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6千字
字数
2017-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罗辑思维第五季推荐。带你从经济、货币的角度,看懂明朝为何走向灭亡。
内容简介
货币在宋元以降直至近代,近1000年的中国历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本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本书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窥探。每一个关注中国经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专家热评
-
朱嘉明序 中国货币史和“白银纠缠”
-
总论 白银的诅咒
-
第一章 东西:白银的不同命运
-
货币起源
-
白银的东西命运
-
金银博弈
-
金银复本位的失败
-
金银复本位不是乌托邦
-
第二章 宋元:纸币试验
-
唐宋变革中的纸币试验
-
北宋交子与纸币的诞生
-
南宋钱荒与疯狂的会子
-
钞票的没落与马可·波罗的局限
-
通胀的教训与白银的崛起
-
1262年:贾似道买公田与威尼斯卖债券
-
第三章 明代:银本位与全球化
-
洪武体制的建立与突破
-
发钞救不了明朝
-
禁不住的白银
-
白银货币化与西门庆们
-
李约瑟之谜在明朝
-
白银流入与明朝灭亡
-
中国钱与丰臣秀吉
-
第四章 晚清:混乱中崩塌
-
币制混乱的清朝
-
“黄宗羲定律”遭遇“马尔萨斯陷阱”
-
朝贡生意经与天朝心态
-
从朝贡到条约
-
入超、热钱、世界失衡
-
1840年:鸦片战争还是白银战争?
-
复盘:帝国银荒因何而起?
-
外国银洋在中国
-
用白银丧失货币主权?
-
甲午战争:中日金本位的迥异命运
-
江户时代中日的不同传统
-
从磅亏到币制改革
-
币制改革大热潮
-
白银为何再次胜出
-
第五章 民国:告别白银,迎接通胀
-
洋银行来到中国
-
钱庄在20世纪的兴衰
-
“京钞风潮”中的中国银行
-
天时地利的“废两改元”
-
从《白银收购法案》中走出的法币
-
通胀的尾声与启示
-
后记
-
附录一 延伸阅读
-
附录二 东西货币金融大事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国内学者梳理中国金融史
本书要和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一同读,本书梳理了中国的货币史也侧面反映了金融史,翔实和细腻,是很好的参考书。(特别是书后的编年表和参考书目)但缺憾是作者很深的制度决定论影响,因为中华农耕文明近代受到工业文明欺凌,对本身一切不自信。我比较认同温铁军提出的制度衍生论,不是先有制度决定社会的发展,而是由于地缘环境,文明演化产生适合当时的社会制度,而且在大多数王朝都是几十年就一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白银从宋朝发端,一直延续到民国近千年的白银货币史,不能说白银帝国是个失败案例。中国是帝国统治,土地资源,盐铁国营加上铸币权是帝国统治的财政密码,因我国缺少银矿,长期使用铜铁钱。财政以粮食绢帛为财税单位,交子等纸币皇权在战争期间不能自我约束,最终回归到银本位,由于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流入,也带来了几个世纪的经济繁荣,中华帝国一度成为全世界白银的窖藏。不同意书中观点认为我国的制度劣势所以才没有发展出近代工业文明和银行金融。以至于落后挨打。中华文明地理环境使得长期处于人多地少的内卷化环境,从《金瓶梅》里面描写,最轻贱的就是人了。粮食生产是有限的,又没有新的疆域去掠夺(西域等地都是不毛之地),帝国是低税制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优势是如果风调雨顺,人口茂盛繁育,但缺点是中央财政只是维持统治,很难拥有强大军队去抵御外敌,就是郑和的无敌舰队也就是带几只长颈鹿和黑奴,没有任何经济价值,所以中华文明一直是内敛的,没有开疆拓土的基因,疆域的扩大都有赖于民族融合。说到李约瑟之谜,也是文明基因问题,和货币政策无关。结合德国人写的《白银资本》,中华帝国在贸易上一直顺差并强势,直到英帝国输入鸦片,使得白银外流,之后的一系列的赔款,世界列强的崛起都是依靠掠夺殖民地,日本依靠甲午赔款建立金本位金融体系。只有新中国 70 年,靠自身民族的吃苦耐劳和农民的几代人的牺牲,终于建立了独立的金融体系,彰显中华文明的韧性和卓绝,而美国现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毒品市场,美元出超,真是历史的吊诡。
从货币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发展和历史。
