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纪实力作,揭秘滴血成金的实际骗局。

内容简介

2014年,伊丽莎白·霍姆斯所创立的企业希拉洛斯由于其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在一滴血上进行两百多项专业检测——在短短十年间成长为硅谷最具商业价值的独角兽公司。霍姆斯本人更是跻身全美四百大富豪榜,入选《时代》杂志影响全球的百大人物,一跃成为硅谷第一位亿万女性创业家。希拉洛斯的身后隐藏着豪华阵容的董事会成员——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亨利·基辛格,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传奇创投家唐纳德·卢卡斯等。就在人们期待着希拉洛斯成长为下一个苹果或者谷歌时,一个真相逐渐显现——希拉洛斯所声称的革命技术是假的,这个商业神话内核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谎言。

一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骗局如何被精心打造?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斯坦福辍学生缘何能蒙骗住一众美国政商界大佬?两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翰·卡雷鲁不畏威胁、追踪,以冷静的笔触和完整的细节,揭露了这个自安然公司之后规模最大的企业诈骗案内幕。《书单》杂志盛赞道:“卡雷鲁费尽心思地投入于揭发霍姆斯的罪行,确确实实有拯救生命的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的话
  • 序幕
  • 第一章 有目标的生活
  • 第二章 点胶机器人
  • 第三章 仰慕苹果
  • 第四章 告别东帕洛
  • 第五章 童年邻居
  • 第六章 桑 尼
  • 第七章 J博士
  • 第八章 迷你实验室
  • 第九章 健康游戏
  • 第十章 “谁是舒梅克中校?”
  • 第十一章 燃爆富兹
  • 第十二章 伊恩·吉本斯
  • 第十三章 李岱艾
  • 第十四章 启 动
  • 第十五章 独角兽
  • 第十六章 孙 子
  • 第十七章 成 名
  • 第十八章 希波克拉底誓言
  • 第十九章 爆 料
  • 第二十章 伏 击
  • 第二十一章 商业秘密
  • 第二十二章 拉马坦萨
  • 第二十三章 伤害控制
  • 第二十四章 没穿衣服的女王
  • 尾声
  • 致谢
  • 后记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6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人生的路口,你会选择做容易的事,还是做正确的事?

