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带你戒掉讨好,活出自信。

内容简介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习惯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建立在让他人满意的基础上。他们的脑海里,总有这样一群声音:“我这样说,他不会多想吧?”“不是我,不是我,别怪我。”“被嫌弃、嘲笑又算什么,只要不被抛弃就可以了。”

交往中,他们很想安顿下来,可面对冲突,他们就像赤脚踩在发烫的铁皮上一样,无法扎根,不得安稳。这,就是讨好型人格。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仅会感到疲惫与委屈,还很难吸引真正欣赏自己的人。不如,试着对自己说一次:“停下来吧。”

本书从5组情感反应入手,精准深刻地描述了讨好型人格会经历的各种感受,由此,从5组维度探讨了讨好型人格的关系模式,由内而外,带你学会找回自己的“个性”。因为,这是你的人生,你本不该为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活。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讨好而讨不了好: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困境
  • 推荐序二 讨好是一个人御寒的外衣
  • 推荐序三 给你一个黄玉玲
  • 自序
  • 导读 真正的优秀,是为自己而活
  • 第一部分 情感篇看见与接纳,深入内心的5组情绪
  • 第一章 理解,就是深深地看见
  • 第二章 恐惧与焦虑:被放大的死亡威胁
  • 第三章 羞耻与委屈:求求你看看我,我很好
  • 第四章 愤怒与内疚:我做了这么多,你得满足我
  • 第五章 悲伤与无力:不必苦求丢失的爱
  • 第六章 孤独与空虚:用牺牲换取虚假的温暖
  • 第二部分 思维篇思考与觉察,读懂关系中的5组逻辑
  • 第七章 讨好模式的损失与获益
  • 第八章 迎合与顺从:如果你高兴,我就是可爱的
  • 第九章 进入与逃离:我不配拥有更好的生活
  • 第十章 付出与补偿:被苛责过,却一直过度付出
  • 第十一章 失去与获得:在幻想中,拒绝别人就会被抛弃
  • 第十二章 存在与消失:如果我们不分开,我就永远不会孤独
  • 第三部分 力量篇改变与疗愈,发展稳定自我的7个核心
  • 第十三章 决定的力量:为了自己,选择改变
  • 第十四章 方法的力量:4步培养“均匀悬浮注意”
  • 第十五章 界限的力量Ⅰ:确立人我边界
  • 第十六章 界限的力量Ⅱ:建立时间与空间边界
  • 第十七章 爱与支持的力量:停止受害者的自我催眠
  • 第十八章 陪伴的力量:让自己与世界建立更多连接
  • 第十九章 哀悼的力量Ⅰ:4个阶段,走向光明未来
  • 第二十章 哀悼的力量Ⅱ:6个关键点,让你勇往直前
  • 第二十一章 扎根的力量:5个方式,让自己盛情绽放
  • 结语 讨好不是错,愿你给自己爱和宽容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4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讨好,是一种困境

    讨好有其历史起源,我们被困在早期经历中,无法挣脱。讨好有美好的出发点,带着建立、维护关系的期待,但讨好的姿态注定讨不了好,很有可能是讨 “打”,即被人和被自己嫌弃。而讨不了好的结局,让我们的匮乏感、被抛弃感被再一次强化、放大,于是讨好迭代升级,让人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困境带来反思。我们最常听到的说法就是凡事为了讨好别人的人会失去自我,其实讨好者不是没有自我,而是有许多个自我,其中一个是冷眼旁观的自我,他就看着自己的身心成了讨好的舞台,机械地对外界做出反应,完成讨好的各项规定动作。他会说自己无能为力,同样,并不是真的 “无能为力”,而是他已经洞察,一切都在重复,他等待着、捕捉着一个可能不同的结局;他犹豫着、徘徊着,不知是否推开真相的大门。这本《不再讨好:做安稳强大的自己》带我们进入讨好的情绪 “矩阵”,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 “恐惧与焦虑”“羞耻与委屈”“愤怒与内疚”“悲伤与无力”“孤独与空虚”,情绪或情感不是单一的存在,它们实际的存在状态象是具有谱系的网络,笼罩着我们;又象是无边无际的沼泽,我们深陷其中。而焦虑则是一种 “信号”,在我们的身心中标记了伤痛,呼唤我们去指认恐惧的对象。在讨好时不得不委屈自己,主动去牺牲、去奉献、去付出,或是默默承受加诸自身的不公平,于是在委屈中压抑着不满,酝酿着怨毒。当冲天的怒火按捺不住,终于喷发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反噬,人便被内疚感吞没。讨好中也用虚情假意的热闹粉饰孤独的身影,填补内心的空虚。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无须讨好,你和这人间将互相取悦

