第三部分
- 信任与现代性
- 抽象体系中的信任
- 信任与专业知识
- 信任与本体性安全
- 前现代与现代
- 第四部分
- 抽象体系与亲密关系的转变
- 信任与个人关系
- 信任与个人认同
- 现代世界中的风险与危险
- 风险与本体性安全
- 适应性反应
- 现代性的现象学
- 日常生活中的脱技能化与再技能化
- 对后现代性的异议
- 第五部分
- 驾驭猛兽
- 乌托邦的现实主义
- 未来导向:社会运动的作用
- 后现代性
- 第六部分
- 现代性是一个西方化的工程吗?
- 结语
- 现代社会想象
- 版权信息
- 献词
- 致谢
- 前言
- 第一章 现代道德秩序
- 第二章 何为一种“社会想象”?
- 第三章 理想主义的幽灵
- 第四章 伟大的抽离
- 第五章 经济作为客观化的现实
- 第六章 公共领域
- 第七章 公共的与私人的
- 第八章 具有主权的人民
- 第九章 一个全方位的秩序
- 第十章 直接进入的社会
- 第十一章 动因与客观化
- 第十二章 叙事的模式
- 第十三章 世俗性的意义
- 第十四章 边缘化的欧洲
- 希腊民主的问题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年表
- 政治事件
- 文学作品
- 政治事件
- 文学作品
- 前言
- 2006年版序言
- 引言 雅典民主政体
- 雅典民主政体的诞生
- 一种直接的民主政体
- 这种民主政体特有的问题
- 第一章 民众的盲目
- 一、弊端的暴露
- 二、提出的纠正措施
- 第二章 民主的无政府状态
- 一、公元前5世纪的危机
- 二、公元前4世纪的失序
- 三、失序与哲学家
- 第三章 政党与国家
- 一、公元前5世纪的经历
- 二、移入学说
- 结束语 民主与教育
- 希腊文献索引
- 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部分 黑格尔主义的根基
- 第一章 从欲望到承认: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基础
- 第二章 实现了自由的王国:黑格尔的“法哲学”概念
- 第二部分 系统性的后果
- 第三章 正义的构造:论当代程序主义的限度
- 第四章 劳动与承认:一个再定义
- 第五章 作为意识形态的承认:道德与权力间的关联
- 第六章 社会的解体:吕克·布尔当斯基和劳伦·泰弗诺的社会理论
- 第七章 作为社会研究的哲学:戴维·米勒的正义理论
- 第三部分 社会的和理论的应用
- 第八章 国家间的承认:论国际关系的道德基底
- 第九章 组织化的自我实现:个体化的悖论
- 第十章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悖论:一个研究纲领
- 第四部分 精神分析学的衍生
- 第十一章 否定性的作用:对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承认理论的修正
- 第十二章 “我们”中的我:作为一种群体形成之驱动力的承认
- 第十三章 前社会自我的诸面向:对乔尔·怀特布克的反驳
- 第十四章 削弱现实的力量:安慰的世俗形式
- 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
- 版权信息
- 序《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
- 前言
- 第一章 导论
- 媒体文化、阶级文化和文化活动场所
- 第二章 媒体文化范式
- 媒体文化范式:构架(framing)新闻
- 媒体文化范式和意识形态
- 媒体文化范式与受众反应
- 作为社会活动场所的媒体
- 媒体文化范式与娱乐
- 媒体文化与社会
- 结论
- 第三章 社会分层与媒体:被媒体充斥的社会中的受众
- 美国社会中的社会分层:社会经济指数
- 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
- 核心媒体 ——电视和电影的受众
- 边缘媒体 ——广播和杂志的受众
- 受众对媒体界定的反应
- 结论
- 第四章 全国性文化工业中的文化生产
- 主要文化工业的结构:战前与战后时期
- 动荡的组织环境与寡头卖主垄断控制面临的威胁: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七零年
- 主要文化工业的结构: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九零年
- 寡头垄断模式与电视工业
- 寡头垄断模式与边缘文化工业:出版业案例
- 作为把关者的组织:对文化内容的影响
- 作为多阶段过程的组织把关
- 结论
- 第五章 分析媒体文化意义的方法
- 构架:作为意义的文本组织
- 结构主义:文本中的隐蔽意义
- 文化研究:意义与社会语境
- 接受理论:意义和受众
- 文化变迁、媒体和受众:电视
- 文化变迁、媒体和目标受众:电影与畅销书
- 结论
- 第六章 城市中的阶级文化:文化组织和都市艺术文化
- 文化世界:比较与分类
- 以网络为导向的文化世界
- 作为下层阶级以网络为导向的文化世界的爵士乐和摇滚乐
- 以赢利为目的文化世界
- 文化世界与非赢利性组织
- 戏剧与文化世界
- 都市文化与都市规划
- 区域性亚文化
- 结论
- 第七章 媒体文化、都市艺术文化和政府政策
- 艺术赞助种类
- 精英主义相对于多元主义:公共基金与公众
- 私人部门中的艺术赞助
- 艺术政策:美国相对于欧洲
- 媒体文化与政府政策
- 第八章 结论:走向全球性文化
- 结论:全球系统相对于民族系统
- 参考书目
- 文化的解释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编
- 第一章 深描说: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
- 第二编
- 第二章 文化概念对人的概念的影响
- 第三章 文化的成长与心智的进化
- 第三编