    在人这一世中,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选择,并不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The right wayor the wrong way),我们真正面临的选择是,正确的,还是容易的(The right way or the easy way)                                         ——《哈利波特》2014 年,伊丽莎白・霍姆斯所创立的企业希拉洛斯由于其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 —— 在一滴血上进行两百多项专业检测 —— 在短短十年间成长为硅谷最具商业价值的独角兽公司。霍姆斯本人更是跻身全美四百大富豪榜,入选《时代》杂志影响全球的百大人物,一跃成为硅谷第一位亿万女性创业家。希拉洛斯的身后隐藏着豪华阵容的董事会成员 —— 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亨利・基辛格,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传奇创投家唐纳德・卢卡斯等。就在人们期待着希拉洛斯成长为下一个苹果或者谷歌时,一个真相逐渐显现 —— 希拉洛斯所声称的革命技术是假的,这个商业神话内核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谎言。一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骗局如何被精心打造?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斯坦福辍学生缘何能蒙骗住一众美国政商界大佬?两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翰・卡雷鲁不畏威胁、追踪,以冷静的笔触和完整的细节,揭露了这个自安然公司之后规模最大的企业诈骗案内幕。《书单》杂志盛赞道:“卡雷鲁费尽心思地投入于揭发霍姆斯的罪行,确确实实有拯救生命的价值!” 全书看下来几个最大的感受伊丽莎白霍姆斯对成功与荣耀的渴求对权力和名利的狂热对科学和技术的无知对人才和专家的轻慢对规则和法律的不屑对人性和生命的蔑视对自己极度自负,对员工极度压迫,对意见想反者进行威胁和打压,像极了土匪流氓,没有底线。而其他有良知的员工选择披露消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约翰。卡雷鲁不畏艰辛认真调查,《华尔街日报》全力支持约翰,在公司被希拉洛斯起诉时也没有对约翰施压,反而是组织自己的法务部门全力应对,追寻事实真相。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行为和伊丽莎白阴狠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希拉洛斯的技术弄虚作假,错误的检测结果可能导致两种噩梦般的后果:错误的阳性结果会导致患者去做不必要的检查,浪费大量的时间、金钱,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而一个错误的阴性结果会更加糟糕,情况严重的患者因为信任这种技术,所以就不会去做进一步的检测诊断,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死亡。为什么在医疗健康领域,国家的监管非常严格?因为它对应的代价是病人的生命。为什么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对那些不作为,胡作非为的人如此愤恨?对那些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如此尊重和敬仰?就是因为人命关天。而伊丽莎白和希拉洛斯这种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又毫不在乎的行为,对质量控制和检测结果的失败视而不见,真真切切地显示出她对病人疾苦的冷漠,对生命毫无敬畏之心,泯灭良知。这种现实真的让人胆战心惊,恐惧万分。征服世界、功成名就的渴望从小就刻在伊丽莎白的骨子里,她将自己视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性的伟大女性,一位现代版的玛丽居里,而希拉洛斯将成为硅谷、成为世界上最具统治力的公司。“我什么都不怕。” 伊丽莎白霍姆斯说,“你必须对自己很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骗子的最高境界,就是连自己都坚信不疑。而伊丽莎白这些突破法律、道德、人性底线的思想和行为,真的是 “让梦想窒息”。在 HBO 的纪录片中,人们回忆道:“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放你面对她的时候,当你看着她的眼睛时,你就意识到,她是下一个乔布斯,下一个比尔盖茨。” 她极度自负、顽固,不想听到任何与她观点相左的意见。一旦有这种人出现,就会受到她的冷落和排挤,甚至是威胁和攻击。她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骗子,从容自信的魔术师,极富魅力的推销者,懂得人性,拥有扭曲现实的魔力,并且能直击人们的痛点和希望对疾病和死亡永恒的恐惧对金钱和名望永恒的狂热对健康和幸福永恒的渴求因此希拉洛斯和伊丽莎白的愿景和诱惑让众多投资者如痴如醉,激动万分。当年硅谷弥漫着一股激进的投资理念,像 FacebookGoogle 等巨头明星企业的成功上市及迅猛发展,给投资者带来数百倍甚至数千倍的回报,这是在以前无法想象的令人窒息的回报率,于是乎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古怪的现象:宁可投错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因为哪怕其他投资全都打水漂了,但如果能成功投中下一个 Google 或者 Facebook 的话,那所带来的回报将会远远超过所有投资成本,并且能获得巨大的声誉,可谓是功成名就。Facebook 一些早期的投资人,例如 PayPal 的创始人彼得蒂尔,在初期投资了 1200 多万美元,占股 10% 左右,如果他将 Facebook 的股票持有到今天的话,他的股票价值将达到 500 多亿美元,获得 5000 多倍的回报!这是一个天价回报。在这种狂热甚至盲目的风潮之下,加上希拉洛斯描绘的一个极具诱惑力和煽动性的未来,快捷便利高效的医药检测的宏大愿景,帮助亿万病患过上更好更轻松生活的崇高理想,一个潜在的上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可谓真真切切抓住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痛点和爽点,再加上伊丽莎白霍姆斯富有激情的演说、极度自信的姿态、扭曲现实的魔力、诚恳而又具有感染力的微笑、刻意训练过的低沉嗓音、独特的个人魅力,各界大佬为她站台背书,社会媒体的吹捧,种种条件叠加在一起,你怎么会相信她是一个毫无底线毫无人性的骗子呢?