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从人类和动物行为学角度分析亲子依恋关系的心理学著作。

内容简介

作者在多年动物行为学研究基础上,以崭新角度观察人类情感行为及依恋关系模式,通过与动物世界(海鸥、乳鸭、翠鸟、狗、大猩猩、壁虱、蚊子、猫……)的对比,阐释凝聚家庭的天然情感纽带究竟如何发挥作用。

婴儿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与母亲的联系?与母亲的分离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影响?情感依恋是如何启动的?孤儿在什么时候迫切想要寻找生物学上的父母?从弗洛伊德的分析心理学到简·古道尔的灵长目动物学,西吕尔尼克试图从不同维度探索所有这类问题的答案,理解塑造两个个体之间纽带的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文化机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一种动物行为学的态度
  • 第一部分 母亲
  • 诞生之前的生命
  • 意义的诞生
  • 个体经历的生物学
  • 父亲如何诞生
  • 第二部分 伴侣
  • 当性别出现时
  • 从爱的烙印到宁静依恋
  • 如何结成伴侣
  • 性之死
  • 第三部分 纽带断裂
  • 垃圾桶里的孩子,君主的孩子
  • 依恋,后续与结局
  • 何以作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说故事?

    作者西吕尔尼克的作品跨越了学科界限,从弗洛伊德的分析心理学到简・古道尔的灵长目动物学,从多个维度探索了情感纽带的形成机制。他试图理解塑造两个个体之间纽带的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文化机制,这种综合雜揉使本书具有独特的深度和广度 (扯度)。本书结构分为三个核心部分:母亲、伴侣和纽带断裂。在 “母亲” 部分,作者探讨了从诞生前的生命到 “父亲如何诞生” 的过程。他提出在动物叙事中,“父亲的缺席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叙事”,并比较了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中父职的不同表现。作者虽然没有直接阐述依恋的阶段理论,但基于搜索结果,我们知道情感纽带的形成通常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前依恋阶段(出生至约 3 个月)、无区分依恋阶段(约 3-7 个月)、区分性依恋阶段(约 7 个月至 1 岁)和多重依恋阶段。这些阶段体现了婴儿从没有特定依恋对象到形成多重情感纽带的过程。作者进一步探讨了依恋类型如何影响人的一生。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信任父母,感到可以依赖他们;矛盾型依恋的孩子需要照顾者却无法信任;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则对主要照顾者和陌生人没有偏好。这些早期依恋模式会成为人际关系的蓝图,影响成年后的情感联结。

      转发
      2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