- 第四章 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
- 第五章 精神气质,世界观及对宗教象征的分析
- 第六章 仪式的变化与社会的变迁:一个爪哇的实例
- 第七章 现代巴厘人中的“内部转换”
- 第四编
- 第八章 作为文化体系的意识形态
- 第九章 革命之后:新兴国家中民族主义的命运
- 第十章 整合式革命:新兴国家中的原生情感与公民政治
- 第十一章 意义的政治
- 第十二章 政治的过去,政治的现在:关于运用人类学研究新兴国家的札记
- 第五编
- 第十三章 智慧的野蛮人:评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的著作
- 第十四章 巴厘的人、时间和行为
- 第十五章 深层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
- 致谢
- 索引
- 图绘暹罗:一部国家地缘机体的历史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中文版前言
- 序言
- 致谢
- 导论 国家感的存在
- 国家感的两种认同
- 泰国性的积极和消极认同
- 泰国研究
- 解释上的斗争
- 作为文化建构的暹罗
- 对象和方法
- 第一章 本土空间与古代地图
- 神圣的地形学
- 想象空间的描述:古代地图
- 不同空间观的共存
- 第二章 一种新地理学的到来
- 两个世界,同一空间:现代世界的来临
- 突破:脱胎于星相学的天文学
- 新模式下的空间:现代地理学
- 被编码的空间:现代地图
- 模式:模糊与替代
- 第三章 边界
- 西部边疆中的西方边界
- 边界观的冲突
- 没有边界的王国
- 第四章 主权
- 等级化的国家间关系
- 共享主权:一种生存策略
- 多重主权与欧洲人
- 第五章 边缘
- 重叠的边缘
- “我们”空间的塑造
- 新的边缘:暹罗与英国当局
- 军队对分界面的塑造
- 第六章 制图:一种新的空间技术
- 西方地图中的暹罗
- 暹罗的西方制图
- 地图对“我们”空间的塑造
- 地图绘制中的交锋:释放出的一种致命武器
- 第七章 地缘机体
- 地缘机体的出现:制图的胜利
- 地缘机体的授权
- 超越领土与地理学
- 第八章 地缘机体与历史
- 1893年的伤痕与断裂的过去
- 泰国过去假设的地缘机体
- 历史地图集
- 情节化的过去
- 重塑的过去
- 结语 地缘机体、历史与国家感
- “我们自身”与他者对立的形成
- 敌人的作用
- 泰国性的边境
- 符号的权力
- 最后的话
- 资料注释
- 术语表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 统治阶级(《政治科学原理》)
- 版权信息
- 英译本前言
- 第一章 政治科学
- 第二章 统治阶级
- 第三章 封建和官僚制度
- 第四章 统治阶级与社会类型
- 第五章 司法防卫
- 第六章 选举权和社会势力
- 第七章 教会、党派和教派
- 第八章 革命
- 第九章 常备军
- 第十章 议会政治
- 第十一章 集体主义
- 第十二章 统治阶级的理论
- 第十三章 政治组织的类型
- 第十四章 政治组织的演化
- 第十五章 统治阶级中的原则和倾向
- 第十六章 统治阶级和个人
- 第十七章 代议制政府的未来
- 同情的启蒙:18世纪与当代的正义和道德情感
- 版权信息
- 导言 两种启蒙
- 第一章 休谟以前的情感主义学者
- I 关于人性的新科学
- II 神学基础和形而上学基础
- III 关于正义的理论
- 第二章 休谟的自足的情感主义
- I 同情和道德情感
- II 道德的发展
- III 休谟的规范性理论
- 第三章 休谟的保守情感主义
- I 休谟的正义理论
- II 来自情感主义的几个问题
- 第四章 亚当·斯密的自由情感主义
- I 情感主义和个人主义
- II 审视者和行动者之间的距离:同情和道德判断
- III 行动者之间的距离:正义和自然法
- 第五章 康德对情感主义的抛弃
- I 康德在批判时期关于道德基础的理解
- II 康德在批判时期对同情的规范性评价
- III 康德在批判时期对冲动和热情的理论
- IV 对比前批判时期的立场
- 第六章 赫德尔的多元情感主义
- I 情感主义与多样化
- II 从同情到多样性
- III 从多样性到同情的理解
- IV 从同情的理解到正义
- 第七章 情感主义在当代
- I 情感主义和社会科学
- II 情感主义和规范性理论
- III 情感主义和政治实践
- 参考文献
- 苏联的心灵:共产主义时代的俄国文化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编者序言
- 斯大林统治下的俄罗斯艺术
- 1945年12月
- 访问列宁格勒
- 1945
- 一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
- 1965
- 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
- 1980
-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 1958
- 苏联为什么选择隔离自己
- 1946
- 人为的辩证法:最高统帅斯大林与统治术
- 1952
- 在苏联的四个星期
- 1956
- 苏俄文化
- 1957
- 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
- 1990
- 人名汇编
- 进一步阅读文献
- 索引
- 世俗主义之乐:我们当下如何生活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撰稿人
- 致谢
- 导言
- 一 世俗主义面临的挑战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二 祛魅 ——返魅
- 一
- 二
- 三
- 三 施魅?不,谢谢!
