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寻韦伯丰富的知识世界,让经典与日常“互动”。

内容简介

“我阅读韦伯,来自生命中的迫切需要。”

青年时期,杨照在台湾知识界的“韦伯热”中初识韦伯。自此,阅读韦伯与他往后的选择、生命经验相交织、映照。三十多年后,杨照回顾自己阅读、消化和理解韦伯的过程,带领我们看到韦伯其人,并由此出发,理解韦伯的理论从何而来,他如何构建自己的思想脉络,他的理论对现代社会、对今天的我们有何种意义。

透过本书,我们能借助韦伯特别的理论系统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并重新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困境面前,我们如何能保有主体性和主动性,去探索生活的新可能。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序 我阅读韦伯,来自生命中的迫切需要
  • 导言
  • 1. 走进韦伯,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
  • 2. 拆解韦伯的系统:至今未被超越的完整社会图像
  • 3. 马克斯·韦伯的俄罗斯套娃
  • 4. 理解现代,从这几位思想家开始
  • 第一章 从马克思到韦伯:重新解释资本主义
  • 1. 来自韦伯的质疑:资本家之所以成为资本家,只因本性贪婪吗?
  • 2. 新教伦理的阴影:为什么成功的资本家很少享受?
  • 3. 财富的作用:上天堂、开工厂,还是买“人”?
  • 4. 工具理性如何影响了社会心理、政府组织?
  • 5. 资本主义的独特性:马克思没有解释清楚?
  • 6. 西方文化的独特性:“科学”和“西方的科学”有什么不同?
  • 7. 被理性主宰的西方社会:官僚体系、专业宰治与资本主义
  • 8. 谋杀五先令的人,不配做资本家
  • 9. 又理性,又执迷:永远追求财富增长的最优解
  • 10. 旧教伦理vs新教伦理:上帝需要服侍,还是需要义人?
  • 11. 韦伯的创见:社会基于信仰而建立
  • 12. 先破后立:资本主义诞生与宗教没落有关系吗?
  • 13. 从天主教到基督新教:以信仰之名,打击教会的权威
  • 14. 我们与上帝的距离,从《忏悔录》谈起
  • 15. 今天的社会,和清教徒到底有什么关系?
  • 16. 现代“巫术”的诞生
  • 17. 理性社会的巨大隐忧:Charisma与残破的意义之网
  • 18. 韦伯的社会学理想与精神分析批判
  • 第二章 宗教与社会:人类文明如何演进、如何不同
  • 1. 马克斯·韦伯的成长环境
  • 2. 韦伯的独到观察:军事体制,也是一种宗教吗?
  • 3. 是谁把你的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
  • 4. 政治的作用:解决不同价值系统的冲突
  • 5. 正当性:人类为什么愿意服从于他人?
  • 6. 社会的开端:四种正当性原型的综合作用
  • 7. 韦伯的研究方向: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人类文明史
  • 8. “超越突破”是从先知到哲学的追问?以希腊为例
  • 9. “超越突破”来自革命性观点的出现?以印度为例
  • 10. 中国文明的“超越突破”比孔子还早吗?
  • 11. 中国有资本主义精神吗?
  • 12. 孔子与韦伯的共通之处
  • 第三章 政治与社会:我们被什么支配
  • 1. 韦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论
  • 2. 韦伯的理想型:描述人类社会,而非规范
  • 3. 如何像韦伯一样提问?
  • 4. 韦伯:现代资本主义成立的六项前提
  • 5. 政治共同体:人为什么会为了集体奉献生命?
  • 6. 正当性的来源:我们依赖什么解决纷争?
  • 7. 正当性支配:为什么人们对支配的服从率有高有低?
  • 8. 韦伯如何预言了希特勒的崛起?
  • 9. 理想的政治:如何评价一项政策的好坏?
  • 10. 如何理解现代的官僚体系?
  • 11. 成为一个公务员意味着什么?
  • 12. 官僚系统如何“切割”人们的日常生活?
  • 13. 无所不在的官僚习气,让人的眼中不再有“人”
  • 14. 传统型的正当性:像家长一样安排一切
  • 15. 超凡魅力型权威:如何聚拢一批狂热的追随者?
  • 16. 超凡魅力的权威为何难以持久?
  • 第四章 经济与社会:我们如何合作、相处
  • 1. 经济与社会:你的阶级由什么来决定?
  • 2. 你的生活中,理性和非理性各占比多少?
  • 3. 社会行动:你的日常生活,需要依赖对他人的预判?
  • 4. 经济活动越普遍的社会,工具理性越发达?
  • 5. “城市”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有多大?
  • 6. 城市:西方民主诞生的根本土壤?
  • 第五章 理解现代社会:理性的胜利与悲哀
  • 1. 我们为什么无法准确预测未来?
  • 2. 人自由地选择组成社会,却因社会失去了自由
  • 3. 韦伯最深的忧虑:现代社会的非人格化趋势
  • 4. 现代理性的噩梦:官僚与市场的共犯合作
  • 5. 人的失落: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殖民
  • 6. 责任伦理:知识让人没有理由保持天真
  • 7. 祛魅的世界:我们对生活的掌握,不如原始人?
  • 8. 令人悲观的世界中,我们该往何处去?
  • 后记 韦伯,我在哈佛的“护身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还是有值得思考的东西

