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聚焦清代儒学史,探索现代性因素及启示。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迈入近代门槛之前的清代中期儒学发展史,尤其是乾隆(1736~1895)、嘉庆(1796~1820)两朝的儒家哲学与学术思想史。希望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以乾嘉儒学为中心,(1)揭示清代儒学转型与流变过程中的诸多有益尝试,使清代哲学思想史研究有所深化和改观;(2)彰显清代中期学术思想中不断成长的现代性因素及其发展困境,以为儒学传统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绪论 乾嘉儒学的思想意蕴与研究现状
  • 一 清代儒学的两次转型及其阶段性特点
  • 二 乾嘉儒学的思想意蕴与新近研究进展
  • 三 对乾嘉儒家哲学思想的诸种诠释及其不足之处
  • 四 研究方法与整体思路
  • 第一编 乾嘉儒学的经典诠释及其义理建构
  • 第一章 惠栋的学术思想与乾嘉考据学范式的奠立
  • 一 尊经好古:“若经学则断推两汉”
  • 二 识字审音:“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
  • 三 别立新疏体例:唐疏《易》《书》皆不足传
  • 四 理欲相兼:“理字之义,兼两之谓”
  • 第二章 戴震哲学思想的理论架构及其形上学基础
  • 一 现代新儒家对于戴震哲学的严厉批评
  • 二 清代形上思维的衰降与戴震的反应
  • 三 道赅理气的天道一本论
  • 四 “仁义之心,原于天地之德者也”的自然合目的论
  • 第三章 戴震的人性论及其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
  • 一 “人能明于必然”的人性论
  • 二 “果实之白,全其生之性”的性、命、才关系论
  • 三 “心之所喻则仁也”的心性关系论
  • 四 “知而无蔽”与“容光必照”的智识主义
  • 五 “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至善追求
  • 第四章 戴震的絜情理论及其普遍正义原则
  • 一 “合血气、心知为一本”的一本论
  • 二 “情”之两层含义:“情欲之情”与“絜情之情”
  • 三 “使人自求其情”的反身性原则
  • 四 “以我之情絜人之情”的公平原则
  • 五 “推诸天下万世而为准”的普遍正义原则
  • 六 从“共遂其生”到“得理合义”的义务论特质
  • 第五章 王鸣盛的经学考证与史学理论
  • 一 经学考证中的崇郑立场与泥古倾向
  • 二 “议论褒贬皆虚文”之实证史观之辨析
  • 三 “以不议为议”的史学化境之追求
  • 四 经史研究与历史语言学方法
  • 第六章 赵翼的历史哲学与史学解放
  • 一 赵翼与乾嘉考证史学
  • 二 “不著一议而人品自见”的历史书法
  • 三 “义理必参之以时势”的历史哲学
  • 四 “所欲咸得遂”的伦理学思想与史学解放
  • 第七章 乾嘉儒学的“新道论”形上学
  • 一 清代中前期易学对于“理为太极说”的解构性批评
  • 二 乾嘉学者道、理二分的“道一理殊”论
  • 三 乾嘉新道论哲学的思想史意义
  • 第二编 乾嘉儒学的思想论争及其分化流变
  • 第八章 扬州学派与戴震语言典章度数之学的发展
  • 一 戴震后学与扬州学派
  • 二 扬州学者对戴震“因声求义”小学思想的深化
  • 三 扬州学派的名物典章制度之学
  • 四 扬州学派的数学与科技史研究
  • 第九章 扬州学派与戴震哲学思想的发展
  • 一 汪中的荀子学与人道主义思想
  • 二 凌廷堪的“以礼代理”说
  • 三 阮元的“相人偶”说与“节性”论
  • 四 焦循的“能知故善”论
  • 五 对扬州义理之学的几点反思
  • 第十章 汉宋之争与乾嘉儒学的自我总结
  • 一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与方东树《汉学商兑》
  • 二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间的竞争
  • 三 “训诂明而后义理明”与“义理明而后训诂明”
  • 四 “汉学”与“宋学”之间的“新清学”
  • 第十一章 儒释之争与乾嘉心性之学的多元开放意识
  • 一 生命、思想与文字上的人性论
  • 二 乾嘉心性论的多元取向
  • 三 佛学与心学的复兴与会通
  • 四 龚自珍心性之学的异端取向
  • 五 龚自珍心性之学与佛教心性论的会通
  • 第十二章 经史之争与乾嘉儒学的知识分立运动
  • 一 乾嘉经史之争与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
  • 二 章学诚综贯“尊德性”与“道问学”两大知识门类的学术史贡献
  • 三 “毅然破乾嘉之门面”:从章学诚到龚自珍
  • 四 “其运实为道问学”:龚自珍论乾嘉学术知识的独立与分化
  • 五 经、子皆史与龚自珍重整经学体系之努力
  • 六 经学“分裂而入数科”:经史之争的最终结局
  • 第十三章 中西之争与乾嘉儒学的近代命运
  • 一 “始于疑而终于信”——疑古与信古的平衡
  • 二 “用的都是科学的方法”——乾嘉史学及其方法的科学化
  • 三 “史学便是史料学”的本土渊源
  • 四 “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乾嘉考证学与历史语言学派
  • 第三编 乾嘉儒学的学术生态与社会政治观念
  • 第十四章 清儒“道治合一”论的政治含义及其内在困境
  • 一 清代“君师合一”论的形成
  • 二 清代“道治合一”论的政治含义
  • 三 儒家“治道合一”政治理想的内在困境
  • 第十五章 清代儒学对君臣关系与忠君伦理的多元省思
  • 一 “天子皆人”与“天子一位”论中的政治祛魅意识
  • 二 “君臣义合”与“君臣人合”论中的政治自由意识
  • 三 “君臣师友论”中的公共意识
  • 四 “杀一不辜号为忠臣,君子为之乎?”——为忠君伦理设限
  • 五 结语
  • 第十六章 乾嘉士大夫阶层的治生问题与学术生态
  • 一 忧道亦忧贫:“避席畏谈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 二 道德理想主义的颠覆:“为彭泽解嘲”
  • 三 自树其职与安贫乐道:“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
  • 四 学与术并重:“君子不难以学术用天下,而难于所以用其学术之学术”
  • 五 出处之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六 “吾悲蚊虻无肝肠”的道德拷问
  • 第十七章 明清儒学的护生观念与动物保护实践
  • 一 明清劝善运动与通俗善书中的护生观念
  • 二 明清护生运动中的果报观
  • 三 明清儒学的护生观念及其对果报观的反思
  • 四 明清时期西方动物保护观念的传入与论争
  • 五 几点结论
  • 结语 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