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认知翻译学,认知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

内容简介

认知翻译学是认知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正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急需构建恰当的理论模型,对翻译中的语言转换及其认知机制做出理论分析,形成可供认知翻译实证研究检验的理论假设。《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的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构建认知翻译理论模型,是认知翻译学理论构建的一个最新探索,所构建的分析模型颇具前沿性和前瞻性,并且将理论构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对翻译现象所做的认知阐释既具有理论深度,也很有解释力,观点和结论具有创新性,是认知翻译学领域具有引领性的著作。

《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对翻译涉及到的语义、语法及转换中的认知机制等展开分析,构建认知翻译学的模块化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主要包括范畴化、概念转喻、概念隐喻、多义性、像似性、主观性、框架、认知识解、概念整合、关联理论、语篇认知等话题,这些话题分别涉及语言认知的不同侧面,有的旨在以语言认知理论对翻译背后的认知机制作出解释,有的旨在构建翻译的认知模型,反应翻译转换的认知规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认知翻译学: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 1.1 引言
  • 1.2 翻译: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 1.3 语言学范式的嬗变与翻译研究
  • 1.4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与翻译研究
  • 1.4.1 思维或认知是具身的
  • 1.4.2 思维是富有想象力的
  • 1.4.3 思维具有完形特征
  • 1.5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翻译研究
  • 1.6 认知语言学的表征方法与翻译研究
  • 1.6.1 经验观与翻译
  • 1.6.2 突显观与翻译
  • 1.6.3 注意观与翻译
  • 1.7 小结
  • 第二章 范畴化与翻译
  • 2.1 引言
  • 2.2 从经典范畴观到认知范畴观
  • 2.3 认知范畴观与翻译
  • 2.4 翻译中的范畴转换
  • 2.4.1 范畴替换
  • 2.4.2 范畴成员转换
  • 2.4.3 范畴原型转换
  • 2.4.4 范畴层次转换
  • 2.5 小结
  • 第三章 概念隐喻与翻译
  • 3.1 引言
  • 3.2 隐喻研究综观
  • 3.2.1 替代论
  • 3.2.2 类比论
  • 3.2.3 互动论
  • 3.2.4 映射论
  • 3.3 翻译的认知隐喻观
  • 3.3.1 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
  • 3.3.2 概念隐喻的构成及其辩证关系
  • 3.3.3 翻译的认知隐喻观
  • 3.4 隐喻翻译策略
  • 3.4.1 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直译
  • 3.4.2 转换喻体
  • 3.4.3 隐喻和喻底结合
  • 3.4.4 舍喻体译喻义
  • 3.5 小结
  • 第四章 概念转喻与翻译
  • 4.1 引言
  • 4.2 概念转喻理论
  • 4.3 翻译的概念转喻观与转喻翻译
  • 4.3.1 翻译是具有转喻性的认知活动
  • 4.3.2 概念转喻是一种翻译策略
  • 4.4 转喻的翻译
  • 4.4.1 概念转喻理论对转喻翻译的启示
  • 4.4.2 转喻翻译的原则
  • 4.4.3 转喻翻译的语境依赖性
  • 4.4.4 转喻翻译的方法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多义性与翻译
  • 5.1 引言
  • 5.2 多义性概念
  • 5.3 词义演变的动因
  • 5.4 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
  • 5.4.1 隐喻与多义词
  • 5.4.2 转喻与多义词
  • 5.4.3 隐喻和转喻的合力与多义词
  • 5.5 多义词的翻译
  • 5.5.1 英语多义词汉译
  • 5.5.2 汉语多义词英译
  • 5.6 小结
  • 第六章 象似性与翻译
  • 6.1 引言
  • 6.2 句法象似性的基本内涵
  • 6.2.1 顺序象似性
  • 6.2.2 数量象似性
  • 6.2.3 距离象似性
  • 6.3 象似性原则在翻译中的体现
  • 6.3.1 顺序象似性与翻译
  • 6.3.2 数量象似性与翻译
  • 6.3.3 距离象似性与翻译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主观性与翻译
  • 7.1 引言
  • 7.2 主观性与主观化
  • 7.2.1 说话人的视角
  • 7.2.2 情感
  • 7.2.3 情态
  • 7.3 翻译中的主观性与主体性
  • 7.4 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
  • 7.5 “主观化对等”对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
  • 7.6 小结
  • 第八章 框架与翻译
  • 8.1 引言
  • 8.2 框架的定义、构成及基本属性
  • 8.2.1 框架的定义
  • 8.2.2 框架的构成
  • 8.2.3 框架的基本属性
  • 8.3 框架视角的翻译认知过程
  • 8.4 翻译中的框架操作
  • 8.4.1 框架内部操作
  • 8.4.2 框架层次调整
  • 8.4.3 框架视角更换
  • 8.4.4 框架移植
  • 8.5 小结
  • 第九章 认知识解与翻译
  • 9.1 引言
  • 9.2 认知识解与翻译中的意义
  • 9.3 认知识解及其维度
  • 9.4 认知识解与翻译
  • 9.4.1 具体性与翻译
  • 9.4.2 焦点化与翻译
  • 9.4.3 突显与翻译
  • 9.4.4 视角与翻译
  • 9.5 小结
  • 第十章 概念整合与翻译
  • 10.1 引言
  • 10.2 概念整合理论
  • 10.2.1 概念整合的基本思想
  • 10.2.2 概念整合网络的类型
  • 10.2.3 概念整合的优化原则
  • 10.3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的翻译本质
  • 10.4 翻译中的两种概念整合类型
  • 10.4.1 单域网络的概念整合
  • 10.4.2 双域网络的概念整合
  • 10.5 翻译系统的八大要素
  • 10.6 对传统译论中一些问题的再思考
  • 10.6.1 关于译者主体性
  • 10.6.2 互文性与概念整合
  • 10.7 小结
  • 第十一章 关联理论与翻译
  • 11.1 引言
  • 11.2 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
  • 11.2.1 交际的推理特征
  • 11.2.2 认知语境
  • 11.2.3 最佳关联
  • 11.2.4 语言的解释用法和描写用法
  • 11.2.5 解释相似与“忠实”
  • 11.3 翻译的关联理论解释
  • 11.3.1 翻译的本质
  • 11.3.2 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实践的可适性范围
  • 11.4 翻译中的关联重构
  • 11.4.1 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匹配
  • 11.4.2 语境假设的充实
  • 11.4.3 语境含意呈现
  • 11.5 小结
  • 第十二章 语篇认知与语篇翻译
  • 12.1 引言
  • 12.2 语篇认知观
  • 12.2.1 语篇的文本世界理论
  • 12.2.2 认知语言学的语篇认知观
  • 12.3 语篇翻译的认知视角
  • 12.3.1 认知语篇翻译核心思想
  • 12.3.2 认知语篇翻译例示
  • 12.4 小结
  • 第十三章 展望
  • 13.1 引言
  • 13.2 作为跨学科的认知翻译学
  • 13.3 认知翻译学主要研究领域
  • 13.3.1 翻译认知过程研究
  • 13.3.2 语言认知翻译研究
  • 13.3.3 社会认知翻译研究
  • 13.4 认知翻译学研究趋势展望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