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生涯咨询师必备的实务案头工具书和操作宝典。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咨询实践和督导中积累的经验行梳理,对职业辅导(vocational guidance)和生涯咨询(career counseling)的理论、方法、工具行整合。

内容来自作者多年的学习、咨询、督导和教学的实践经验,以及和北森生涯研究院同事们在实务切磋中总结的方法,同时广泛收集与整合了生涯领域国内外的经典著作和前沿观点的诸多精华,并对生涯咨询的本土化行探讨。

为了提高实务上的参考价值,本书以操作步骤、案例、话术等形式,将有代表性的常见困惑和咨询经验凝结成99个要点。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生涯咨询师提升生涯咨询知识和技能:

第一部分,生涯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这部分对生涯理论在实务中应用的经验做了提炼,对部分经典理论和本土化观点的应用行了探讨。

第二部分,生涯咨询过程中的操作要点。生涯咨询工作从前期接待到终结案有诸多关键操作要点,这些细节和技术对咨询顺利推动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个案推动环节的工具箱。这部分聚焦个案推动环节如何恰当地选择咨询工具,对工具的操作要点、使用话术及注意事项行了实务经验分享。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序言
  • 致谢
  • 第一部分 生涯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
  • 准备工作
  • 01 区分不同类型理论的应用价值
  • 第1章 霍兰德人格类型论
  • 02 如何区分爱好与兴趣
  • 03 兴趣探索的反向应用
  • 04 兴趣与职业的匹配
  • 05 兴趣与大学专业的匹配
  • 06 兴趣探索无效的几种情况
  • 第2章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 07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整合”特色
  • 08 自我探索的两个方向
  • 09 咨询师是否提供职业信息
  • 10 理性派和感性派的决策差异
  • 第3章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
  • 11 把握工作适应的两组维度
  • 12 盘点工作适应的4条出路
  • 13 学业适应问题的跨界应用
  • 第4章 舒伯生涯发展理论
  • 14 发现生命主题中潜藏的自我概念
  • 15 生涯发展的时间维度:发展阶段及任务
  • 16 生涯发展的空间维度:生涯角色
  • 第5章 克朗伯兹社会学习理论
  • 17 用学习赋予生涯发展流动性
  • 18 从经历中学到什么更重要
  • 19 以积极取向看待意外事件
  • 20 接纳不确定性和决策风险
  • 21 打通选择和成长的10步法
  • 第6章 生涯咨询的本土化思考
  • 22 生涯发展的经济基础
  • 23 文化差异下的两种取向
  • 24 职业价值观的双重属性
  • 25 生涯发展的内因和助缘
  • 第二部分 生涯咨询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 准备工作
  • 26 生涯咨询流程4步骤
  • 27 咨询师的角色定位
  • 第7章 前期接洽
  • 28 如何进行市场宣传
  • 29 咨询前的接待工作
  • 30 签订咨询协议
  • 第8章 初始访谈
  • 31 初始访谈如何开始
  • 32 如何建立咨访关系
  • 33 被动咨询的关系建立
  • 34 网络远程咨询对咨访关系的影响
  • 35 保密及保密例外原则
  • 36 信息收集不是对内、对外探索
  • 37 咨询目标需要咨访双方共同确定
  • 38 共情在生涯咨询中的价值
  • 39 改变急于给来访者“出主意”的习惯
  • 第9章 个案推动
  • 40 咨询方案的理论基础
  • 41 常见的生涯咨询议题
  • 42 能力提升类议题
  • 43 生涯决策类议题
  • 44 职业定位类议题
  • 45 生涯平衡类议题
  • 46 生涯适应类议题
  • 47 高中选科类议题
  • 第10章 终止跟进
  • 48 单次咨询结束时要做的几项工作
  • 49 咨询师在咨询间隔期间要做些什么
  • 50 再次见面如何开启话题
  • 51 如何结束个案
  • 52 转介的几种情况
  • 53 满意度评价和后期回访
  • 第11章 职业伦理
  • 54 生涯咨询中的督导
  • 55 生涯咨询师的自我接纳
  • 56 尊重来访者的选择自由
  • 57 避免双重关系
  • 58 打破限制性信念
  • 第三部分 个案推动环节的工具箱
  • 第12章 自我探索类工具
  • 59 自我探索类工具列表
  • 60 兴趣划线
  • 61 六边形自评
  • 62 社团有约
  • 63 技能分类卡
  • 64 成就事件
  • 65 能力倾向测验
  • 66 学习风格测验
  • 67 价值观分类卡
  • 68 生涯信念梳理
  • 69 生涯愿景板
  • 70 蝴蝶大梦
  • 71 生涯幻游
  • 72 愿景访谈
  • 73 生涯自传
  • 74 生命线
  • 75 彩虹图
  • 76 角色饼图
  • 77 生涯乐谱
  • 78 测评
  • 第13章 对外探索类工具
  • 79 职业兴趣代码分析
  • 80 就业去向六边形
  • 81 职业探索三问
  • 82 升学探索三问
  • 83 生涯人物访谈
  • 84 岗位胜任力分析
  • 85 工作满意度评估
  • 86 家庭职业图谱
  • 87 未来名片
  • 第14章 决策类工具
  • 88 决策准备度评估
  • 89 决策平衡单
  • 90 决策风格测验
  • 第15章 行动计划类工具
  • 91 SMART原则
  • 92 行动计划公式
  • 第16章 求职准备类工具
  • 93 就业和求学月历
  • 94 求职准备度评估表
  • 95 就业压力诊断
  • 96 简历影响力4法则
  • 97 面试STAR法则
  • 98 自我介绍
  • 99 模拟面试的可视化技术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在哪里找钥匙?