- 四 休克疗法、戏剧化与实践智慧
- 神谱的智慧
- 纯粹实践理性
- 一些实践智慧的准则
- 五 弗洛伊德的无助
- 一
- 二
- 三
- 六 世俗奇迹
- 在这个世界上感到自在吗?
- 感觉整体
- 关于惊奇的现象学简述
- 喜剧性的施魅
- 七 人类出现以前的道德基础
- 动物间的同情
- 互惠
- 公平
- 结论
- 八 事实是神圣的
- 进化概论
- 化零为整
- 九 达尔文式施魅
- 休厄尔的发难
- 达尔文对此发难的回应
- 达尔文理论的基础
- 有目的性的自然结构
- 作为自然法则的自然选择
- 自然选择的两面性
- 自然选择的品性
- 达尔文的道德理论
- 有魅力的达尔文遗产:自然界中的心智
- 十 湿脚的下层植被:达尔文式的沉浸
- 一
- 二
- 三
- 四
- 索引
- 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 致谢
- 导言
- 第一章 经验理论
- 第二章 语言、分析及理论
- 第三章 现象学路径
- 第四章 社会批判理论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 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阶级战争中的短兵相接
- 拉扎克
- 哈吉·“布鲁姆”
- 权力的象征性平衡
- 第二章 常规的剥削,常规的反抗
- 未被书写的反抗史
- 作为思想和象征的反抗
- 人类行动者的经验与意识
- 第三章 反抗的景观
- 背景:马来西亚和水稻主产区
- 中层背景:吉打州和穆达地区的灌溉系统
- 第四章 塞达卡:从1967年到1979年
- 村庄
- 富与穷
- 村庄构成
- 土地占有与使用
- 租佃的变化
- 水稻生产的变化和工资的变化
- 地方机构和经济权力
- 第五章 胜利者和失败者眼中的历史
- 分类
- 夜行船
- 绿色革命的阶级史
- 双耕与双重看法
- 从活租到死租
- 联合收割机
- 失去的地盘:土地的获得
- 慈善的仪式与社会控制
- 记忆中的村庄
- 第六章 延展事实:意识形态的运作
- 特定情境中的意识形态运作
- 剥削的词汇表
- 歪曲事实:分层与收入
- 合理化的剥削
- 意识形态冲突:村庄大门
- 意识形态冲突:村庄改进计划
- 作为反抗的争论
- 第七章 超越口舌之战:谨慎反抗与适度遵从
- 公开的集体反抗的障碍
- 抵制联合收割机的努力
- “常规的”反抗
- “常规的”镇压
- 常规的顺从与不留痕迹的反抗
- 服从以及部分的文本
- 何谓反抗?
