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702千字
字数
2009-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学者探讨近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本书集结了包括中国近代史学界著名学者的论文,总近代社会思潮与文化观念、近代学术与文化、近代文化与近代社会几个方面探讨了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的话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序·坚持文化史研究的正确方向:“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致词
- 第一编
- 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
- 一、政治与文化的意义界定
- 二、政治觉醒带动文化趋新
- 三、文化觉醒给予政治的重大影响
- 现代性构建与现代三大文化思潮
- 一
- 二
- 三
- 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
- 一
- 二
- 三
- 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
- 一、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之东渐
- 二、拷问“合理的人生”与文化诉求
- 三、反省现代性视野下的中西文化关系
- 四、追求现代性与反省现代性: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
- 晚清文化保守思想家与近代儒学的新陈代谢
- 一、晚清文化保守思想家与经学的衰落
- 二、晚清文化保守思想家与儒学的转变
- 论民国初期道德问题之争论
- 一、道德与民主之辩
- 二、道德与法律之辩
- 三、新旧道德之争
-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心态类型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略论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
- 一
- 二
- 三
- 挣脱身心束缚,努力创造价值——20世纪初叶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观探析
- 一、人的价值实现有赖于抗争
- 二、人的价值提升导源于创造
- 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 一
- 二
- 三
- 论前后“甲寅派”
- 一、“前甲寅”与“后甲寅”
- 二、前期“甲寅派”
- 三、后期“甲寅派”
- 孙中山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 一
- 二
- 三
- 丁文江:一个科学家的政治关怀
- 一、介入国内政治生活
- 二、对“苏俄模式”的观察
- 章门弟子与五四文学革命
- 一、打倒“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 二、与《新青年》的合营
- 三、章门弟子的独特贡献
- 科学·革命·救国——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之审视
- 一、“科学”与“救国”关系之体认
- 二、殊途同归的科学救国与革命救亡
- 第二编
-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
- 一、“尊德性”、“道问学”原始义的再理解
- 二、“鹅湖之辩”再分析
- 三、颠覆与悖论:清儒之“理学清算”对于明代的反思
- 四、民初以来有关“尊德性”、“道问学”的论述及其评价
- 余论:论“尊德性”就是“道问学”,“道问学”就是“尊德性”
- “乾嘉新义理学”与清代汉学研究
- 一、问题的由来
- 二、“视域”的转换
- 三、新概念的提出
- 四、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 五、评价与思考
- “谱系”与“建构”:中国近世清代学术史论述
- 一、“汉”与“宋”:江藩与方东树的论争
- 二、“吴”与“皖”:章太炎、刘师培的分派
- 三、“国朝学术凡三变”:皮锡瑞与王国维的阶段论
- 四、“科学”说:梁启超与胡适的清学方法论
- 五、“清学乃理学之继续”:钱穆、冯友兰以义理论清学
- 六、“早期启蒙论”:侯外庐的唯物论解说
- 七、结语
- 从“汉宋鼎峙”到“汉宋合流”——兼论晚清汉宋学关系
- 一、“汉宋鼎峙”的新局面:晚清宋学家对汉学的批判
- 二、“汉宋合流”的学术趋势
- 三、晚清汉宋学关系透视
- 学术调融与晚清礼学的思想活力
- 一、汉、宋调和与礼学发展
- 二、礼学思想的开展
- 三、社会关怀与因时制礼
- 四、改良礼俗的思想
- 结语
- 晚清时期的理学社会
- 一、清政府的官方哲学与意识形态
- 二、士大夫的道、学、政
- 三、民众的文化宗仰
- 救亡图强思潮·进化史观·唯物史观——中国近代史学的三次跨越(论纲)
- 一、关于“近代中国”
- 二、救亡图强史学思潮的兴起
- 三、进化论和“新史学”
- 四、唯物史观和历史学的科学道路
- 五、赘语
- “新史学”思潮的产生及其学术建树探析
- 一、《中国史叙论》与《新史学》:不同的起点和相同的目标
- 二、20世纪初期“新史学”思潮的形成
- 三、20世纪初期“新史学”思潮的学术建树
- 罗泽南“尊朱黜王”思想略论
- 一、尊朱
- 二、黜王
- 刘师培的文字学
-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
-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 二、近真与头绪
- 三、曲解与本意
- 蒋廷黻史学理念释要
- 一、史学是科学
- 二、“识世知彼”的涵义与尺度