即便被揭露出真相后,也没有丝毫的慌张和愧疚,依旧自信强大,令人恐惧和窒息。面对这样一位 “成功人士”,投资人会相信她,相信她描绘的梦想,会有意无意忽视希拉洛斯公司的隐患和缺陷,也就不足为奇了。硅谷和媒体的吹捧与包装;霍姆斯家族虽然落魄了,但是在政界、商界和法律界残留的人脉;希拉洛斯对员工的威胁、恐吓及法律震慑,让员工不敢告发,过得胆战心惊,甚至有员工因此而自杀。经济学里面有个概念叫做沉没陈本,说的是当投入资源之后,即便没有产出,投资者也很难斩钉截铁地抽身离开,因为厌恶损失,因为不舍得。但是不能急流勇退的话,也很容易陷进泥潭难以自拔。从这些投资希拉洛斯的公司来看,乐观、自负、盲目和对投资损失的厌恶,致使他们不得不陪着伊丽莎白霍姆斯一起维持这场骗局,一起演戏,一起幻想美好的未来,自欺欺人。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很难让人对他们感到同情。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们又能比这些大佬理智多少呢?事后诸葛亮的分析纵然头头是道,可是在当时的状况之下,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仔细想想我们和大佬的区别就是,没有钱去投资她,所以没有上当受骗。从这个角度来说,穷,真的是一种最佳的防骗手段。这种现象是希拉洛斯和伊丽莎白霍姆斯独有的吗?显然不是。就像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大败局》书中说的,有些企业家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缺乏对规律、规则和秩序的尊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缺乏对人性的生命的敬畏之心,有着共同的 “职业人格缺陷”,他们胡作非为,最终自食其果。在医疗健康领域,监管是非常严格的,因为它对应的代价是病人的生命。但是伊丽莎白并没有雇佣专业的医疗健康专家为自己工作,这是一种非常天真又极度蔑视民众智商的行为,视病人的生命如草芥,想要绕过 FDA 的审批和监管反应出了她对规则和法律的不屑。也许她唯一尊重的人才就是那些为公司绕开监管、欺骗投资人提供法律帮助,并且威胁员工不准告密的律师了。这种蔑视规则和法律的老板大有人在,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赌一赌摩托变路虎,这种投机取巧的思想深深隐藏在阴影之中,埋下重重危机。在瑞幸事件爆发后,不知道下一个被揭露的骗子又会是谁?何帆老师对此书有精彩的评论:“瑞幸造假丑闻曝光,股价暴跌。一口气读完 WSJ 记者约翰。卡雷鲁的《坏血》,讲到是一度万众瞩目的 Theranos,也就是号称可以用一滴血做各种身体检测的那家独角兽公司希拉洛斯。其 CEO 是个 20 岁出头,斯坦福辍学的女生,号称女版乔布斯。几点感悟:(1)富者愈富。E. Holmes 家族显赫,虽然中道败落,但社会网络还在,这是她能够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2)老男人好骗。给 Holmes 背书的有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亨利。基辛格,曾任美国国防部长的 “疯狗” 马蒂斯,等等等等。默多克也投了钱。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老男人最经不起小姑娘骗,尤其是成功的老男人。老狐狸也好,疯狗也好,都不好使。(3)产品创新比想象中的难。工程上的难题要解决,比如既要体积小又要功能多,这就很麻烦;比如从原型机到量产,要考虑 “人的因素”,也就是说顾客会不会用,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温度;E. Holmes 显然低估了产品开发的难度。(4)硅谷文化中推崇的 fake it untill you make it 居然被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商业理念,只能说这是个极为怪异和特殊的时代。未来的历史学家会把这种文化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独有标签。(5)法律暴政。书中花了很多笔墨讲 Theranos 公司聘请的律师大卫。博伊斯如何威胁离职员工,不能公布公司的 “商业秘密”。博伊斯是美国最贵的律师之一,被威胁者无不心惊胆寒。Theranos 的一个科学家因为不敢出庭作证,居然自杀了。(6)制度底线。WSJ 顶住压力,写了揭黑幕的文章,难得。WSJ 背后的金主是默多克,默多克明明会赔钱,事实上他最终赔了一亿美元,但也不干涉记者发文章,难得。马蒂斯是个四星将军,要求手下答应在阿富汗战场用 Theranos 的测血计,居然被一名中校拒绝了,难得。最终制止这一场丑闻的是 CMS 的基层检查员,发现了 Theranos 试验室里的猫腻,难得。” 如果没有人揭露,最后伊丽莎白。霍姆斯会成功吗?为什么越是大人物越容易受骗?公众需要真相,需要这些不畏强权和威胁,追寻真相,揭露事实的记者、斗士,他们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最后,我想引用远读重洋里一篇分析得非常精彩的文章中的一段作为总结。“为什么伊丽莎白敢用 15 年的时间来编织这样一个泯灭良知的弥天大谎?卡雷鲁分析说她可能是一个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但是我并不关心她是不是真的有什么人格障碍,我更愿意相信这个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这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故事熊浩老师在奇葩说上引用了《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教授的一句话:在人这一世中,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选择,并不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The right wayor the wrong way),我们真正面临的选择是,正确的,还是简单的(The right way or the easy way)很显然,伊丽莎白在每一个岔路口,都选择了最轻松最容易的那条路,而不是正确的那条路。这种选择就像走下一个不断分叉的滑梯,每一次她都选择最滑溜的那条,笔直地冲了下去。而那一条条滑梯,最终带她冲向了地狱。选错了,就再也不能回头了。”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让所有创业者都汗毛倒立的书