- 第八章 霸权与意识:意识形态斗争的日常形式
- 塞达卡的物质基础和规范性上层建筑
- 重新思考霸权概念
- 附录
- 附录A 村庄人口记录,1967—1979
- 附录B 不同土地使用类型/农场规模的农场收入比较(穆达地区,1966、1974和1979年)
- 附录C 关于土地使用情况变更、净利润及政治事务的数据
- 附录D 飞翔信的译文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地图
- 译后记
- “弱者的武器”:研究农民政治的底层视角
- 启蒙的三个批评者
- 版权信息
- 编者前言
- 参考文献说明
- 维柯与赫尔德
- 作者前言
- 引言
- 维柯的哲学思想
- 维柯的知识理论及其源头
- 赫尔德和启蒙运动
- 北方的巫师
- 编者前言
- 后记
- 德语版前言
- 作者前言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生平
- 第三章 核心
- 第四章 启蒙运动
- 第五章 知识
- 第六章 语言
- 第七章 创造性的天才
- 第八章 政治
- 第九章 结论
- 附录 第六章附记
- 参考书目说明
-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导论
- 第一章 生存伦理的经济学与社会学
- “安全第一”:生存经济学
- 生存伦理的社会学
- 农民社会中的风险分配
- 生存作为道义承诺
- 第二章 农民的选择和价值标准中的生存保障
- 风险与社会分层
- 乡村的风险保障
- 租佃与分成租佃的风险
- 风险和政府
- 第三章 风险分配与殖民地变革
- 市场取向的不稳定性
- 乡村保护的弱化
- 辅助生存资源的丧失
- 农村阶级关系的恶化
- 土地所有制的变革与世界经济
- 第四章 作为勒索者的政府
- 缅甸
- 越南
- 第五章 经济萧条导致的起义
- 交趾支那:“红色恐怖”
- 义安与河静的苏维埃
- 起义过程
- 下缅甸 ——沙耶山起义
- 第六章 剥削的分析意义:互惠与生存的公正
- 剥削的标准
- 剥削 ——一个道德难题
- 互惠与交换的平衡
- 生存 ——基本的社会权利
- 传统与稳定交换的打破
- 社会分层、义务和权利
- 第七章 反叛、幸存和镇压
- 反叛的结构性背景
- 反叛与农民的社会结构
- 不反叛,自助,或溃散
- 不反叛:镇压和“错觉”问题
- 译后感言
- 扭曲的人性之材
- 版权信息
- 编者前言
- 一 理想的追求
- 二 乌托邦观念在西方的衰落
- 三 维柯与文化史
- 四 18世纪欧洲思想中所谓的相对主义
- 五 迈斯特与法西斯主义的起源
- 六 欧洲的统一及其变迁
- 七 浪漫意志的神化:反抗理想世界的神话
- 八 压弯的树枝:论民族主义的兴起
- 美国生活中的同化:种族、宗教和族源的角色
- 版权信息
- 致谢
- 第一章 导言
- 第二章 亚社会与亚文化
- 第三章 同化的性质
- 第四章 同化的理论(一):导论和盎格鲁一致性
- 第五章 同化的理论(二):熔炉
- 第六章 同化的理论(三):文化多元主义
- 第七章 美国的亚社会与亚文化
- 第八章 族际关系的评估与可能的走向
- 索引
- 关键词英汉对照表
- 译后记
-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引言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一章 我们时代的反智主义
- 第二章 论智识的不受欢迎
- 第二部分 内心的宗教
- 第三章 福音派精神
- 第四章 福音主义和信仰复兴派
- 第五章 反抗现代性
- 第三部分 民主政治
- 第六章 绅士的衰落
- 第七章 改革者的命运
- 第八章 专家的兴起
- 第四部分 实干文化
- 第九章 商业与智识
- 第十章 自立和信仰科技
- 第十一章 主题的变奏
- 第五部分 民主制的教育
- 第十二章 学校和教师
- 第十三章 适应生活之路
- 第十四章 儿童与世界
- 第六部分 结论
- 第十五章 知识分子:疏离与顺从
- 致谢
- 译后记
- 美国精神的封闭
- 版权信息
- 序
- 前言
- 导言: 我们的美德
- 卷一 大学生
- 白板
- 典籍
- 音乐
- 关系
- 卷二 虚无主义,美国的风格
- 德国思想的联系
- 两次革命和两种自然状态
- 自我
- 创造力
- 文化
- 价值
- 左翼的尼采化或尼采的左翼化
- 我们的无知
- 卷三 大学
- 从苏格拉底的申辩到海德格尔的就职演说
- 六十年代
- 学生与大学
- 译后记
-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
- 版权信息
- 中译本序言
- 第一版序言
- 第二版序言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作为生产力决定论者的马克思
- 第一章 马克思遗产的模糊性
- 第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第三章 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
- 第四章 作为马克思主义正统学说的生产力决定论
- 第五章 生产力决定论的来源
- 第二部分 生产力决定论:一种批判和一种替代性理论
- 第六章 生产力决定论和功能解释
- 第七章 生产力决定论:一种批判
- 第八章 生产力决定论:一种替代性理论
- 第三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础和上层建筑
- 第九章 基础和上层建筑:定义和决定关系
- 第十章 生产方式:“基础”的多样形式
