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寅恪生命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内容简介

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

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本书1996年初版。此次修订再版,作者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时代与人”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版前言
  • 前言
  • 序 南迁
  • 第一章 陆沉下的抉择
  • 1
  • 2
  • 3
  • 第二章 南土的温情与生命的积淀
  • 1
  • 2
  • 3
  • 4
  • 第三章 晚年人生的第一轮勃发
  • 1
  • 2
  • 3
  • 4
  • 第四章 向北京关上了大门
  • 1
  • 2
  • 3
  • 4
  • 5
  • 第五章 磨难终于启幕
  • 1
  • 2
  • 3
  • 4
  • 5
  • 第六章 1956年:一个罕有的春天
  • 1
  • 2
  • 3
  • 4
  • 第七章 欢乐走到了尽头
  • 1
  • 2
  • 3
  • 4
  • 第八章 风暴中的孤寂者
  • 1
  • 2
  • 3
  • 第九章 “今日吾侪皆苟活”
  • 1
  • 2
  • 3
  • 4
  • 第十章 哭泣的1958年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十一章 劫后余绪
  • 1
  • 2
  • 3
  • 4
  • 第十二章 草间偷生
  • 1
  • 2
  • 3
  • 4
  • 第十三章 今宵相逢
  • 1
  • 2
  • 3
  • 第十四章 中国学人的悲歌
  • 1
  • 2
  • 3
  • 4
  • 5
  • 第十五章 一段昙花一现的日子
  • 1
  • 2
  • 3
  • 4
  • 5
  • 第十六章 暮年“膑足”
  • 1
  • 2
  • 3
  • 4
  • 5
  • 第十七章 今生所剩无几日
  • 1
  • 2
  • 3
  • 4
  • 5
  • 第十八章 挽歌已隐约可闻
  • 1
  • 2
  • 3
  • 第十九章 长夜
  • 1
  • 2
  • 3
  • 第二十章 陈寅恪之死
  • 1
  • 2
  • 3
  • 4
  • 第二十一章 身后是非谁管得
  • 1
  • 2
  • 第二十二章 绝响
  • 1
  • 2
  • 3
  •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被拔高的前朝遗老

    近期学界纪念陈寅恪诞辰 135 周年(1890—1969),又将其著作《本书》翻出重温。对陈寅恪的赞颂,核心在于他所标榜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典型事例是 1953 年郭沫若委托陈的门生汪篯邀请其赴京任职,陈却以当年为王国维撰写墓志铭的行为明志,明确要求研究不采马列主义为先导。此举虽显书生意气,却直接招致后续悲剧,时年 63 岁的陈寅恪,虽已至耳顺之年,仍以历史大家的孤傲恃才疏离时代,终究显得不合时宜。我个人当然不适宜评判大师,但浅谈个人感觉:是否是大师,理科有发明创造的硬杠杠。杨振宁、钱学森、李四光等自不必说,两弹元勋的贡献和当今的世界性发明都无可争议;文科则比较复杂,但千古文章也自有公论。以名篇名作核定历史地位,崔郊因‘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一诗千古留名,而张若虚虽仅存世 2 首诗,但一首《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 陈寅恪的学术以中古史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为核心,通过 “种族与文化” 的视角,重新诠释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陈寅恪早年专攻梵文、巴利文等佛经语言,通过对敦煌文献、佛经译本的考释,深入探讨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陈寅恪的文学研究以元稹、白居易诗歌为核心,提出 “以诗证史、以史说诗” 的方法。陈寅恪处于中国文史哲现代学科空白期,他游学西方多年,回国做就属于开创,但水平到底有多高,不能只凭胡适一番话,胡适的学术水平也是 “呵呵”。陈寅恪在西方学习多年,没有得到学位,可并没有什么传世之作,同样没有学历的沈从文,如果现在将两人的著作拿给后辈,你会如何评价?在当年没有电脑检索资料的时代,陈的博闻强记,对中国文言文和西方多种文字有百科全书版的记忆,当年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这样的杂家怪咖会被追捧,被誉为史学界的 “通才型宗师”,可他在岭南大学授课期间,选修他课程学生聊聊无几,主要著作是《元白诗笺证稿》和《柳如是别传》,现在有多少人读过?至于说他懂多种语言,可没见有任何梵文,巴利文等其他语言的论文和著作。只论评述可对比钱锺书的《宋词选注》和陈的《寒柳堂集》。陈寅恪坚持用文言写作,在考据中大量使用今典旧典,讲课时也是长衫瓜皮帽,喜欢听京剧,写古体诗,这样的古典遗老,在待遇上并没有亏欠,本书将他的一级教授工资 253 元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月薪 500 元对比,其实陈已经是国内教授最高待遇,晚年季羡林对他当时 183 元的月薪充满自豪和满足,因为当时吃一顿全聚德的北京烤鸭才 7 元。家里保姆工资才 15-20 元。国家对陈这种古董还是尊重并采取养起来的政策,稿费是顶格的千字 20 元,陈的最后 20 年,前 17 年也是正常的,特别是 62 年 - 66 年 4 年每月 262 元特护三个护士轮流照顾,至于动乱十年他最后三年的悲剧,“历史决议” 已有定论,我们对这场悲剧不应忘记,也在不断总结,可国际开放属的文宣口径是不断拔高 “自由”,各国的颜色革命和苏联的崩溃,都是从知识精英全面跪拜西方开始,学界当然可以思想和言论自由,但动摇国本的红线那个国家都不能逾越,几年前米尔斯海默和杰佛利萨克斯就被边缘化了,但最近懂王对哥伦比亚和哈佛等高校的讨伐就是明证,当中国访美学者被关小黑屋自然心知肚明自由的边界。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碑铭:"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成为本书的题眼,王国维的殉清有什么可歌颂的呢?陈寅恪并没有为民国殉道,作者只是用陈的悲剧全面否定那 20 年,继续当年余英时和胡乔木的论战,当年陶铸对他的超规格的优待和保护,和海峡对岸在他去世后的文宣都是政治化,陈只是个不合时宜跟不上形势的前朝遗老,同龄的梁漱溟对同样殉清的父亲,坚信未来会更好。2025 年 #234

      2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缅怀大师

      本书是关于陈寅恪先生的人生最后 20 年的记录。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 “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 “清末四公子” 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 “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代大师在生命最后阶段中的坚持和执着,经历令人扼腕,精神令人钦佩,学识令人敬仰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4条书评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