      昨天凌晨三点多,洪欣宣布与张丹峰不再是夫妻关系,一个多小时之后张丹峰用调侃的语气确认了此事。不论事情真假以及后续是否有其他反转,大部分网友都是对洪欣持恭喜态度,直言 “你终于想开了”,头条上也有很多网友催促洪欣把夫妻头像换掉。网友的反应一点都不意外,早在几年前张丹峰第一次被爆出轨,洪欣沉默的时候,网友就怒其不争,也非常不理解曾经红极一时的大美人洪欣为什么在这段婚姻中这么卑微?看到之前洪欣的一段个人采访后,似乎就能窥见其中的原因。采访中,洪欣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很感谢那个时候帅气又年轻的他,能够看上这样的我。” 洪欣之所以在张丹峰反复出轨后还一直容忍,并且继续苦苦维持这段感情。是因为洪欣内心,一直把自己放在这段婚姻中卑微的境地,一直用讨好的方式来对待张丹峰。用我最近看到的一句话送给洪欣以及所有讨好者:愿每个人最后最后都能享受自身的存在,愿每个人也都能向自己的孩子立下保证:你无须讨好这人间,你和这人间将互相取悦。那么像洪欣这样的有讨好型人格特质的人如何告别讨好模式呢?黄玉玲在《不再讨好:做安稳强大的自己》(以下简称《不再讨好》)一书中给出了答案。《不再讨好》这本书的内容来自资深心理咨询师黄玉玲和武志红旗下唯一的专业心理服务平台 “看见心理” 合作的一个训练营课程,心理学家武志红作序推荐。书中详细讲述了讨好型人格的人的情绪反应、背后思维逻辑以及疗愈的方法,讨好者可以把它当做一本心理自助书,跟随书中的内容和练习,看见自己的情绪,理解讨好的原因,用书中的方法帮助自己告别讨好。在讲述讨好者会出现的情绪反应之前,作者谈到了一个与讨好相关的话题 “优秀”,告诉我们真正的优秀是为自己而活。书中写到:一个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就算孩子没有成为他们期待的样子,他们依然爱他。爱与优秀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有人是因为你优秀才爱你,你要思考一下,他们的爱是否纯粹。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这个问题基本上经不起思考,不要说朋友会因为你优秀而对你更好因为你弱而忽视你。就算是父母也会出现偏爱优秀的孩子的情况,很难有纯粹的爱。不然为什么那么多父母会告诉孩子考到什么样的成绩就给予什么样的奖励,不就是在给孩子传达你优秀父母更爱你的观念嘛。这种观念很常见也是基本的人性,但它一定是对的吗?本书作者就提出了明确的质疑,并告诉我们:我们值得被爱是因为我们本身的存在,而不是能干和优秀。也许我们已经没办法改变父母了,但是我们在对待我们孩子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们不管他们是否优秀我们都发自内心的爱他们,也不再奖励他们成绩,而是奖励他们努力、专注等品质。这样他们不会仅仅为了讨好父母而学习,透支未来的生命活力。一、讨好者只是维持了一个好人的外壳,他们的内在是一个没有形成的自我心理学上,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一味地讨好他人,而不在意自己的感受。讨好型人格者喜欢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他们非常害怕与别人产生冲突,因此他们时常会委屈自己,来讨好他人。比如,拒绝别人的时候非常内疚,害怕麻烦别人不会开口求助,还有一些人失恋后不断翻看对方社交媒体里的信息,这些都是 “讨好型人格” 的表现。《不再讨好》一书中,作者黄玉玲分别讲述了讨好者身上存在的 5 组情绪,分别是 “恐惧与焦虑”“羞耻与委屈”“愤怒与内疚”“悲伤与无力”“孤独与空虚”。讨好型人格的人最常见的情绪是焦虑,习惯讨好的人,时时刻刻处在焦虑中。而焦虑的深层原因是恐惧,讨好者恐惧是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很弱小对方很强大。委屈的情绪很容易出现在情感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她们不计成本地投入,尽可能地满足和讨好对方,关系紧密的时候讨好的一方委屈就会增多。讨好者对评价及其敏感,他们会尽量避免愤怒,但这种情绪并不容易被控制,因为人若习惯了讨好,他们的愤怒就常以很被动的方式表现出来。无力感强的人最乐于为他人牺牲。电影《无问西东》中刘淑芬这样的无力者一心想通过自己的牺牲换取对方的爱,但对方根本不爱她,就算和她在一起,也只是为了减轻内疚。讨好者的孤独与空虚也是非常隐性的。与他人在一起师,他们会掩饰自己的落寞。
      二、没有无缘无故的讨好讨好者的 5 组情绪反应看起来都是一些比较负面的情绪。那为什么讨好行为会持续存在呢?这种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对讨好着来说也是有好处的。一是得到关系中对方的认可。二是获得控制感,消除内心恐惧。每一种情绪反应都有其背后的思维逻辑。书中写到:孩子以为自己做得完美就可以获得他想要的爱,妻子以为自己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就会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一切都建立在让他人满意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里,自我不见了。以父母为中心的,还没有完成与家庭的分离;总是以别人为中心的,更可悲,一直没有活出自己。婚姻家庭剧里常见的情景,父母闹离婚,孩子会以为是自己不好爸爸妈妈才会想离婚,然后孩子会变得很乖。有些父母的确有可能会为了孩子不再离婚。如果父母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会变得越来越 “懂事”。但是这种‘懂事’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孩子实际上是委屈的。他所变现出来的懂事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来自对父母离婚的恐惧。这样的表现本质上就是讨好。