- 第十一章 政治的上层建筑
- 第十二章 “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 结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历史学
- 参考文献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
- 译后记
- 马基雅维里时刻:佛罗伦萨政治思想和大西洋共和主义传统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第一部分 特殊性与时间:概念背景
- 第一章 问题及其模式(一)经验、习惯与审慎
- 第二章 问题及其模式(二)神意、命运和美德
- 第三章 问题及其模式(三)积极生活和公民生活
- 第二部分 共和国及其命运:1494年到1530年的佛罗伦萨政治思想
- 第四章 从布鲁尼到萨伏那罗拉:命运、威尼斯与末日启示
- 第五章 美第奇复辟(一)圭恰迪尼和下层显贵,1512—1516年
- 第六章 美第奇复辟(二)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
- 第七章 罗马和威尼斯(一)马基雅维里的《论李维》和《战争的技艺》
- 第八章 罗马和威尼斯(二)圭恰迪尼的《对话录》和亚里士多德式审慎问题
- 第九章 詹诺蒂和孔塔里尼:作为概念和作为神话的威尼斯
- 第三部分 革命之前大西洋的价值和历史
- 第十章 英格兰的马基雅维里主义问题:内战之前的公民意识模式
- 第十一章 共和政体的英格兰化(一)混合政体、圣徒和公民
- 第十二章 共和政体的英格兰化(二)宫廷派、乡村派和常备军
- 第十三章 新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王道盛世时期有关土地、贸易和信用的辩论
- 第十四章 18世纪的论战:美德、欲望和商业
- 第十五章 美德的美国化:腐败、宪法和边疆
- 跋
- 文献目录
- (A)原始文献
- (B)二手文献:著作
- (C)期刊文章和学位论文
- 索引
- 论人权(人文系列)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导论
- 第一部分 对人权的一种论述
- 第一章 人权:不完备的思想
- 第二章 说明人权的首要步骤
- 第三章 当人权发生冲突时
- 第四章 谁的权利?
- 第五章 我的权利,但谁的责任?
- 第六章 人权的形而上学
- 第七章 人权的相对性和民族中心主义
- 第二部分 最高层次的人权
- 第八章 自主性
- 第九章 自由
- 第十章 福利
- 第三部分 应用
- 第十一章 人权:在哲学和国际法领域中的差异
- 第十二章 生存权,死亡权
- 第十三章 隐私权
- 第十四章 人权要求民主吗?
- 第十五章 群体权利
- 译后记
- 历史与记忆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致谢
- 引言
- 第一章 历史与记忆:一种想象的关系
- 过去与现在
- 历史与记忆:联系与区隔
- 历史与集体记忆
- 历史与纪念
- 后续
- 第二章 记忆与个体
- 定义与方法
- 作为重构的记忆
- 记忆、自我与叙事性
- 第三章 社会中的记忆
- 记忆与社会互动
- 记忆、群体与社会归属
- 记忆与文化技策
- 社会记忆理论的建立:巴特莱特、阿尔布瓦克斯及其他
- 第四章 记忆与传递
- 传统
- 传播媒介
- 物质和环境方面
- 第五章 社会记忆与集体过去
- 事件及其后世遭遇
- 关联与纪念
- 冲突与争论
- 个体的和集体的过去
- 处于危机中的记忆?
- 索引
- 怀旧的未来(人文与社会译丛)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导言 忌讳怀旧吗?
- 第一部 心灵的疑病:怀旧、历史与记忆
- 第一章 从治愈的士兵到无法医治的浪漫派:怀旧与进步
- 第二章 历史的天使:怀旧与现代性
- 第三章 恐龙:怀旧与通俗文化
- 第四章 修复型怀旧:密谋与返回本源
- 第五章 反思型怀旧:虚拟现实与集体记忆
- 第六章 怀旧与后共产主义记忆
- 第二部 城市与重新发明的传统
- 第七章 大城市的考古学
- 第八章 莫斯科,俄国的罗马
- 第九章 圣彼得堡,世界性的外省
- 第十章 柏林,虚拟的首都
- 第十一章 欧洲的爱欲
- 第三部 流亡者与想象中的故乡
- 第十二章 大流散的亲密关系
- 第十三章 纳博科夫的虚假护照
- 第十四章 布罗茨基的一间半房屋
- 第十五章 卡巴科夫的卫生间
- 第十六章 移民的纪念品
- 第十七章 审美个人主义与怀旧伦理学
- 结论 怀旧与全球文化:从外层空间到网络空间
- 译后记
- 后形而上学思想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编 回归形而上学?
- 第一章 移动的现代视界
- 第二章 康德之后的形而上学
- 第三章 后形而上学思想的主题
- 第二编 实用主义转型
- 第四章 论行为、言语行为、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以及生活世界
- 第五章 意义理论批判
- 第六章 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
- 第三编 形而上学与理性批判
- 第七章 多元声音中的理性同一性
- 第八章 个体化与社会化:论米德的主体性理论
- 第九章 论哲学、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 附录
- 第十章 书评:回归形而上学?
