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物为中介,探索“做中国哲学”的新方法、新路径。

内容简介

受西方哲学影响,当代中国哲学长期以抽象的概念和范畴为对象,而忽视对经验领域具体的人、事、物的思考,这与中国古代典籍对人物与故事的重视背道而驰。为此,陈少明倡导将“做中国哲学”当作一门与经验领域息息相关的“手艺”,以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代替抽象的概念分析,辅之以“溯源”和“拼贴”的手法,从而跳出“从概念到概念”的窠臼,以“物”为中介探索进入和诠释中国哲学的新方法、新路径。

本书收录的十篇文章,是陈少明近十几年对“物”及其意义结构进行深入思考的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心与物、道与器、经典世界与历史世界的关系,涉及对孔子“在陈绝粮”、王阳明“南镇观花”、“特修斯之船”等历史典故和哲学公案的全新讨论,以及对商周青铜器、王羲之《兰亭序》书帖等具体的“物”之精神内涵的发掘与阐释,体现了建构与西方形而上学截然不同的“道器形上学”的宝贵尝试。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哲学的手艺
  • 1.问题
  • 2.描述
  • 3.溯源
  • 4.拼贴
  • 5.手艺
  • 6.释题
  • 一 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 对中国哲学书写方式的一种思考
  • 1.识人
  • 2.说事
  • 3.观物
  • 4.问学
  • 二 “心外无物” 一个心学命题的扩展研究
  • 引言:从“南镇观花”说起
  • 1.问题症结:物与非物
  • 2.在心、物对立的谱系中
  • 3.以心为本,纳物入心
  • 4.从心-身到伦理
  • 5.心灵塑造文明
  • 余言:哲学的在场感
  • 三 说器
  • 1.器的世界
  • 2.礼器:可捉摸的意义
  • 3.孔子观器
  • 4.墨、道之器观
  • 5.经典的道器论
  • 6.新器观
  • 四 道器形上学新论
  • 1.观器
  • 2.即器言道
  • 3.问道
  • 4.救道:经世与玄思
  • 5.形上学的衍生
  • 结语
  • 五 作为精神现象之“物”
  • 1.“观物取象”
  • 2.物的谱系分析
  • 3.精神对象化:以纪念品、文物为例
  • 4.文物与文化
  • 结语
  • 六 物、人格与历史 从“特修斯之船”说及“格物”等问题
  • 1.古典悖论,或者思想实验
  • 2.人格与历史之物
  • 3.“格物”新解
  • 4.物的精神性
  • 结语
  • 七 经典世界中的《兰亭序》 一个哲学的视角
  • 1.事、文、书:“三位一体”
  • 2.进入经典世界
  • 3.临摹的现象学
  • 4.千载遗墨意无尽
  • 结语:精神的碑石
  • 八 什么是存在? 再论《兰亭序》的经典化
  • 引言
  • 1.诞生
  • 2.隐没
  • 3.重现
  • 4.经典
  • 5.遗产
  • 余论
  • 九 什么是“经典世界”?
  • 1.“经典世界”的界说
  • 2.起源:文本与言传
  • 3.进入“历史”的通道
  • 4.同一个“世界”
  • 5.“活化石”与“矿藏”
  • 6.共同体如何“想象”?
  • 7.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 十 “精神世界”的逻辑
  • 1.从自然到社会时空
  • 2.精神世界:空间向度
  • 3.精神世界:时间向度
  • 4.精神生活的意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哲学能触摸世界,思想才能获得真实的重量

    如何从抽象迷雾中寻找具象的突围路径,是中国当代哲学亟待打破的困局。作者陈少明在书中指出:当西方哲学范式成为标准,中国近些年来的哲学研究就陷入了 “从概念到概念” 的循环,遗忘了古代经典对人物、事件与器物的鲜活叙述。本书的颠覆性在于将哲学重新定位为一种 “手艺”—— 需要 “描述”“溯源”“拼贴” 等具体技艺的思想实践。这种定位并非降低哲学的高度,而是让哲学从飘渺的形而上云端降落到布满指纹的生活现场。描述作为核心手艺,在作者手中焕发出精妙的力量。他解析毕加索《牛的变形图》:从第一幅逼真素描到最终简化为矩形,十一幅画构成 “抽象化” 的视觉哲学课。那些只会画矩形却不知牛为何物者,恰似玩弄 “存在”“本质” 等大词而丧失经验感知的哲学家。描述不是复制现实,而是雕刻经验的结构。当作者剖解 “观海” 与 “见海” 的差异时,我们就能看见汉语如何将视觉升华为思考 ——“观” 需要时间延展、视角转换与知识补充,最终让海浪在精神世界翻涌为胸怀与气象。书中对 “特修斯之船” 的阐释堪称方法论典范。那条被希腊人不断更换木板的古船,在哲学史沦为 “同一性” 的抽象考题。作者却直接揭示其本质是历史记忆的物质容器:当特修斯驾此船载着雅典青年逃离克里特岛,朽木便被赋予了英雄叙事的灵魂。维修者保存的不是木材或形式,而是 “先辈光荣与梦想” 的见证。物的同一性在此显现为人格的投射 —— 如同《庄子》中 “吾丧我” 的子綦,连续性记忆构成了人格存在的内核。一把青铜酒器、一纸《兰亭序》墨迹的意义共振,皆源于此。作者通过这十余篇论文的拼合,最终指向一个宏大构想:建构与西方形而上学分庭抗礼的 “道器形上学”。这不是简单的术语替换,而是哲学路径的重铸。当西方传统在 “存在” 范畴中构建体系,中国思想更擅长在 “器” 中显现 “道”,在 “物” 中安顿 “心”。王阳明 “南镇观花” 的著名公案被重新激活:花开花落的意义不在植物学,而在观花者心物交互的瞬间震颤。这种形而上学不需要脱离器物的纯粹概念,它的根基深扎于可触摸的意义土壤。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