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1千字
字数
2024-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共鸣共塑新的含义,直观地探寻事物本质。
内容简介
本书是“知识创造理论之父”野中郁次郎先生和日本现象学泰斗山口一郎的合作成果,包括基于两位先生2014年至2019年间的多次访谈记录整理而成的3场深入对话,以及他们各自关于现象学和经营学的论述。
本书将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与现代管理学理论和现代管理实践有机结合,成功地将现象学中关于主体间性和本质直观的概念融入到知识创造管理学之中,实现了现象学和管理学的跨学科共创研究、跨学界商界分析、跨理论和实践探索。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以“知识管理”赢得现代管理的新发展
- 前言
- 对话 将管理学“置于括号内”
- 第1部分 为什么现象学如此了不起(山口一郎)
- 第1章 现象学是一门充满挑战的学问
- 回归“经验本真的状态”的哲学
- 唯有“你自己”才是出发点
- 什么是“感觉的世界”
- 作为共通语言的“概念”
- 如何探讨人权的本质
- 感觉和语言的关系
- “感觉的本质在于共鸣”吗
- 感觉在自然法则中的作用
- 瓦雷拉的“神经现象学”的构想
- 第2章 所谓“本质直观”方法
- 本质直观与人称关系
- 关于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关系
- 关于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关系
- “本质直观”的第一阶段“事例收集”
- 里贝特的“意识的0.5秒延迟理论”
-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
- 镜像神经元理论的不完善
- “本质直观”的第二阶段“自由变更”
- 运动感觉和视觉影像的结合
- 在“无我的境界”中产生的共鸣
- 第3章 将先入为主的观念“置于括号内”
- 消除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固有的偏见
- “与呼吸融为一体”与“现象学还原”
- 停止判断与“置于括号内”
- 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与价值”的含义
- 主动意向性与被动意向性
- 第4章 感觉与感知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 被动意向性的具体事例
- 关于被动意向性引发的被动综合
- 关于主动意向性引发的主动综合
- “被动综合的被动意识”和“主动综合的主动意识”
- 被融入“主动综合”里的“被动综合”
- 为什么坐在汽车的后座会容易晕车
- 感觉(被动综合)和感知(主动综合)的不同之处
- 苹果是如何被感知为苹果的呢
- 第5章 探讨“现在”的形成
- 阐明“整合的机制”
- 过去、现在、未来的意义的形成
- “过去保持”的意向性
- 过去保持的交叉意向性与延长意向性
- “so-so-la”的顺序是如何确定的
- 潜在意向性与显性意向性的不同
- 鸡尾酒会效应产生的原因
- 作为“潜在意向性”的“未来预设”
- “活生生的现在”的结构
- 感觉素材与潜在意向性的相互唤醒
- 过去、“活生生的现在”与未来
- 第6章 现象学·脑科学·唯识学
- 如何击中“看不见的球”
- 球的轨迹与“过去保持”和“未来预设”
- 区分直线球与曲球的方法
- 任何曲球都会产生“适应性”
- 解析里贝特的“0.5秒的脑内活动”理论
- 瓦雷拉的《空性的现象学(Ⅰ)》
- 潜在意向性与阿赖耶识
- 关于本能意向性与触发
- 第7章 双层主体间性
- 两种明确性的差异
- 共眠时刻中的“共同的现在”
- 从融合的身体到自我与他人身体的分离
- 关于“零的运动感觉”的认识与意义
- 母子之间实际体验到的共鸣的世界
- 共鸣在实在论与唯心论中的定义和意义
- 现象学将共鸣分为两类
- “吾与汝的关系”与“我与它的关系”
- 如何实现对同一物体的感知的呢
- 语言使用能力的形成
- 关于主体间性
- 由双层主体间性所构成的“生活世界”
- 作为“深入体验”的隐性知识
- 对话 战略是一种“生活方式”
- 并非二元的“静态同体”,而是二元的“动态过程”
- 与“隐性认知方法”有关的溯因推理
- 现在具有一定的时间“宽度”
- “叙事战略论”的本质
- 第2部分 现象管理学的要义(野中郁次郎)
- 第8章 SECI模型
- 由“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 波兰尼的“隐性认知方法”
- 演绎·归纳·溯因推理
- 组织性知识创造的过程
- SECI模型
- SECI模型 vs PDCA模型
- 第9章 如何培养主体间性
- 知识向知识的“形成过程”
- “场”是什么
- 京瓷的聚会
- 本田的“新·旧”讨论会
- 卫材公司的“社会化”管理
- 微软的“共情”管理
- 7-Eleven培养主体间性的“场”
- 丰田的“行灯方式”
- 第10章 集体本质直观的方法论
- 现象学和意向性
- 现场、实物、现实
- 过去保持、现在的体验、未来预设
- “本质直观”的步骤
- 小型商务喷气机“HondaJet”的开发
- 概念是新的观点
- 通过比喻来构建的概念化
- POLA的“Wrinkle Shot”产品研发
- 前川制造所的“自动去骨机”的研发
- 战略中的本质直觉
- 第11章 “故事”与“叙事”
- 战略是企业创造未来的连续剧
- 向战略论引入叙事的方法
- 基于叙事方法、以人为核心的战略
- POLA的“叙事”战略
- 富士胶片的“叙事”战略
- 为什么“叙事”比想法更有力量
- 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必须具备的“生活方式的战略”
- 第12章 本质直观的管理学
- 拥有实践智慧(实践性的深思熟虑)的领导者和日本企业
- 实践智慧的六种能力
- 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共创
- 人类具备的卓越能力
- 在HILLTOP公司看到的“与科技的共存”
- 利用“知识机动力”的管理模式,实现从二元对立到双向动态的转变
- 现象学与管理学的共创
- 向着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前进
- 对话 日本人的集体“本质直观”能力
- 讨论会、聚会:高层次的主体间性
- 集体“本质直观”与日本人
- 西田几多郎和胡塞尔的区别
- 如何在无意识中创造“相遇”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