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8千字
字数
2024-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解读宏大叙事下的群体命运,真实还原被遗忘的历史细节。
内容简介
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第十军临危受命,坚守当时的中南重镇衡阳,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孤军守城四十七天。
作者通过日记体的形式,带领读者重返历史现场,全景式重现这四十七天中所发生的事,同时运用守军、敌军、援军三线叙事,将战争的惨烈与人性的矛盾挣扎体现得淋漓尽致,又通过抽丝剥茧,将此战与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出来,在命运与历史的洪流裹挟之下,个体与群体能否力挽狂澜?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南渡
-
第二章 天地为炉
-
“一号作战”
-
天炉战法
-
鏖战长沙
-
决战衡阳
-
泰山军
-
群龙无首
-
第三章 龙战于野
-
临危受命
-
美式装备
-
山河表里
-
守在四夷
-
炮兵连长
-
杀人机器
-
我行其野
-
洪罗庙
-
老鼠过江
-
长袖善舞
-
吾土吾民
-
大地恩情
-
狼奔豸突
-
兵临城下
-
第四章 四十七天
-
第一天,鬼子来了
-
第二天,逆行者
-
第三天,松山大队
-
第四天,其利断金
-
第五天,防空司令
-
第六天,一炮封神
-
第七天,火牛阵
-
第八天,大难不死
-
第九天,声东击西
-
第十天,张家山
-
第十一天,风林火山
-
第十二天,三项全能
-
第十三天,不知肉味
-
第十四天,围城必阙
-
第十五天,大国博弈
-
第十六天,从天而降
-
第十七天,你来我往
-
第十八天,调兵遣将
-
第十九天,卷土重来
-
第二十天,密码
-
第二十一天,离间计
-
第二十二天,虎形巢
-
第二十三天,火烧连营
-
第二十四天,夜雨泅江
-
第二十五天,脍炙英雄
-
第二十六天,月印万川
-
第二十七天,捕俘记
-
第二十八天,孤勇者
-
第二十九天,假亦作真
-
第三十天,“傻鸟”余奇烈
-
第三十二天,壮丁事件
-
第三十三天,必有凶年
-
第三十四天,覆巢毁卵
-
第三十五天,不系之舟
-
第三十六天,方先觉壕
-
第三十七天,腾冲腾冲
-
第三十八天,千里独行
-
第三十九天,魔鬼机枪
-
第四十天,修罗场
-
第四十一天,援军何在
-
第四十二天,人间何世
-
第四十三天,泰山将崩
-
第四十四天,死生契阔
-
第四十五天,天主堂
-
第四十六天,最后一电
-
第四十七天,孤城落日
-
后记
展开全部
历史中的血性和反思
本书是以 1944 年衡阳保卫战为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从 1944 年 6 月 23 日开始,到 8 月 8 日结束,历时 47 天,共打死日军约 2 万人,伤近 6 万人,打破了日本大本营原计划 7 天之内打通湘桂线直抵滇缅的黄梁美梦,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之一,也是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我军的战例,千年古城夷为平地,在全国所有城市中,衡阳是唯一一个被政府命名的 “抗战纪念城” 的城市,作者以日记体形式重构了这场战役的 47 天,通过守军、敌军、援军三线叙事,记录了这场战争的血性。衡阳城保卫战官兵上下奋勇抵抗,老蒋下令坚守 7-10 天,战区司令薛岳 率领 30 万军队在长沙 3 天就告失守,而第十军只有 1. 76 万人,坚守了 47 天,战损比 1:6,对比其他部队的溃败,已经是战绩辉煌了,这场伟大的保卫战,也充分展项了衡阳人的坚韧和血性,正是因为守军大部分是衡阳本地人,保国之战也是保家之战。国民党军队内部山头林立,各部矛盾重重,战区司令薛岳是老蒋爱将,心胸狭窄,和方先觉不同派系,自然不全力救助,在日军的四面合围下,其他各部虽然在老蒋的严令下一直试图解救,但衡阳周围 6 个军都不能突破日军的包围圈。军队的腐败根子上是组织结构问题,指挥系统依靠派系,官兵差别巨大,兵都是拉壮丁而来,军队成为各个军头的私人财产,有兵才有官位,自己都会保存实力,都已经到了二战末期,老蒋依然败仗连连,更可叹的是有个让人深思的结尾,守城最高指挥官、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和四个师长等并没有 “以一死为报国家”,而是屈辱地向敌人打出了白旗,以现代军事来讲方的投降无可厚非,衡阳守军牺牲九成,仅存 1200 余人,天气酷热,没有医药,忍受毒气和缺兵少粮,但东方文化一直对投降有耻感,鼓励以身殉职,方先觉 3 个月之后被军统营救逃脱后,到达重庆老蒋虽然为脸面也给方先觉授勋,但之后一直不得重用,有带头投降之嫌的周庆祥师长,后期借机被枪毙,方后退居台湾,1983 年 78 岁去世,儿子流落海外最终回到衡阳落叶归根。原本今年要上映的电影《衡阳保卫战》一直迟迟不能上映,可见中国对历史的慎重,对比巴拉特的赢学,中国人只能目瞪口呆,自愧不如。2025 年 #172
