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当代著名美学家、思想家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总结性文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最佳文本。它采取积淀论的哲学心理学方向,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哲学于一炉,以“人活着”、“度的本体性”等的重构建设,反对后现代,凸显出当今人类与个体的命运问题。

“伦理学纲要”承继中国情本体传统,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等。“认识论纲要”提出“度”应作为认识论的第一范畴,也指出中国实用理性有优点,但有忽视逻辑和思辨的缺失。“存在论纲要”围绕“人活着”及某些宗教-美学论议,为本无形而上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开出一条“后哲学”之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上卷 伦理学纲要
  • 作者简介
  • 前记(2018)
  • 内在自然人化说(1999)
  • 自由意志的绝对性
  • 相对伦理塑建绝对
  • 两种道德论(2001)
  • 经验变先验
  • 现代社会性道德
  • 西体中用
  • 关于情本体(2004)
  • 心、性为本还是情为本
  • 什么样的情
  • 情本体、两种道德与“立命”(2006)
  • 人性能力
  • 权利与善谁优先
  • “道始于情”
  • 立命:上帝拯救还是自己拯救
  • 谈“恻隐之心”(2007)
  • 道德心理与社会生物学
  • “共同人性”的三方面
  • 再谈理性与本能(2008)
  • 动物本能与人类理性
  • 能力、情感与观念
  • 幸福是否伦理学命题?
  • 新一轮“儒法互用”(2009)
  • 善是什么
  • 和谐高于公正
  • 伦理学答问补(2012、2016)
  • 要点在三个区分
  • 自由意志乃人性能力
  • 接着Wittgenstein走
  • 情本体与女性主义伦理学
  • 为什么说孔夫子加Kant(2014)
  • “学而第一”与“不知的共同根源”
  • “尔安乎”与绝对律令
  • 意志、观念、情感和“最高境界”
  • 人是目的与关系主义
  • 事实、价值不二分
  • 历史进入形上
  • “上帝死了”之后
  • 关于“伦理学总览表”的说明(2018)
  • 情境、情绪和情感
  • 关于“两德论”
  • 自由意志和孟子的伟大贡献
  • 尾声
  •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中卷 认识论纲要
  • 作者简介
  • 主体性(subjectality)哲学认识论(1979、1984)
  • 关于逻辑和数学的根源
  • 时空的实践基地
  • 因果观念从何而来
  • 什么是“我思”
  • 核心是主体性(subjectality)的内外结构
  • “度”的本体性(2001)
  • “度”来自生产技术
  • 历史建理性与“以美启真”
  • 实用理性的逻辑(2004)
  • 度的操作本性
  • 度的辩证智慧
  • 度与个体创造
  • 答问(2008、2010)
  • “度”与“数”
  • 发现与发明
  • 阴阳五行与辩证逻辑
  • 秩序感
  • 阴阳五行: 中国人的传统宇宙观(2001)
  • 中国辩证法来自兵家:行动第一
  • 反“反二元”:度
  • 五行特点:功能与反馈
  • 阴阳五行与后现代
  • 对话
  • 关于“理性内构”(2015、2018)
  • 走出语言与默会知识
  • 普遍必然性与客观社会性
  • 要重视个体心理的独特性
  • 几个要点
  • 附录
  • 六十年代残稿
  • 人类起源提纲(1964)
  • 八十年代主体性哲学论纲系列(1980—1989)
  • 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1983)
  • 第四提纲(1989年)
  •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下卷 存在论纲要
  • 作者简介
  • 哲学探寻录(1994)
  • “人活着”:出发点
  • “如何活”:人类主体性
  • 为什么活:个人主体性
  • 活得怎样: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
  • 双本体论(2001、2004)
  • 工艺本体与所谓“经济决定论”
  • 心理成本体
  • 文化心理结构
  • 再谈宗教经验
  • 建立新感性(1988、2006)
  • 人性心理本体
  • 原始积淀
  • 人性与审美形而上学
  • “美育代宗教”答问(2008、2016)
  • 语言是存在之家?
  • 天地境界
  • 感伤中的神意
  • 四大皆空还得活
  • 歌功而不颂德
  • 工夫即本体
  • 我思故我不在
  • 答高更(Paul Gauguin)三问(2015)
  • 我们从何处来?
  • 我们是什么?
  • 我们往何处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歌功而不颂德

    作者观点:历史一方面在悲剧中前行,矛盾双方均有其道理;另一方面又仍在建设具有绝对性的人性心理,这种心理塑建又恰恰是在各种复杂多变的悲剧中进行。因此对于各种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名师大家、教主领袖,“神恩” 奇迹以及各种宗教、主义,尽管可以如何喜爱、信仰、礼赞,但我认为都要注意可能有另一方面,从而可以 “歌其功而不必颂其德”,当然也就更不是敬畏、崇拜的对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容不迫

      大家如喜欢直截了当,可以翻到《第四提纲》,写于 1989 年李先生 59 岁时刊登在《学术月刊》上的这篇小文,可以概括其学术主旨。开头一句话是,“人活着” 比 “为什么活着” 更根本,更精彩,“人活着” 是一种人之为人的既定事实,你无可选择必须活着,因此…… 结尾写道,论个体,人要为了 “人性、情感、偶然” 而活,大写的人类呢,人逃离不开命运,“宗教信仰命运,文艺表达命运,哲学思索命运。” 现在这个社会是不大讲命运的社会,大家无自我,信仰的是讯息,是统计,是越来越繁杂的数字,然而通过 “大数据” 能真正地让人们 “活好” 吗?这些数据是被创新出来的还是统计出来的,大家想想现在新闻里还有在追求故事性吗?这是一个过于平庸的社会,人活着做什么都觉得没有意思,连带着经济创造效益也变得没有意思了,我们需要 “以美启真”。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