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历史中的血性和反思
本书是以 1944 年衡阳保卫战为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从 1944 年 6 月 23 日开始,到 8 月 8 日结束,历时 47 天,共打死日军约 2 万人,伤近 6 万人,打破了日本大本营原计划 7 天之内打通湘桂线直抵滇缅的黄梁美梦,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之一,也是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我军的战例,千年古城夷为平地,在全国所有城市中,衡阳是唯一一个被政府命名的 “抗战纪念城” 的城市,作者以日记体形式重构了这场战役的 47 天,通过守军、敌军、援军三线叙事,记录了这场战争的血性。衡阳城保卫战官兵上下奋勇抵抗,老蒋下令坚守 7-10 天,战区司令薛岳 率领 30 万军队在长沙 3 天就告失守,而第十军只有 1. 76 万人,坚守了 47 天,战损比 1:6,对比其他部队的溃败,已经是战绩辉煌了,这场伟大的保卫战,也充分展项了衡阳人的坚韧和血性,正是因为守军大部分是衡阳本地人,保国之战也是保家之战。国民党军队内部山头林立,各部矛盾重重,战区司令薛岳是老蒋爱将,心胸狭窄,和方先觉不同派系,自然不全力救助,在日军的四面合围下,其他各部虽然在老蒋的严令下一直试图解救,但衡阳周围 6 个军都不能突破日军的包围圈。军队的腐败根子上是组织结构问题,指挥系统依靠派系,官兵差别巨大,兵都是拉壮丁而来,军队成为各个军头的私人财产,有兵才有官位,自己都会保存实力,都已经到了二战末期,老蒋依然败仗连连,更可叹的是有个让人深思的结尾,守城最高指挥官、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和四个师长等并没有 “以一死为报国家”,而是屈辱地向敌人打出了白旗,以现代军事来讲方的投降无可厚非,衡阳守军牺牲九成,仅存 1200 余人,天气酷热,没有医药,忍受毒气和缺兵少粮,但东方文化一直对投降有耻感,鼓励以身殉职,方先觉 3 个月之后被军统营救逃脱后,到达重庆老蒋虽然为脸面也给方先觉授勋,但之后一直不得重用,有带头投降之嫌的周庆祥师长,后期借机被枪毙,方后退居台湾,1983 年 78 岁去世,儿子流落海外最终回到衡阳落叶归根。原本今年要上映的电影《衡阳保卫战》一直迟迟不能上映,可见中国对历史的慎重,对比巴拉特的赢学,中国人只能目瞪口呆,自愧不如。2025 年 #172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7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方先觉投降的历史争议一看到这本书,马上就联想到同名电影被禁播的事件,哈哈,此处不宜多言。回到主题,这本书以 1944 年衡阳保卫战为背景,用日记体形式重构了这场被历史尘封的血战。全书以四十七天的守城历程为轴,通过守军、敌军、援军三线叙事,将战争的全貌与个体的挣扎交织呈现。作者耗时五年,从数百万字的中日战史、亲历者回忆录中抽丝剥茧,力求还原真实细节。书中不仅刻画了方先觉、葛先才等将领的抉择,更将视角投向普通士兵与平民,如 “傻鸟” 余奇烈、壮丁事件中的无名战士,让历史中的 “小人物” 重获血肉。全书结构严谨,从战役背景(如 “一号作战” 战略)到每日战况(如 “火牛阵”“修罗场”),层层递进。作者以 “守军日记” 为核心,穿插日军视角的战术分析及援军调度的政治博弈,揭示了战争背后的国际局势与党派矛盾。通过史迪威日记与蒋介石电文的对比,也呈现了外援无望的绝望现实。这种多维度叙事,既展现了战争的惨烈(日军伤亡数倍于守军),也暴露了人性在绝境中的复杂 —— 从士兵的恐惧到将领的投降争议,作者在书中也没有回避,依纪录如实叙述。刘晓的写作兼具史学严谨与文学张力。他引用葛先才回忆录中 “即便指挥官也不清楚营连如何作战” 的困惑,佐证了历史还原的难度,却仍以 “三人以上印证方采信” 的考据原则,赋予虚构人物真实底色。书中对 “方先觉投降” 的描写尤为克制,既未美化其抉择,亦未简化其困境,而是通过 “最后一电” 与 “孤城落日” 的对照,将道德评判让位于历史语境。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日一书:《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衡阳保卫战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极为经典的一次战役,就连对手日军,也自认这是其在 “二战” 中牺牲最惨重的一次城市攻坚战,其惨烈程度,仅日俄战争中的 “旅顺战役” 可堪一比。《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是刘晓通过日记形式,再现了 1944 年衡阳保卫战惨烈战役。1944 年 6 月,日军集结 11 万兵力,意图三日内攻陷衡阳。