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62千字
字数
2018-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蒋寅在还历之年回顾数十年学生历程、检阅自己学术成果的结集。
内容简介
全书以三十一个个案为基础,收入《古典文学的精神史意义及其研究》《吏隐:大历诗人对谢朓的接受》《杜甫与中国诗歌美学的老境》《陆游的沉寂与走红》《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等多篇代表作,内容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有关中国文学史基本理论、基本观念的探讨,二是对具体文学史问题的分析,三是对个别作家文学史意义的揭示,四是关于文学影响和接受的研究。由于涉及文学史研究的诸多方面,遂冠以文学史探索之副书名。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一 古典文学的精神史意义及其研究
- 1.历史学中的精神史研究
- 2.文学的精神史意义
- 3.文学研究中的精神史取向
- 二 基于文化类型的文学史分期论
- 1.为什么要再尝试文学史分期
- 2.基于文化类型作文学史分期的可行性
- 3.上古:贵族文化阶段的文学
- 4.中古:士族文化阶段的文学
- 5.近古:庶民文化阶段的文学
- 6.由文化视角看到的文学演变轨迹
- 三 20世纪文学史学反思
- 1.“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
- 2.走向文学史学的步履
- 3.文学史学的成果检阅
- 4.对文学史学的两点思考
- 四 关于中国古代文章学理论体系——从《文心雕龙》谈起
- 1.《文心雕龙》的体系结构
- 2.中国古代的文章学理论体系
- 3.深刻的历史原因
- 五 从目录学看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兼谈目录学与文学的关系
- 1.目录学与文学研究
- 2.目录中的小说
- 3.《新唐书·艺文志》的小说家
- 六 一种更真实的人地关系与文学生态——中国古代流寓文学引论
- 1.人与地
- 2.隔阂与疏离
- 3.怡情与融入
- 4.流寓作为文化记忆
- 5.地域文学研究的新视角
- 七 作为文学原型的精卫神话
- 1.精卫神话在唐前的流传
- 2.唐代文学中的精卫形象
- 3.精卫形象的特定精神内涵
- 八 《左传》和《战国策》说辞的比较研究——兼论春秋、战国的不同文化性格
- 1.两种风格的说辞
- 2.两种文化的更迭
- 3.两种理想的追求
- 九 理想的冲突与悲剧的超越——心态史上的屈原
- 1.不可调和的心灵冲突
- 2.自杀作为生命的一种选择
- 3.个人与宗族一体化关系的解除
- 十 超越之场:山水对于谢灵运的意义——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关系再检讨
- 1.从感事到感物
- 2.玄言诗:山水的哲学意味
- 3.游览诗:精神超越之场
- 4.山水:自由的象征性占有
- 十一 吏隐:大历诗人对谢朓的接受
- 1.大历诗中的谢朓形象
- 2.谢朓诗中的吏隐主题
- 3.大历诗人接受谢朓的心理氛围
- 4.吏隐作为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背景
- 十二 古典诗歌中的“吏隐”——一个传统观念及诗歌话语的形成
- 1.有关“隐”之种种名目
- 2.吏隐的含义
- 3.吏隐的动机
- 4.吏隐实现之前提
- 十三 一个历史定论的检验与翻案——张正见诗歌平议
- 1.被诗史遗忘的诗人
- 2.张正见诗的时代特征
- 3.张正见诗的缺陷
- 十四 反抗·委顺·淡忘——李白、杜甫、苏轼的时间意识及其思想渊源
- 1.三首诗中的时间感觉
- 2.李白与杜甫的时间意识
- 3.苏东坡诗中时间意识的变化
- 十五 杜甫与中国诗歌美学的老境
- 1.“老”与杜甫的诗歌批评
- 2.由生命体验到美学趣味
- 3.杜甫写作的老境
- 4.老境的两个层面
- 5.“老”的发现与表现
- 6.“老”眼观杜诗
- 十六 绝望与觉悟的隐喻——杜甫一组咏枯病树诗论析
- 1.引言
- 2.一组独特的咏物之作
- 3.从个体到群体命运的幻灭
- 4.王朝信念的绝望
- 5.“文章千古事”的觉悟
- 十七 杜甫是伟大诗人吗?——历代贬杜论的谱系
- 1.宋人的非杜之论
- 2.明代诗家对杜诗的批评
- 3.清人对杜诗的批评
- 4.专业化的批评眼光
- 5.对具体作品的批评
- 十八 权德舆与贞元后期诗风
- 1.贞元八年的诗史意义
- 2.新文坛盟主的诞生
- 3.反抗日常经验与游戏化
- 4.权德舆与中唐诗坛
- 十九 走向情景交融的诗史进程
- 1.走向情景交融:动机与取境
- 2.以佛学为中介的思维转换:观物、观心与境
- 3.艺术表现的自觉:移情·烘托·象征
- 二十 被批评史忽略的批评——作为批评家的严羽
- 1.由对诗歌本质的理解确立批评观念
- 2.以对诗歌艺术特性的掌握作为批评标准
- 3.基于诗歌艺术批评的诗史眼光
- 4.严羽批评的失误
- 二十一 陆游的沉寂和走红——明清两代对陆游诗歌的接受
- 1.陆游在明清之际的浮沉
- 2.来自程孟阳的影响
- 3.钱谦益对陆游的接受
- 4.陆游诗歌的持续流行
- 二十二 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
- 1.明清科举与士风
- 2.清人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批判
- 3.时文与传统文学的分流
- 4.举业对文学写作的具体影响
- 5.寻求时文与文章的内在沟通
- 二十三 李攀龙《唐诗选》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日本接受中国文学的一个侧面
- 1.关于《唐诗选》的版本
- 2.《唐诗选》的价值与真伪
- 3.蘐园诸子对《唐诗选》流行的决定作用
- 4.蘐园诸子为何推崇《唐诗选》
- 5.《唐诗选》的社会需求和嵩山房的成功
- 二十四 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
- 1.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学的发展
- 2.清代风俗论和文论中的地域意识
- 3.地域文学传统的自觉和建构
- 4.诗论中的地域差异与地域传统意识
- 二十五 叶燮的文学史观
- 1.诗史观与文学史观
- 2.作论之体:《原诗》的理论品位
- 3.诗史发展观:周期论和阶段论
- 4.诗史动力论:自律与变
- 二十六 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
- 1.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的影响
- 2.功令试诗与试帖诗的编纂、出版
- 3.功令试诗与蒙学诗法的勃兴
- 4.试帖诗学与一般诗学的互动
- 二十七 乾嘉之际诗歌自我表现观念的极端化倾向——以张问陶的诗论为中心
- 1.张问陶的诗生活
- 2.船山诗歌观念的微妙变化
- 3.诗歌观念变革的号角
- 二十八 诗学、文章学话语的沟通与桐城派诗歌理论的系统化——方东树诗学的历史贡献
- 1.诗学原理
- 2.诗学话语
- 3.诗歌写作理论
- 4.诗歌批评理论
- 5.取法路径
- 二十九 旧学新知:李审言与《文选》学——一种意识超前的文学研究
- 1.李审言其人其学
- 2.李审言的《文选》研究
- 3.超前的文学研究意识
- 4.李审言与扬州学派的文学观念
- 三十 古典诗歌传统的断裂与承续——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传统因子
- 1.现代诗歌与诗歌传统的关系
- 2.现代诗歌中的传统因子
- 3.徐志摩诗歌中的传统因子
- 4.余论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