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贯穿着货币这条主线,白银作为历代主要货币,既是经济繁荣的催化剂,也成了压垮封建落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以往探寻历史的发展,总是从政治角度寻找答案,但了解了中国被动地卷入了白银帝国这个全球体系不能自拔时,也就知道了王朝覆灭是必然结局。在追逐白银的历史循环中,看到的不仅是无数王朝的兴起陨落,更是人性的贪婪。
货币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本书以货币的发行与流通为主线刻画宋代以来中国千年国运兴衰,描绘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结构和封建集权政治下的经济土壤,以及近代小农经济解体前后的经济环境。白银被用作货币始于五代,货币化进程毕于明朝中晚期。白银是基准货币也是交易货币,作为物价的主要机制和主要税种,支撑着国民经济的运行。明朝的弊病在于过度依赖外来的白银作为通用货币,银价的起落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不知道什么时候银多银少,造成国内物价波动,民众生活水平低,朝廷财政收入不稳定。白银又是怎么流入中国的呢?是在地理大发现以后美洲白银经由欧洲大量流入中国,葡萄牙则打开了澳门这一重要门户,吕宋的白银也进来。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明朝国门洞开,不知不觉中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这一堆 “热钱” 造就了明朝经济的繁荣,极大增进活力。而且民间也偏好以白银作为交易货币,需要白银,外国人则需要中国的丝绸、纺织品等商品,商机就多了,一出一进,白银进来了。白银流入进一步刺激了商品经济兴盛。于是,政府和民间开始依赖白银,政府不得不将其合法化。那么宋代开创的纸币呢?这原本是超越时代的创新,但在纸币诞生的年代,宋代的 “三冗” 导致财政开支巨大,在皇权思维主导下,纸币被超发严重,造成严重通胀和货币体系崩溃。纸币一直缺少必要的发行约束,超发货币不受限制,也会带来恶果,不是一种成功的货币发行形式。那么白银一来,很快取代了纸钞。宋代是繁荣的,不仇富,不搞劫富济贫的平均主义,重视中产阶级在社会经济的作用,不穷。军事也没那么弱,否则撑不住 300 多年。纸币诞生于四川,四川免于隋唐战火而经济独立,贸易发达,但是铁钱不便于携带,于是一些富户发明了交子这一种纸币。在商业繁荣的土壤下纸币得到推广。纸币极大解决了铜钱不足的财政匮乏,却也造成了货币超发的洪水泛滥,也造就了钱荒物贵的怪象。与此同时,西方的意大利城邦在运用债务融资,依靠市场力量筹资,在当时比较先进,至少约束了滥发货币的行为。在今天看来也是比较受到推崇的政府融资模式,对金融安全有利。明代比起宋代,少了商业繁荣,社会安宁之余,经济回归到小农经济的静态微澜状态,铸币也少的多,不是那么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但白银和贸易也是明朝皇帝禁不住的。白银的使用,不仅是海外贸易繁茂的结果,也是从实物经济转向货币经济的需要,源自明代社会经济发展成熟。说到李约瑟之问,可以从货币角度解答,科技进步缺少商业环境支撑。白银流入并没有造就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商业并不发达,企业家精神没有在法治社会和契约精神的烘托下不会产生。工商业资本被极大节制,钱穆先生说到的慎节谨度的指导思想,抑制了信贷规模的扩大,没有突破边界去拓展活动范围,经济活动局限在政府体制的约束内。和明朝一样,白银也左右了清朝的经济形势。白银流入减少,导致物价上扬,从康熙到乾隆粮价上升一倍。清帝国的也无力掌握货币政策,进退失据。清朝没有滥发货币,也就没有通胀的担忧。但是,货币管理能力低下是小农经济典型的弊病。晚清的币制混乱实在令人诧异,银两与铜钱兑换标准全国各地不统一,私铸货币也屡禁不绝。晚清时期的货币流通实在是一片混沌,币制混乱也是腐败的副产品,反过来又给了官员增加灰色收入的空间。为了筹集财政资金用于赔款等事项,币制改革呼之欲出,其中列强在背后帮忙,但是最终没有成功统一货币。不过,晚清也开始尝试债务化方式筹措资金来打仗,左宗棠收复新疆背后有借贷资金的支持。北洋时代中央权力弱小,财政薄弱,故金融机构话语权强,银行开始发芽,但市场自由、宽松时间不长,货币统一也是短暂的。很快,中国走向国民政府垄断、操弄金融市场。虽然白银告别了市场,封建制度告别了中国,但是政府又在皇权思维主导下超发货币,迎接而来的是通胀,市场仍然处于混乱。持续这么长时间的金融混乱值得深思,近代中国的经济土壤到底都含有什么成分,金融工具和市场生长的怎么样,是否规范,活力如何,企业是否能借助有利环境做大做强。这本书史料丰富,可以通向很多研究成果。充分了解曾经的经济土壤,也能从一个侧面了解现在,对于我们制定合适的发展政策和路线至关重要。但我们也不能指望当时中国就大规模进行诸如债务融资的金融创新举措,以及统一、稳定全国金融市场。金融改革,只能在新时代,完成各项社会变革,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并保证充分安定、和平、开放的环境下进行。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