      这本书听说了很久,但是一直没有看。这周末打开后,一口气读完,欲罢不能。看的过程中,我一遍遍的告诉自己 “这是真事”,否则里面的种种魔幻,让你觉得这根本不是你认识的真实世界。


      这个故事,像极了所有的硅谷故事,除了结尾不一样。短短十年,一个创业公司成了估值百亿美金的独角兽。但是又在短短两年时间,一切都崩塌了。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唏嘘之余,说点儿从我这个创业者眼中,最触动记忆的地方吧。
      1. 一人独大
      这家公司从创立到崩塌,其实都是建立在创始人伊丽莎白的梦境上。她一遍又一遍的讲述自己那个造福全人类的滴血故事,在任何的细节上模仿乔布斯,甚至连乔布斯穿什么衣服,租车不租带车牌的车都学。但是为啥不学学乔布斯对产品的严苛和投入呢?
      这个闹剧的产生就是因为她在这家公司里一家独大,凡是质疑她的人,无论是创始伙伴还是董事会成员,都会被冷酷的踢出去,剩下的都是只会讨好她的人。
      2. 裙带关系
      二把手是自己的男朋友。自己的弟弟虽然没有经验,还是成为了高管,并且弟弟又把自己的狐朋狗友拉来了一波兄弟会。所以裙带关系,就好像一个潘多拉魔盒,只要打开,就合不上。所以很多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为啥要严格限定夫妻不能呆在同一家公司,看起来不通人情,实际上是避免了很多隐藏的风险。
      3. 热衷对外发声
      一直到最后败相已露的阶段,伊丽莎白都还呈现了非常有煽动力的销售天才的状态,如果不是行业专家,普通群众一定会被迷惑的。这里想到了谁?我看的过程中,一直挥之不去的一个人就是贾布斯贾跃亭。各种炸裂的发布会,将公司估值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度,但是走的太快,技术跟不上,能力也跟不上。
      4. 极度保密
      很难很难想象一个硅谷的公司,里面的氛围如同集中营一般,不同部门之间严谨联系,不允许私下沟通,任何邮件和沟通都处在被人监控的状态。各种严苛的保密协议,和事后的律师高压追责,跟我印象里的硅谷公司简直是天壤之别。
      5. 不尊重专业,不尊重员工
      这样一个公司,像毒瘤一样变大的过程中,并不是没有被有正义感的员工发现端倪,但是由于这家公司的高压文化,和媚上文化,会发现专业人士是不受欢迎的,也是呆不久的。离职之后也会被律师骚扰,毕竟对于很多员工来说,一个单独的个人和一家庞大的公司硬碰硬,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6. 谎话说得多了,很容易自己就先相信了
      无论自己招募的专业人士讲了多少次风险和隐患,但是创始人一直沉浸在自己改变世界的感觉之中,忙于各处做演讲,而不是亲自下到实验室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看到这个公司的耀眼的投资人名单,说明了任何人其实都是可能犯错的,别迷信任何人,遇到事情的时候,坚持独立思考非常重要。
      另外向书里那些不屈于强权的专业人士致敬,从员工到医生到记者。
      人在做,天在看。