- 作者后记
- 译者后记
- 黑格尔导读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编者按
- 代序
- I 1933—1934学年课程
- 预备性注释
- 《精神现象学》注释
- 1933—1934年课程概要
- II 1934—1935学年课程
- 1934—1935年课程概要
- III 1935—1936学年课程
- 理性(C部分,第五章至第八章)
- 第六章至第八章导论
- 1935—1936年课程概要
- IV 1936—1937学年课程
- 1936—1937年课程概要
- V 1937—1938学年课程
- 《精神现象学》前六章概要
- 第七章总导论(473—480页)的解释
- 1937—1938年课程概要
- VI 1938—1939学年课程(全文)
- 第一次讲课 导论:哲学和智慧
- 第二次讲课 导论:哲学和智慧 (续完)
- 第三次讲课 第八章导论的解释 (549—550页第10行)
- 第四次讲课 第八章第一部分的解释 (550页第11行—559页第9行)
- 第五次讲课 第八章第二部分的解释 (556第10行—561页第27行)
- 第六次讲课 关于永恒、时间和概念的解释 (558页第3—4行)
- 第七次讲课 关于永恒、时间和概念的解释 (续)
- 第八次讲课 关于永恒、时间和概念的解释 (续完)
- 第九次讲课 第八章第二部分的解释 (续)
- 第十次讲课 第八章第二部分的解释 (续完)
- 第十一次讲课 第八章第三部分的解释 (561页第28行—564页)
- 第十二次讲课 第八章第三部分的解释 (续完)
- 附录
- I 黑格尔关于实在的辩证法和现象学方法
- II 黑格尔哲学中的死亡概念
- III 《精神现象学》的结构
- 序言
- 导论
- 第一部分 (=A.意识和B.自我意识;=第一章至第四章)
- 第二部分 (=C.理性;=第五章至第八章)
- 译者说明
- 根本恶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导论
- 第一部分 恶、意志与自由
- 第一章 根本恶:自相矛盾的康德
- 第二章 黑格尔:精神的医治?
- 第三章 谢林:恶的形而上学
- 插曲
- 第二部分 恶的道德心理学
- 第四章 尼采:超越善与恶?
- 第五章 弗洛伊德:无法根除的恶与矛盾情感
- 第三部分 奥斯维辛之后
- 开场白
- 第六章 列维纳斯:恶与神义论的诱惑
- 第七章 约纳斯:一种新的责任伦理
- 第八章 阿伦特:根本恶与平庸的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 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级地理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北部郡县陆地测量
- 插图一览
- 黑白插图
- 彩图
- 缩略语一览
- 组织机构
- 风景区划
- 其他
- 致谢
- 前言 进入权日1999
- 导论 展望/再想象风景
- 第一部分 再现性的风景
- 一 批评视角:视景的阶级化/分类
- 二 文化风景
- 三 民族风景
- 第二部分 政治性的风景
- 四 进入权政治
- 五 进入湖区
- 六 进入/可进入性:私有财产与国家公园
- 第三部分 民族志的风景
- 七 再地化/发现/引述景色
- 八 特殊视角
- 结论 展望/再想象共同体
- 附录
- 参考书目
- 译后记
- 风景与权力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再版序言 空间、地方及风景
- 致谢
- 导论
- 一 帝国的风景
- 风景的“兴起”
- 神圣的无声语言
- 衰败与堕落
- 外围与中心
- 二 “欧洲大沼泽”中的竞争共同体:身份认同与17世纪荷兰风景画
- 三 系统、秩序及抽象:1795年前后英国风景画的政治
- 一
- 二
- 三
- 四 透纳与英国的代表
- 五 “我们的荆编小屋”:托马斯·普林格尔非洲风景中的商业及家庭空间
- 在潘伯恩—克拉尔
- 过渡风景
- 边疆的室内生活
- 殖民地乡村风情
- 奴隶之地
- 六 领土摄影
- 七 风景效果
- 导论
- 效果与有效性(一)
- 效果与有效性(二)
- 作为背景的风景
- 风景的特性
- 风景里的身体(一)
- 风景里的身体(二)
- 结论
- 八 虚构、记忆和地方
- 九 神圣的风景:以色列、巴勒斯坦及美国荒野
- 1. 镜面:风景与遗忘
- 2. 沙漠、偶像和偶像破坏者
- 3. 推土机和拳头
- 十 荒野现场的图画与见证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十一 海滩(幻想一种)
- 序言
- 世界的历史
- 海洋的消失及其梦幻般的重生
- 那些古老的东西
- 辩证意象
- 太平洋
- 大西洋
- 地中海
- “意志与海浪”
- 十二 Hic Jacet: 这里躺着……
- 撰稿人介绍
- 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
- 版权信息
- 作者弁言
- 编者的话
- 序言
- 反启蒙运动
- 马基雅维利的原创性
- 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分离
- 维柯的知识观
- 维柯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 孟德斯鸠
- 休谟和德国反理性主义的起源
- 赫尔岑和他的回忆录
- 赫斯的生平与观点
- 狄斯累利、马克思及对认同的追求
- 威尔第的“素朴”
- 乔治·索雷尔
- 民族主义
- 往昔的被忽视与今日的威力
- 伯林作品编目
- 英文文集目录
- 译后絮语
- 对知识的恐惧 反相对主义和建构主义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导论
- 同等有效论
- 知识的社会建构
- 学院中的哲学
- 第二章 知识的社会建构
- 信念、事实和真理
- 普遍性、客观性、心灵独立性
- 合理的信念
- 社会建构
-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 第三章 建构事实
- 描述依赖性和社会相对性
- 为事实的描述依赖性一辩
- 事实建构主义的三个问题
- 第四章 事实的相对化
- 罗蒂的相对建构主义
- 局部相对主义和全面相对主义
- 反驳全面相对主义:传统的论证
- 反驳全面相对主义:另一个论证
- 结论
- 第五章 捍卫认识相对主义
- 导言
- 罗蒂论贝拉明红衣主教
- 认识系统和实践
- 维特根斯坦和阿赞德人
- 为认识相对主义辩护
- 第六章 反驳认识相对主义
- 理性和理由
- 传统的反驳
- 接受认识系统
- 认识系统是不完整命题的集合?
