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60千字
                       字数
                        2010-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露丝·伊里加蕾的性别差异理论。
内容简介
伊里加蕾批判父权社会用单一的男性视角诠释世界,主张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的女性主体,并试图在此基础之上建构尊重性别差异的主体交互性,以寻求理想的异性关系模式。她还把尊重性别差异的立场扩大到尊重文化差异、传统差异、语言差异等更广泛的领域,提倡在全球范围和跨文化视野中实施更普遍的尊重。
本书作者把伊里加蕾置于西方哲学和西方女性主义两大传统之中加以考察,期待对其性别差异理论的研究能够有助于人们理解性别意识、性别心理。性别身份、性别权利等相关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性别之探索——伊里加蕾的理论轨迹
 - 第一节 学术历程
 - 第二节 理论沿革
 - 第三节 思想因缘
 - 一、拉康和伊里加蕾:从师徒到对手
 - 二、伊里加蕾和拉康:从阳具能指到性别差异
 - 三、性别身份:从拉康到伊里加蕾
 - 第二章 性别之差异——伊里加蕾的女性观
 - 第四节 性别差异的伦理模式
 - 一、女性性别的特征
 - 二、女性身体的价值
 - 三、女性愉悦与女性主体
 - 第五节 母女纽带与女性谱系
 - 一、母女纽带:被迫割断的支柱
 - 二、女性谱系:女性之间的爱
 - 第六节 男女平等的和谐未来
 - 一、建构两个主体的伦理学
 - 二、迈向文化差异的政治学
 - 第三章 性别的文本——批评实践中的伊里加蕾
 - 第七节 西方现代戏剧中遭遇放逐的恐怖母亲群像
 - 第八节 奥尼尔剧作《月照不幸人》中的边缘母亲
 - 第九节 品特剧作《回家》中露丝的多重文化身份
 - 一、露丝是男性(错误)再现的对象
 - 二、女性是男性交换活动的对象
 - 三、女性是男性欲望的对象
 - 第四章 永远的性别——伊里加蕾的理论旨归
 - 第十节 对西方哲学话语的戏拟
 - 一、女性的性:伊里加蕾对精神分析女性观的批判
 - 二、性别差异:伊里加蕾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推动
 - 三、本质主义:伊里加蕾的挑战与批判策略
 - 第十一节 对西方女性主义的传承
 - 一、法国女性思想的继承超越
 - 二、女性书写的独特体验
 - 三、性别身份的多元特征
 - 第十二节 中国的本土译介与影响
 - 一、西方女性主义学说的译介
 - 二、中国本土女性文学的兴盛
 - 三、女性学专业与教材的出版
 - 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繁荣
 - 余论
 - 参考书目
 - 附录1 伊里加蕾论著目录
 - 附录2 伊里加蕾批评论著目录
 - 附录3 伊里加蕾经典语录
 - 附录4 伊里加蕾访谈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