国民政府第十军 1.8 万名将士及 4000 余民工奉命坚守七天等待援军,最终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血战四十七天,以伤亡 1.7 万人的代价重创日军 5 万余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图谋。小说以守军、敌军、援军三线叙事展开。战役初期,日军炸毁守军通讯营,仅存一台电台成为守军与外界联络的唯一通道。通过电台传递的战术指导和鼓舞,第十军军长方先觉率部死守阵地,利用地形构筑 “方先觉壕”,抵御日军多次强攻。书中以四十七天的日记为脉络,详细刻画了张家山争夺战、火牛阵突围、密码破译等关键战斗,以及士兵们在断粮断药、阵地化为焦土的绝境中展现的顽强意志。与此同时,故事也揭示了外部援军因政治博弈与战略误判迟迟未至的复杂背景,以及国际战场与国内党派斗争对战役的影响。作者通过群像描写,呈现了战火中的众生相:既有方先觉等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普通士兵如炮兵连长、报务员的个体挣扎;既描绘了日军内部的战术分歧,也展现了衡阳民众自发支援前线的血肉之情。小说结合大量战史资料,深入剖析了这场被称为 “东方莫斯科保卫战” 的战役如何拖垮东条英机内阁,并成为二战史上以弱抗强的经典战例。作品以冷峻笔触还原战争残酷,同时通过人性光辉与集体信念的书写,诠释了 “用血肉筑长城” 的民族精神。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冷峻和温情这是中国抗战史上最为惨烈、交战时间最长的一次城市攻防战。中国守军 1.7 万人抗击 10 万敌寇,让日军起自河南终于广西横跨 1500 公里势如破竹的 “大陆交通作战” 因此停滞 47 天,伤亡 4.8 万人。此役之后,日军大本营重新补充 10 万兵力,方才重启战争机器。这就是军事史上著名的 1944 年衡阳保卫战。二战后,日军军史称衡阳之战是 “中日八年作战中唯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只有日俄战争的 “旅顺战役” 能与之相提并论;又称,“此役之后始信中国有陆军”。此役如噩梦,令对手胆寒,以至于四十年后中方主将去世,日军老兵还专门组团来拜,悼词写道:“当时衡阳城阵地远远不如日俄战争中旅顺要塞那样坚固,仅仅是用土围起来的野战阵地而已,然而衡阳之役,贵军坚守 48 天之久,使日军付出了重大伤亡,实为 80 年来战争史上所珍闻…… 直到现在,原日本军人当中还传颂着衡阳战场上中国军队苦战的精神,聚会时,总是异口同声称赞守军的勇敢和指挥官的出色指挥。战友会上不说上几句赞美方将军的话就不会散会。” 八十年过去,战争硝烟散去,那些曾经为国捐躯的英烈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见天日。历史不应该总是这样无情。2014 年,衡阳籍作家刘晓创作历史小说《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重新还原这场惨烈的战争,让众多读者得以跨越时空,重返 1944 年那个血色弥漫的衡阳城。此役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最终结局令人唏嘘,但中国普通军人的英勇战绩和无畏牺牲不应该被抹杀,更不应该被忘记。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幸福和平的环境里,重读这段荡气回肠、椎心泣血的历史,惟有感动,铭记,缅怀,思念。走在红尘俗世间谁的呼唤飘在耳边那么熟悉却又遥远为什么痴心两处总难相见徘徊在起风的午夜谁的叹息飘在风间那么无奈却又无悔多少前世残梦留待今生缘就算换了时空变了容颜我依然记得你眼里的依恋纵然聚散由命也要用心感动天纵然难续前世也要再结今生缘就算换了时空 你变了容颜我依然记得你眼里的依恋逝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Show, don’t tell这本书很像我个人喜欢的一部战争电影《1917》,用流畅的长镜头塑造了沉浸式的体验,有一种静水流深又动人心魄的史诗感。战争本身是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纽约大学电影编剧的第一课说,“show, don’t tell”,创建一个故事好的手法是通过具体的场景、动作和细节让读者自己感受故事,而不是直接告诉他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最好的做法是 “展示” 给观众 “看”,而不是 “讲” 给人 “听”。这本书用日记体和很多细节创造了历史的沉浸感和代入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做到了 “show, don't tell” 这种叙事的更高境界,这是我喜欢的风格。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