- 认识多元主义
- 认识系统是律令的集合?
- 结论
- 第七章 解决两难困境
- 我们的处境
- 分解基于规范循环性的论证
- 融贯性
- 相遇对证成
- 重新表述认识相对主义的论证?
- 贝拉明
- 阿赞德人的逻辑
- 结论
- 第八章 认识理由和信念的解释
- 因理由而相信
- 强建构主义:对称原则
- 真理的对称
- 合理性的对称
- 证据不能完全决定信念:托马斯·库恩
- 评判库恩的观点
- 证据不能完全决定信念:迪昂论辅助假说
- 结论
- 尾声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 读柏拉图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中译本序
- 前言
- 一 阅读柏拉图的乐趣
- 二 读者将自身带入作品
- 三 个体接受的一个范例
- 四 读者可能的错误态度
- 五 不了解的,就是看不出的
- 六 柏拉图对话录的诸特征
- 七 对上述特征的疑问
- 八 柏拉图为谁写作
- 九 柏拉图的对话录是多声部的吗? ——现代对话理论
- 十 一个古典的释义理论
- 十一 《普罗塔戈拉》中的希默尼德阐释
- 十二 《斐德若》中的书写批判
- 十三 从哲学家与书写的关系出发对其进行规定
- 十四 τιμιώτερα的含义
- 十五 对话录中“对逻各斯的帮助”
- 十六 向本原的上升与哲学表达的界限
- 十七 一些空略段落
- 十八 《欧绪德谟》中的回忆学说和辩证法
- 十九 暗示对柏拉图文本的意谓
- 二十 柏拉图的戏剧技巧:一些范例
- 二十一 反讽
- 二十二 神话
- 二十三 独白与虚构对象的对话
- 二十四 对话录的诸特征:它们究竟意谓着什么?
- 二十五 对话形式如何并且为何被误解
- 二十六 内传主义与守密之别
- 二十七 柏拉图的哲学概念和对话录的目标设定
- 原书文献目录
- 日文版补充文献
- 中译本补充文献
- 人名对照
- 附录1: 走向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
- 附录2: 书写批判视域下的柏拉图 ——从斯勒扎克《读柏拉图》出发
- 译后记
- 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中文版序
- 致谢
- 第一章 前言:沟渠中的映象
- 第二章 分类学:历史中的权力之流
- 第三章 萌发期:一个穷人的天堂
- 第四章 全盛期:国家与沙漠
- 第五章 全盛期:财富的葡萄
- 第六章 帝国:水与现代的西部
- 第七章 结论:自然、自由与西部
- 索引
- 译后记
- 道德的演化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致谢
- 导论 人性
- 第一章 助他行为的自然选择
- 1.1 利他主义与利己
- 1.2 助他行为的演化过程:亲缘选择
- 1.3 助他行为的演化过程:互利共生
- 1.4 助他行为的演化过程:直接的互惠
- 1.5 助他的演化过程:间接互惠
- 1.6 助他的演化过程:群体选择
- 1.7 人类超社会性的演化
- 1.8 结论与前瞻
- 第二章 道德的本质
- 2.1 更新世的爱
- 2.2 抑制和禁止
- 2.3 何为道德判断?