- 三、国际平等,开放通商
- 四、整体现代化
- 五、史学理念在清华的运用
- 再论《十批判书》的撰著动机与论学宗旨
- 一、新史学的研究风气
- 二、同道的“刺激”
- 三、“总清算”和“总答覆”
- 结论
- 第三编
- 老树能否接新枝:晚清议改科举新探
- 一、变常科与开特科
- 二、纳洋学于科目
- 三、经济特科
- 四、从补天到拆庙
- 清末新式学堂的伦理教育与伦理教科书探论——兼论现代伦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兴起
- 一、清末新式学堂伦理教育的由来及其课程设置
- 二、清末新式学堂伦理教育的法定宗旨、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 三、新式伦理教科书的翻译、编撰、思想类型及其审定
- 四、清末学堂伦理教科书的新式特征与现代伦理学学科的兴起
- 科举制度的革废与近代中国文化之演进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试论清末新政时期兴学经费的解决方案与实践
- 一、经费困顿与解决方案
- 二、多样化:筹措方案的具体运用
- 三、双刃剑:经费筹措方式的社会影响
- 余论
- 清末学堂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控制
- 一、意识形态倾向鲜明的教育宗旨的确立
- 二、“中学”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强化
- 三、教科书的选择和审定
- 四、严格约束学生思想言行的条规和措施
- 马叙伦与五四运动后浙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
- 一、从一师校长到教育厅长
- 二、“北系”与“浙派”
- 三、何、黄之争
- 近现代山东吕剧的兴衰与发展
- 一、吕剧的起源和演变
- 二、吕剧的剧目种类及来源
- 三、吕剧风行发展的原因
- 四、吕剧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 第四编
- 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
- 一、城市公共休闲商业的兴起
- 二、城市商业化夜生活的兴旺
- 三、星期休息制度的实行
- 四、作息定时习惯的形成
- 结语
- 晚清社会传闻的心理因素探析
- 一、惶惑心理
- 二、感情宣泄和愿望表达心理
- 三、文化偏执心理
- 四、“疑似”、“信亲”、“从众”和好奇心理
- “新政”时期清政府文化社团政策的调整
- 一、调整的背景
- 二、调整的主要内容
- 三、清政府文化社团政策的影响
- 晚清变通旗制及其对满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 一、清政府变通八旗制度的原因
- 二、从松动旗籍到变通旗制
- 三、变通旗制的推行及其主要内容
- 四、变通旗制对满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 民间社会的职业重构——邓演达的职业代表制思想述评
- 一、平民政权与职业代表制
- 二、对孙中山国民会议论的持续与变动
- 三、职业代表制:理论局限及其在中国民间社会的受容性
- 清末民初家庭财产继承中的民事习惯
- 一、家庭财产分析中的一般习惯
- 二、无继嗣者遗产处理中的民事习惯
- 三、与女性相关的财产继承习惯
- 论中国近代新法接生的引进与推广
- 一、传统接生方法
- 二、近代西方产科医学的引进
- 三、民国时期新法接生的推广
- 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的繁盛看国人认知观念的转变
- 一、社会调查的兴起
- 二、民国初年社会调查开始走向繁荣
- 三、国人认知观念的变化是社会调查走向繁荣的深层原因
- 第五编
-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五四报刊媒体——以北京《晨报·妇女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 一、《晨报·妇女问题》专栏对妇女问题的探讨
- 二、关于妇女问题的理论探讨
- 三、《晨报·妇女问题》专栏特色分析
- 四、结语
- 邝富灼与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英文部”
- 一、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的建制与命名
- 二、邝富灼及其编译的英文教科书
- 三、结语
- 陆费逵与中华书局史实辨析
- 一、陆费逵的早期活动
- 二、陆费逵创办中华书局
- 三、中华书局的经营状况
- 四、结束语
- 中国近代图书馆制度之建立
- 一、中西藏书特性之差异
- 二、西方图书馆制度之引入
- 三、图书馆构成现代学术体制之组成部分
- 第六编
- 清代的外交礼仪之争与文化传统
- 一、中外外交礼仪之争
- 二、清廷外交礼仪的文化本源
- 三、外国方面悖逆的外交礼仪要求
- 余论
- 晚清广东教案与中西文化冲突
- 一
- 二
- 三
- 四
- 清季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研究清季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研究——以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学说进入中国为例
- 一
- 二
- 三
- 双重困境中的李提摩太——性格、心态、宗教精神与传教
- 一
- 二
- 三
-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解读
- 附录 “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一、近代社会思潮与文化观念
- 二、近代学术与文化
- 三、近代文化与近代社会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