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整容在中国的文化意义:身体美学与医学的结合。

内容简介

身体在人类学中从未缺席,如今,人类学关于身体的研究将身体重新界定为一种文化现象,身体作为既定生物实体的观点受到质疑,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身体的边界。作为一种新的身体改变实践,整容提供了审视身体和文化的又一个重要视角。整容位于医学、审美和消费文化的结点。一方面,它是身体和审美的医学化,另一方面;它也是医学的市场化或者“去医学化”。本研究试图探询的问题是:在现代中国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场景中,整容这一身体实践有着怎样的文化涵义,它对整容者而言又意味着什么?研究发现,虽然整容者想要整容的原因是对身体的“自然”状态感到不满,但是却又将“自然”视为整容的理想目标。由此,似乎构成了一个悖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两处“自然”有着不同的涵义:前者指的是需要借助于整容等人工手段来改善“自然的身体”;后者则是审美意义上的“自然的美”。但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审美上,人造“自然”都并非没有边界。本文的结论是,始于“自然”,终于“自然”,却又是通过手术这一人工干预的手段,整容,因而是一个有边界的人造“自然”的过程,而界定这种边界的正是“自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导论
  • 第一节 美丽行业与整容大军
  • 一 美丽行业的“美”与“丑”
  • 二 谁在整容?整什么?
  • 第二节 概念与文化意义
  • 一 “整容”与“整容者”
  • 二 整容的文化意义
  • 第三节 为什么研究整容
  • 一 理解身体和文化的独特视角
  • 二 反思美丽行业
  • 第四节 从田野到书斋
  • 一 民族志
  • 二 文献法
  • 第五节 章节大纲
  • 第二章身体与整容
  • 第一节 人类学关于身体的研究
  • 一 人类学关于身体的早期思考
  • 二 身体人类学的出现
  • 三 身体成为理论问题
  • 四 身体成为能动者与具身范式
  • 第二节 整容的研究
  • 一 权力与整容
  • 二 族群与整容
  • 第三节 分析与小结
  • 第三章整容在中国何以可能
  • 第一节 技术发展的历史
  • 一 中医补缺西医造鼻
  • 二 传入与萌芽
  • 三 催化与抑制
  • 四 恢复与兴盛
  • 第二节 文化接受的历史
  • 一 身体的开放
  • 二 求美的合法
  • 第三节 分析与小结
  • 第四章决定与顾虑
  • 第一节 “桃花运”与“好运”
  • 一 “桃花运”
  • 二 “好运”
  • 三 分析
  • 第二节 “镜子”与“面子”
  • 一 “镜子”
  • 二 “面子”
  • 三 分析
  • 第三节 “升级”与“修复”
  • 一 “升级”
  • 二 “修复”
  • 三 分析
  • 第四节 分析与小结
  • 第五章选择与互动
  • 第一节 双向选择
  • 一 选择医生
  • 二 选择整容者
  • 第二节 “公”“私”分野
  • 一 身临其境
  • 二 面对面
  • 三 印象与阐释
  • 第三节 从欲望到现实
  • 一 最终决策
  • 二 神秘的手术室
  • 第四节 分析与小结
  • 第六章回归与边界
  • 第一节 恢复
  • 一 “要想美,先变鬼”
  • 二 “牵一发而动全身”
  • 第二节 评估
  • 一 “太自然”
  • 二 “不自然”
  • 第三节 何去何从
  • 一 修复之路
  • 二 美无止境
  • 第四节 何处是终点
  • 一 社会性别
  • 二 年龄
  • 三 异物与自我
  • 第五节 分析与小结
  • 第七章结论
  • 附表一受访的整容者信息
  • 附表二A医院实名就诊信息登记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剖析的角度和层次

    关于 “整形外科”,我真的没有预想会看到这样一本书,人类学的视角对我来说,太新颖。新颖的程度有两个原因,我没有接触过人类学的概念,阅读中发现这个概念与历史、文化、心理学的相关性很大,或者说,是这些学科的上级学科。重新审视这个学科,跳出原来纯技术的角度,换了作者的思路,我是有很大的收获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