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世界的逻辑构造问题作了系统介绍。

内容简介

在书中,卡尔纳普运用弗雷格、罗素创立的逻辑分析方法,将一切科学概念都分析、还原到直接的经验,用“原初经验的相似性”这个基本关系的概念,逐步地给所有其他概念以定义,有层次、有等级地将各个科学领域的概念重新构造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理性重构”。

卡尔纳普认为,这样一个概念的构造系统,不仅揭示了概念的逻辑次序,而且体现了认识的次序,同时这种构造也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可以将不能还原到经验,也即一切形而上学概念和命题从哲学中清除出去。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译本序
  • 第一版序
  • 第二版序
  • 第二版序所引书目(1961年)
  • 第三版弁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研究的任务和计划
  • 第一章 任务
  • 第二章 研究计划
  • 第二部分 预备性的讨论
  • 第一章 论科学命题的形式
  • 第二章 对象种类及其关系概述
  • 第三部分 构造系统的形式问题
  • 第一章 等级形式
  • 第二章 系统形式
  • 第三章 基础
  • 第四章 对象形式
  • 第五章 一个构造系统的表达形式
  • 第四部分 一个构造系统的纲要
  • 第一章 低等级:自我心理对象
  • 第二章 中间等级:物理对象
  • 第三章 高等级:他人心理对象和精神对象
  • 第五部分 根据构造理论对若干哲学问题的澄清
  • 第一章 关于本质的几个问题
  • 第二章 心物问题
  • 第三章 构造的或经验的实在问题
  • 第四章 形而上学的实在问题
  • 第五章 科学的任务和限度
  • 本书提要
  • 第一部分 绪论 研究的任务和计划(第1—9节)
  • 第二部分 预备性的讨论(第10—25节)
  • 第三部分 构造系统的形式问题(第26—105节)
  • 第四部分 一个构造系统的纲要(第106—156节)
  • 第五部分 根据构造理论对若干哲学问题的澄清(第157—183节)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世界的逻辑构造》。把一切概念都从某些基本概念中逐步地引导出来,构造出来,从而产生一个概念的系谱。第一章 任务(第 1—5 节)构造理论从事形式的(逻辑的)和实质的(认识论的)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构造系统。构造系统是一个(原则上)包括一切科学概念(或对象)的系统,但不是一个为概念(或对象)分类的系统,而是一个推导的系统(系谱):每个概念都是由这个系统中先于它的概念构造出来的(第 1 节)。如果有关某个概念的一切命题都能转换为关于其他概念的命题,我们就称这个概念 “可还原” 为其他那些概念;有关某个概念的命题转换的一般规则就叫作这个概念的构造(第 2 节)。逻辑斯蒂,尤其是它的最重要的部分:关系理论,是构造的方法论的手段(第 3 节)。从可能建立一个构造系统所得到的结果是:一切概念都是一个结构的要素,因此只有一门科学(第 4 节)。同时我们认为构造系统就是一切对象的系统;“概念” 和 “对象” 只有一种说话方式上的区别(第 5 节)。第二章 研究计划(第 6—9 节)预先提示本书各章的内容。第一章 论科学命题的形式(第 10—16 节)一个对象域的 “特性描述” 指明这个领域的诸个别对象的特性;“关系描述” 则说明对象间的关系。构造理论认为后者是更基本的(第 10 节)。如果两种关系在形式特性上是一致的,更确切地说,如果它们可被描写为互相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就称它们为 “同构的” 或 “同一结构的”(用直观的说法:如果两种关系具有相同的箭头示意图,它们就是同构的)。同构的关系所共同具有的东西(逻辑斯蒂之所谓类)被称为它们的 “结构”(第 11 节)。如果对在一个关系描述中出现的那些关系本身并不提及而只是指出它们的结构,那么我们就称这种关系描述为 “结构描述”。我们可通过一个(未命名的)箭头示意图或通过一个数的序偶表给出一个结构描述。一个对象域的结构描述是最高等级的形式化表达。论题:在科学上对世界的表述基本上都是结构描述(第 12 节)。关于一个对象的所谓 “限定摹状” 是指对它做出唯一确定的规定,亦即给出这样一种说明,我们可据以将它从对象域中明确地辨识出来(第 13 节)。论题:每个科学对象在其领域范围内都可以通过纯粹结构陈述加以限定的摹状(第 14、15 节)。因此,把一切科学命题都转换为结构命题(在原则上)是可能的;但这也是必要的,如果科学要从主观的进到客观的:真正的科学永远是结构科学(第 16 节)。第二章 对象种类及其关系概述(第 17—25 节)为了有一极粗略的划分,我们暂且把对象区别为物理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几个种类。“物理的” 和 “心理的” 这两个词此处是就其通常的意义来理解的;“精神的” 对象是指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对象:文化的或社会学的过程、状态、存在物(第 18、23 节)。“心物关系” 是一个心理过程和一个与之平行的神经过程之间的关系。“表达关系” 是一个人的动作、面部表情、口语发声和从这种话语的发出可以认出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符号关系” 是一个物理的符号(文字符号、语音、记号等)与其所指的关系(第 19 节)。每种关系都引起一个 “配置问题”(哪些对象有这种关系?)和一个 “本质问题”(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把相互配置的对象联结起来的是什么?)(第 20 节)。对上述三种关系的配置问题的研究是科学的任务(即心理学和生理学的任务;心理学和性格学的任务;符号学各门学科的任务)。反之,对这些关系的本质问题的解决并不是要去发现事实,而是解释事实。这不属于科学的任务。下面这一事实就表明了这一点,即存在着互相矛盾的解决的尝试,没有任何(即使是仅仅设想的)经验能对它们作出判定。因此应该把本质问题从科学中驱逐到形而上学中去;对心物问题来说,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第 21、22 节)。其中有一精神对象(文化过程)出现的心理过程被称为这个精神对象的 “显现”;精神对象在其中显露出来的那些物理的事物被称为它的 “文物记录”。这两种关系的配置问题是由精神科学探讨的;本质问题在这里也要分派给形而上学(第 24 节)。上述三个对象种类只是一些特别重要的例子;还有大量其他独立的对象种类(第 25 节)。

      转发
      1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