    韦伯提出的 “理性化” 进程,并不是一昧唱著 “社会越来越好” 的赞歌,反而更像一首充满矛盾的复杂交响曲。杨照的解读让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们曾经用理性当武器,打破了过去的愚昧束缚,但没想到,慢慢又给自己造了个新的 “铁笼”。效率第一、严格管理、精打细算这些现代社会的 “基础配置”,现在反而变成了冷冰冰的枷锁,慢慢消耗着人最珍贵的东西 —— 比如情感、意义和生活的丰富性。现代人总觉得被困住、不自由,其实就是这个 “铁笼” 在无形中围住了我们。杨照没有只停留在 “铁笼让人难受” 这个层面,而是仔细拆解了它的三个关键问题:第一是 “工具理性” 的霸道。简单说,就是只盯着 “怎么做最有效”,不管 “这么做对人好不好”。比如为了赚钱,不管工作是否快乐,只追求效率;为了完成任务,不管过程是否合理,只看结果。这时候,人就像流水线上的零件,情感和意义被彻底排除在计算之外。第二是 “科层制” 的冷漠。这种制度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每个人都是里面的 “小齿轮”,只能按固定的规则运转,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温度。比如在公司里,员工只能按流程办事,领导只看数据不管人情,最后大家都成了 “没有灵魂的执行者”。第三是 “消费主义” 的伪装。它用 “自由选择”“表达个性” 当幌子,比如买名牌、追潮流,让人以为自己在掌控生活,其实是被广告和商家牵着走。这就像在铁笼的内壁上画了漂亮的壁画,让人看不到真实的困境,也懒得去反抗。更可怕的是,到了数字时代,“铁笼” 升级成了算法编织的 “隐形监狱”。手机、电脑通过收集我们的喜好,精准推送内容,表面上是个性化服务,实际上是在悄悄控制我们的选择。我们以为自己在 “自由浏览”,其实已经被算法锁得死死的 —— 锁扣还是我们自己用数据 “帮忙” 打造的。面对这种几乎像命运一样的现代困境,韦伯用 “世界的祛魅” 点破了真相:科学赶走了过去的 “神灵”(比如宗教、传统),却没能给生命找到新的意义,反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 “价值空洞”。但杨照更强调韦伯的另一个重要思想 ——“责任伦理”。这不是说我们要认命,而是一种清醒的勇敢:既然世界没了统一的 “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要在各种价值观里主动选择,并为自己选的路负责。杨照特别指出,韦伯的思想里始终有 “人” 的力量 —— 哪怕被困在铁笼里,我们依然能保持清醒的认识,有选择价值的自由,更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要适应现实的系统,获得一份薪水,这也意味着,在此过程中作为一个人,我们要去配合庞大的、已成型的社会体制,把自己放入既有的框架里。但要记得,这不应该是人生的意义,也不是我们在生活里应该强调和重视的最重要之事,因为还有另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推动我们去寻找我们想做的事。这样的事并不是诸如打篮球、喝啤酒、吃饺子、看电影等,而是仿佛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力量抓住了我们,有一个强大的、不知从哪儿来的神秘声音,叫我们应该做某件事情。我们因而产生了一种使命感,感到如果自己的生命要活得有意义,就要有非做不可的事情,这便是 “志业”。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悲观的韦伯却告诉我们:首先,在社会思考上,悲观是一种责任。因为悲观,所以不会总是脑子充血,只想往前冲,把这个打掉,把那个改掉,在这里搞一个革命,在那里弄一个政变;只想着应该拿到权力,拿到权力后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 感觉这些就是一般想要改变现状、推翻既有模式时人们的必然反应。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