孩子的迎合和顺从让父母高兴,这个逻辑帮助孩子理解事情,父母的反馈强化了孩子的理解,让孩子缓解了对父母的恐惧。父母以及其他的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加深这种反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讨好的行为模式了。长大后对待同事、朋友、伴侣都会不知不觉的进行讨好。这是焦虑与恐惧背后的逻辑,其他情绪反应也有其对应的思维逻辑。与羞耻相关的是进入与逃离,与内疚相关的是付出与补偿,与无力相关的是失去与获得,与空虚相关的是存在与消失。三、掌握 7 种力量,做安稳强大的自己现在你需要 15 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这是你给自己的宠爱,而你值得这样的照顾。书中每一章节结尾处都有这样的小练习,教我们读者在不受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用深呼吸帮自己放松下来。然后思考一些与讨好有关的情绪体验,把感受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跟随书中内容做 30 天的练习。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讨好者连接疗愈的力量。在了解了讨好者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之后,作者也给我们介绍了告别讨好的方法。1. 你不必为了别人而改变自己。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的人格模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好坏之分。不一定要改变。当你觉得自己是个讨好者但你并不想改变现状的时候,那么自己做决定可以不去改变。任何时候,都是先照顾自己内心的感受,自己感到舒服和自由,我们才能关照别人。否则因为他人的意愿而改变,自己不但会更痛苦,人际关系也充满了怨念。我很喜欢这句话,它告诉我们不要为了别人而改变,不是说不用改变,而是要为了自己而改变。只有是自己主动想改变,我们才有强大的内驱力去行动。这是决定的力量。2. 培养 “均匀悬浮注意” 很多讨好者并不清楚自己的内在的情感状态和思考状态,让无意识地讨好行为在关系里反复出现。这个时候需要一个观察性自我来帮助觉察自己。这就要用到弗洛伊德提出的均匀悬浮注意了。通过观察、反思、体会、理解 4 个步骤整理过去发生的事情,完成自我观察。均匀悬浮注意就是在这样的观察中逐步创建出来。3. 确立人我边界有自己的想法、思考、决定,敢于说 “不”,这些都关于一个人的心理边界。讨好者通常没有清晰的与人之间的边界。通过确立与他人之间的边界,知道哪些是属于别人的部分,哪些是自己的部分,不会把本应别人承担的责任加到自己身上,可以减少讨好行为的发生。4. 停止受害者的自我催眠讨好者的内心虽然非常渴望爱,但并不相信有人会爱自己。虽然痛苦能够激发人想去改变,但是爱的力量才是能够真正让人其愿意改变的。讨好者无意中让自己成为被害者,相信自己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爱。5. 让自己与世界建立更多链接这是关于陪伴的力量,我的理解是要建立强大人际关系支持系统,这个系统里不仅有交心的朋友,还可以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以及陌生人中志趣相投的人。与更多人深度连接,恐惧感会减少。此外,还有哀悼的力量和扎根的力量能帮助有讨好特质的人去疗愈自己,具体的步骤和方法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讨好不是错,愿你给自己爱和宽容《不再讨好》作者黄玉玲在书中结尾部分提出:如果没有行动,我们就会被困在那里,永远没有将来。也许在尝试告别讨好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毕竟改变本身也是痛苦的。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那个不敢拒绝没有力量的自我,就必须对自己诚实,运用发展自我的 7 个核心,一步一步地走过去,告别讨好的行为模式。请记住:讨好不是一种错,愿你给自己爱和宽容,我们终将成为那个安稳强大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拥抱真实的自我,建立边界,减少生命中遗憾

        在这个充满压力和焦虑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而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但是,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失去自我,最终导致内心的空虚和不满足。因此,建立边界、拥抱真实的自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学会说 “不”。不要在为了讨好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觉得某件事情对你来说太过困难或者不符合你的价值观,请毫不犹豫地拒绝。👉我们需要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不要让外部因素左右你的决定,要相信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做出决定之后,一定要坚守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也要坚持走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长,并减少生命中留下遗憾。比起选 “对”,更重要的是去做让自己成长的选择。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5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