        12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懂的事情一定不要碰!

        书中几个纯纯的反面角色就不用多说了,每次群体性大癫狂背后,总有几个大人物的身影,希拉洛斯事件也不例外,他们也算受害者,但让人同情不起来,因为他们为希拉洛斯站台,以身份作为背书,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导致更多没有判断能力的人深陷其中。希拉洛斯的支持者中,有这样对一个名单:斯坦福工程学教授 钱宁・罗伯特森硅谷老牌知名 VC 唐纳德・L・卢卡斯(Oracle 投资人)Oracle 创始人 拉里・埃里森詹姆斯・马蒂斯(特朗普时期国防部长)前国务卿 乔治・舒尔茨前国务卿 亨利・基辛格奥巴马时期副总统 乔・拜登前总统 比尔・克林顿总统候选人 希拉里・克林顿…… 更可悲的是,有些人可能不完全是为了私利,但却坚定的相信伊丽莎白・霍姆斯。固执的乔治・舒尔茨让人印象深刻,这位曾经的风云人物,到最后依然选择相信大一就辍学创业的伊丽莎白・霍姆斯,而不是自己孙子(毕业于斯坦福生物学专业)的判断。老爷子面对孙子的质疑时可能在想: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你个小毛孩子懂个毛线~1. 橡树资本的霍华德・马克思说,越是曾经获得过成功的,就越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哪怕曾经的成功只是因为运气,或者无法再现。2. 尤其不要碰自己不懂的领域,不然就会犯可笑的低级错误。3. 传媒大亨默多克,刚刚投资希拉洛斯后,几次拒绝了伊丽莎白・霍姆斯将质疑希拉洛斯的稿件撤回的要求。作为新闻集团旗下资产,默多克一句话,完全可以干预《华尔街日报》一篇稿件发表,但默多克表示,他相信编辑团队的职业素养与判断,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做。他没有出于保护投资收益目的,而做出越俎代庖的错误决定。这篇由约翰・卡雷鲁呕心沥血撰写的头版文章,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是希拉洛斯覆灭的开始,相当于默多克亲手让自己投资的 1 亿多美金打了水漂儿。这一刻他是令人敬佩的,不然希拉洛斯闹剧不知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当时伊丽莎白・霍姆斯在公开帮希拉里・克林顿募集竞选经费,拉选票。也许那时,是绊倒希拉洛斯的最后机会。4. 我司企业文化中有一条,不迷信权威,尤其在你不熟悉的领域。时不时有 FA 推荐项目,会说机构股东中包括哪些知名机构,或者这一轮某头部机构领投。言外之意是大佬都投了,你们不用犹豫,相信大佬的判断,闭眼投进去就好了。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知名机构的先干为敬,永远不会成为我司投资立项的必要条件,连充分条件都不是。那样的行为,跟买彩票没区别。ps. 不亏是我司内部书单推荐必读书目,读完获益良多。无论你是谁,都值得读一遍,阅读体验像小说一样好。

          2
          2
        • 查看全部20条书评

        出版方

        雅众文化

        上海雅众文化是一家民营图书出版发行公司。我们倡导新知、趣味、格调的文化理念,旨在聚集志趣相合的读书人,一起阅读优雅、品味生活。 主要出版文学和人文社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