- 2.4 道德判断的实践影响力
- 2.5 道德判断的主题
- 2.6 应得
- 2.7 总结与预告
- 第三章 道德语言与道德情感
- 3.1 动物的规范性(但非道德性)心智生活
- 3.2 猩猩没有道德判断
- 3.3 道德信念的实在主义与工具主义
- 3.4 互惠的语言
- 3.5 小结
- 3.6 情感
- 3.7 负罪感
- 第四章 道德感
- 4.1 预览
- 4.2 作为个人承诺的良心
- 4.3 作为人际承诺的良心
- 4.4 情感的投射
- 4.5 无非是个“原来如此”的故事?
- 4.6 结论
- 第五章 用演化维护道德
- 5.1 描述的演化伦理学和规范的演化伦理学
- 5.2 自然主义谬误
- 5.3 从“是”推出“应当”
- 5.4 从演化的角度维护道德:理查兹
- 5.5 从演化的角度维护道德:坎贝尔
- 5.6 从演化的角度维护道德:丹尼特
- 5.7 从演化的角度维护道德:凯斯比尔
- 5.8 结论
- 第六章 用演化拆穿道德
- 6.1 谱系揭穿真相
- 6.2 哈曼的挑战
- 6.3 道德自然主义的前景
- 6.4 谁需要道德影响力?
- 6.5 重温哈曼的挑战
- 6.6 可靠主义者、保守主义者、融贯主义者和基础主义者
- 结语 与适应的心灵共存
- 参考文献
- 大西洋的跨越:进步时代的社会政治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言
- 前言
- 第一章 1900年的巴黎
- 钢铁世界
- 解释社会政治
- 第二章 大西洋世界
- 风景
- 进步政治
- 第三章 自由放任经济的黄昏
- 自然行为和社会欲望
- 讲授经济学
- 第四章 自我支配的城市
- 都市生活的集体主义
- 山上之城
- 第五章 公民的抱负
- 私有财产,公共设计
- “对工人公平的城市规划”
- 第六章 工薪族的风险
- 工人保险
- 利益领域
- 第七章 战争集体主义
- 1914年的欧洲
- “几乎熔化”的社会
- 第八章 农村的重建
- 合作农庄
- 岛屿社区
- 第九章 机器时代
- 美国对欧洲的入侵
- 现代主义政治
- 第十章 新政
- 灾难时期的智慧经济
- 想象中的团结
- 第十一章 1942年的伦敦
- 消除贫困的计划
- 例外主义的重生
- 致谢
- 索引
- 译后记
- 城邦与灵魂:费拉里《理想国》论集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中译本序
- 第一部分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城邦与灵魂
- 前言
- 第一章 两兄弟
- 第二章 城邦与灵魂:几种误解
- 第三章 城邦与灵魂:一种隐喻性的理解
- 第四章 僭主与君主
- 第二部分 《理想国》研究四篇
- 威廉斯与城邦 ——灵魂类比
- 柏拉图作家式的乌托邦主义
- 《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
- 格劳孔的奖赏,哲学家的债务:厄尔神话
- 第三部分 反思施特劳斯式的《理想国》研究
- 施特劳斯的柏拉图
- 爱欲与城邦:评鲁奇尼克《美丽城:柏拉图〈理想国〉的辩证特征》
- 以杀为治:评罗森《柏拉图的理想国》
- 著作和文章来源
- 参考文献
- 编译者后记
- 暴力:思无所限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献给
- 中文版序
- 致谢
- 前言
- 导论
- 第一章 卡尔·施密特的困境
- 第二章 瓦尔特·本雅明:神圣暴力?
- 第三章 汉娜·阿伦特:论暴力与权力
- 第四章 弗朗茨·法农对暴力的批判
- 第五章 杨·阿斯曼:摩西区分与宗教暴力
- 第六章 对暴力与非暴力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 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前言
- 致谢
- 参考文献说明
- 缩写表
- 序曲
- 第一章 大环境
- 宗教
- 第二章 中世纪教会的巫术
- 第三章 宗教改革的影响
- 第四章 天命
- 第五章 祈祷与预言
- 第六章 宗教与大众
- 巫术
- 第七章 巫术疗法
- 第八章 术士与大众巫术
- 第九章 巫术与宗教
- 占星术
- 第十章 占星术:实践与范围
- 第十一章 占星术:其社会与知识的作用
- 第十二章 占星术与宗教
- 往昔的魅力
- 第十三章 古代预言
- 妖术
- 第十四章 英格兰的妖术:罪行及其历史
- 第十五章 妖术与宗教
- 第十六章 妖巫的诞生
- 第十七章 妖术及其社会环境
- 第十八章 妖术的衰落
- 共生的信仰
- 第十九章 幽灵与妖仙
- 第二十章 时节与预兆
- 尾声
- 第二十一章 若干相互关系
- 第二十二章 巫术的衰落
- 索引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