    有一个醉汉醉醺醺回到昏暗的家门口,当他拿出钥匙开门时不慎将钥匙掉落。醉汉就摇摇晃晃走到巷口的路灯下,趴在地上东摸西找。路人经过,问他:“你在找什么?”“我在找钥匙。” 听罢,路人蹲下开始帮忙,但发现地上什么都没有。“钥匙掉在这里了吗?” 路人问道。“不是,应该掉在家门口了。”“那为什么在这里找?!”“因为这里比较亮。” 这是一则深深触动过我的寓言故事。作者在咨询、督导和教学中,确实看到了不同版本的 “找钥匙” 的真实人生故事。当年,讲这个醉汉寓言的人说:人生真正值得做的事情,常常在昏暗的家门口,而不在明亮的路灯下。愿,我们都想起了那把钥匙掉在了哪里,此时都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涯咨询的99个关键点与技巧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950 本(223)#《生涯咨询 99 个关键点与技巧》🚢生涯咨询的经典理论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生涯理论和生涯咨询理论。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ABPP)对二者进行了区分:生涯理论回答的是知识性问题 —— 咨询师对于某个生涯问题可以知道些什么;生涯咨询理论回答行动性问题 —— 针对这个问题来访者能够做些什么。生涯咨询理论进一步阐明了如何将理论用于个体咨询。如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克朗伯兹社会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应用更容易 “落地”,对生涯咨询的实务工作有着更加明确的指导性。🚢生涯咨询中使用霍兰德人格类型论去探索兴趣时,我们要把二者区分清楚:爱好是人们喜欢从事的一项具体活动,比如踢球、看电影、旅行、读书等;兴趣是驱动人们产生这些偏好的人格特质,比如喜欢动手操作、思考探究、追求创意等。简言之,爱好是具象的活动,兴趣是抽象的特质。🚢兴趣只是自我探索的一个维度,来访者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活动(能力倾向)或内心认为有意义的事物(价值观、生涯愿景)来规划生涯发展方向。所以,兴趣有其重要价值,但兴趣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生涯发展依据。🚢生涯辅导的最终目标是拓展当事人的能力,使其成为生涯问题的解决者及决策者。咨询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咨询师要意识到还有其他方式。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倡导使用信息提供、培训、咨询等多种方式给来访者提供支持,即如果培训更能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咨询师就会推荐他们参加培训而非一对一咨询。🚢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以 “决策” 为核心,使用 “金字塔模型” 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该理论极为重视高质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具体包括对内探索获得的 “自我知识” 和对外探索获得的 “职业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对职业信息的探索通常不在咨询室内进行,而需要鼓励来访者在咨询间隔期间自主完成。🚢生涯咨询不是要把水灌满,而是要把火点燃。生涯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以个人生活经验的持续建构为基础,完成对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特质的自我探索。来访者可以通过对现状的评估更好地了解个人的优势劣势、价值标准、职业偏好等,为近期生涯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生涯咨询领域的主流观点认为,来访者需要承担个人生涯发展的主体责任,咨询师是支持者和促进者。通俗地讲,咨询师不替来访者解决问题,而是支持来访者自己解决问题。来访者自主搜集职业信息的过程,有助于来访者形成对职业的图式,学会职业探索的方法,这对来访者日后独立解决自己的生涯困惑是有帮助的。🚢工作适应包括工作要求的满足(个人能力 - 工作要求)和个人需求的满足(个人需要 - 工作给予)两组适应维度。工作适应意味着这两组维度中的 4 个因素达成了平衡,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改变,整个平衡就会被打破,4 个因素经过一系列的动态调整再次达到平衡,这个动态过程就是工作适应。工作适应论切换为工作者视角进行梳理和总结,不难发现工作适应论指出了工作者职业适应的 4 条出路,分别是晋升、转岗、离职和留任。🚢晋升:是否有晋升的机会?直属领导的晋升路径是什么?・转岗:组织内是否有转岗的机会?如果有,来访者对哪些工作感兴趣?・离职:如果离职,是否有意向职业?曾经做同样工作的前同事们都在做些什么?・留任:如果留任,最大的不满是什么?现在流行的兼职是否可行?🚢舒伯认为,职业选择的历程,即自我概念实践的历程。他认为人有一种动力,是不断地理解自我,并在工作中实践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需要对个人特质有所理解,同时在现实的职业和社会环境中探索并得到反馈。职业选择的核心不是选一份怎样的工作,而是 “我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我们过往人生中体验到的兴趣、能力和价值都是关于 “我是谁” 的理解,这些会形成我们的生命主题。对生命主题的澄清与理解,可以协助来访者了解其过去的行为模式,也可以解释现在的生涯困境,并为接下来走出困境、继续生涯发展提供指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种打瞌睡送枕头的感觉,参加培训班后发现只有理论,没有系统方法可以实践,报实践班的课程太贵了,要一万多。无意中看到推荐的书,解决了当前不知道如何实践的重要问题。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3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