方先觉投降的历史争议
一看到这本书,马上就联想到同名电影被禁播的事件,哈哈,此处不宜多言。回到主题,这本书以 1944 年衡阳保卫战为背景,用日记体形式重构了这场被历史尘封的血战。全书以四十七天的守城历程为轴,通过守军、敌军、援军三线叙事,将战争的全貌与个体的挣扎交织呈现。作者耗时五年,从数百万字的中日战史、亲历者回忆录中抽丝剥茧,力求还原真实细节。书中不仅刻画了方先觉、葛先才等将领的抉择,更将视角投向普通士兵与平民,如 “傻鸟” 余奇烈、壮丁事件中的无名战士,让历史中的 “小人物” 重获血肉。全书结构严谨,从战役背景(如 “一号作战” 战略)到每日战况(如 “火牛阵”“修罗场”),层层递进。作者以 “守军日记” 为核心,穿插日军视角的战术分析及援军调度的政治博弈,揭示了战争背后的国际局势与党派矛盾。通过史迪威日记与蒋介石电文的对比,也呈现了外援无望的绝望现实。这种多维度叙事,既展现了战争的惨烈(日军伤亡数倍于守军),也暴露了人性在绝境中的复杂 —— 从士兵的恐惧到将领的投降争议,作者在书中也没有回避,依纪录如实叙述。刘晓的写作兼具史学严谨与文学张力。他引用葛先才回忆录中 “即便指挥官也不清楚营连如何作战” 的困惑,佐证了历史还原的难度,却仍以 “三人以上印证方采信” 的考据原则,赋予虚构人物真实底色。书中对 “方先觉投降” 的描写尤为克制,既未美化其抉择,亦未简化其困境,而是通过 “最后一电” 与 “孤城落日” 的对照,将道德评判让位于历史语境。
每日一书:《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衡阳保卫战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极为经典的一次战役,就连对手日军,也自认这是其在 “二战” 中牺牲最惨重的一次城市攻坚战,其惨烈程度,仅日俄战争中的 “旅顺战役” 可堪一比。《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是刘晓通过日记形式,再现了 1944 年衡阳保卫战惨烈战役。1944 年 6 月,日军集结 11 万兵力,意图三日内攻陷衡阳。国民政府第十军 1.8 万名将士及 4000 余民工奉命坚守七天等待援军,最终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血战四十七天,以伤亡 1.7 万人的代价重创日军 5 万余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图谋。小说以守军、敌军、援军三线叙事展开。战役初期,日军炸毁守军通讯营,仅存一台电台成为守军与外界联络的唯一通道。通过电台传递的战术指导和鼓舞,第十军军长方先觉率部死守阵地,利用地形构筑 “方先觉壕”,抵御日军多次强攻。书中以四十七天的日记为脉络,详细刻画了张家山争夺战、火牛阵突围、密码破译等关键战斗,以及士兵们在断粮断药、阵地化为焦土的绝境中展现的顽强意志。与此同时,故事也揭示了外部援军因政治博弈与战略误判迟迟未至的复杂背景,以及国际战场与国内党派斗争对战役的影响。作者通过群像描写,呈现了战火中的众生相:既有方先觉等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普通士兵如炮兵连长、报务员的个体挣扎;既描绘了日军内部的战术分歧,也展现了衡阳民众自发支援前线的血肉之情。小说结合大量战史资料,深入剖析了这场被称为 “东方莫斯科保卫战” 的战役如何拖垮东条英机内阁,并成为二战史上以弱抗强的经典战例。作品以冷峻笔触还原战争残酷,同时通过人性光辉与集体信念的书写,诠释了 “用血肉筑长城” 的民族精神。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华文国际
深圳市华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于2013年2月正式成立,承担着海天出版社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任务,紧扣“国际视野、全国平台、深圳表达”的规划主线,打造华文原创出版内容服务资源、“文化+科技”和“文化+金融”项目孵化、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营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出版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