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还是有值得思考的东西

    韦伯提出的 “理性化” 进程,并不是一昧唱著 “社会越来越好” 的赞歌,反而更像一首充满矛盾的复杂交响曲。杨照的解读让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们曾经用理性当武器,打破了过去的愚昧束缚,但没想到,慢慢又给自己造了个新的 “铁笼”。效率第一、严格管理、精打细算这些现代社会的 “基础配置”,现在反而变成了冷冰冰的枷锁,慢慢消耗着人最珍贵的东西 —— 比如情感、意义和生活的丰富性。现代人总觉得被困住、不自由,其实就是这个 “铁笼” 在无形中围住了我们。杨照没有只停留在 “铁笼让人难受” 这个层面,而是仔细拆解了它的三个关键问题:第一是 “工具理性” 的霸道。简单说,就是只盯着 “怎么做最有效”,不管 “这么做对人好不好”。比如为了赚钱,不管工作是否快乐,只追求效率;为了完成任务,不管过程是否合理,只看结果。这时候,人就像流水线上的零件,情感和意义被彻底排除在计算之外。第二是 “科层制” 的冷漠。这种制度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每个人都是里面的 “小齿轮”,只能按固定的规则运转,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温度。比如在公司里,员工只能按流程办事,领导只看数据不管人情,最后大家都成了 “没有灵魂的执行者”。第三是 “消费主义” 的伪装。它用 “自由选择”“表达个性” 当幌子,比如买名牌、追潮流,让人以为自己在掌控生活,其实是被广告和商家牵着走。这就像在铁笼的内壁上画了漂亮的壁画,让人看不到真实的困境,也懒得去反抗。更可怕的是,到了数字时代,“铁笼” 升级成了算法编织的 “隐形监狱”。手机、电脑通过收集我们的喜好,精准推送内容,表面上是个性化服务,实际上是在悄悄控制我们的选择。我们以为自己在 “自由浏览”,其实已经被算法锁得死死的 —— 锁扣还是我们自己用数据 “帮忙” 打造的。面对这种几乎像命运一样的现代困境,韦伯用 “世界的祛魅” 点破了真相:科学赶走了过去的 “神灵”(比如宗教、传统),却没能给生命找到新的意义,反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 “价值空洞”。但杨照更强调韦伯的另一个重要思想 ——“责任伦理”。这不是说我们要认命,而是一种清醒的勇敢:既然世界没了统一的 “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要在各种价值观里主动选择,并为自己选的路负责。杨照特别指出,韦伯的思想里始终有 “人” 的力量 —— 哪怕被困在铁笼里,我们依然能保持清醒的认识,有选择价值的自由,更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要适应现实的系统,获得一份薪水,这也意味着,在此过程中作为一个人,我们要去配合庞大的、已成型的社会体制,把自己放入既有的框架里。但要记得,这不应该是人生的意义,也不是我们在生活里应该强调和重视的最重要之事,因为还有另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推动我们去寻找我们想做的事。这样的事并不是诸如打篮球、喝啤酒、吃饺子、看电影等,而是仿佛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力量抓住了我们,有一个强大的、不知从哪儿来的神秘声音,叫我们应该做某件事情。我们因而产生了一种使命感,感到如果自己的生命要活得有意义,就要有非做不可的事情,这便是 “志业”。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悲观的韦伯却告诉我们:首先,在社会思考上,悲观是一种责任。因为悲观,所以不会总是脑子充血,只想往前冲,把这个打掉,把那个改掉,在这里搞一个革命,在那里弄一个政变;只想着应该拿到权力,拿到权力后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 感觉这些就是一般想要改变现状、推翻既有模式时人们的必然反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要尽可能保持自己随时是一个 “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或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