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原汁原味地呈现了清华写作课教学一线的成果产出。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发掘的典型写作案例(短文、长文),通过呈现课程中师生互动、面批讨论和文章修改的过程,说明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其写作表达能力。

全书按写作课主题分类排布,前附改稿理论指南,每套案例依次包含以下七个部分:案例主题;案例问题标签;案例总体分析;学生初稿全文(含教师批注文段或表格等个性化批改形式);学生终稿的陈述信;学生终稿全文;教师对学生终稿的反馈。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理论编
  • 清华“写作与沟通”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与路径
  • 在行动中搭建思维装置
  • 作为“大学新民之效”的主题式通识写作课
  • 激发朋辈学习潜能:清华“写作与沟通”课深度浸润的理念与实践
  • 案例编
  • 一、学古探微
  • 主题:《史记》与司马迁 屈原或并无此人
  • 主题:乾隆皇帝与18世纪的中国 乾隆朝国家身份的认知困境
  • 主题:唐宋 为何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不如雕版印刷流行?
  • 主题:从《聊斋》到《山海经》 同人文化中妖怪形象的二次重构
  • 二、时代棱镜
  • 主题:游戏 抗日根据地的儿童游戏是怎样作用于历史创伤的?
  • 主题:消费 明知用不完,还是不停买:部分女大学生口红消费现状及原因探寻
  • 主题:隐秘战争 侘寂、物哀与武士道:日本动画“和魂洋才”的文化输出
  • 主题:《清华周刊》 当代大学在新知识生产模式中的实践
  • 主题:健康 从农村合作医疗衰落之因看新农合的兴起
  • 主题:偶像 偶像工业下的粉丝经济成就了谁?
  • 三、天工开物
  • 主题:工程师 探究妥善改造北京古民居建筑的基本原则
  • 主题:文化遗产 从历史上“糖饼行”的竞争演替试析传统糕点铺与新式糕点铺为何热度悬殊
  • 主题:药物 药房通用布景也能成为艺术?
  • 四、社群与社会
  • 主题:社交网络 新媒体对粉丝经济的作用途径
  • 主题:北京 北京二代流动儿童面对高考与迁移问题时的心理体验分析
  • 主题:信息社会与隐私 为知识付费还是为焦虑买单?
  • 主题:数字化生存 社交媒体新功能对社交模式的影响
  • 主题:个与群 《茧》的诞生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科交融,考验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清华主题式通识写作课

    🌟这本书很学术,每一篇都是论文,主题涉及文、理、工、农、商、医等 60 多个主题,需要具备长链条的连贯思维,跳出跳跃的、零散的、自相矛盾的想法;🌟这本书很有创造力,每位学生都要经过阅读、观察和思考产生创造性想法,并去严谨论证选题。学科交叉融合,每一篇都涉及多学科理论知识,注重课程之间的关系,且思考深入;🌟这本书很过瘾,在我们印象中清华学子似乎 “高不可攀”,而看到写作课老师给他们不留情面的 “批注”,针对布局、逻辑、文法等点评和提出修改意见,让我们看到原来像清华学子那样的天之骄子,也要在一门写作课中经历几十遍的修改,一学期的打磨……🌟这本书对我来说很特殊,是我和最近新交的好朋友金句僧老师一起共读的第一本书,我们第一次尝试用这种方式,每天以腾讯文档的方式输出、交流,而这本书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儿。贾行家老师在《文化参考 2》里也讲过这本书,提及清华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老师们每天过了午夜才能休息,有的老师为了修改这些说理文家里多了好几个书架的书,和学生长达 45 分钟、一对一、面对面地修改稿子,谈学问。并且在这门写作课中,老师们还要设计小组讨论、圆桌讨论、互评会、展示会等活动。能经历这种打磨写作的体验,或许是一种幸福。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开始我较为痛苦,可能是没掌握方法,逐字看初稿消化内容,看批注理解问题点、看终稿理顺逻辑。慢慢地,在和金句僧老师的交流探讨中,我们优化了每篇的顺序和速度,思考也越来越连贯深入。不过我相信,对每个人来说阅读过程都不完全相同。写论文 / 说理文需要有论证过程,跟我们平时写随笔区别太大了。一个完整的论证,至少包括主张、理由、证据、限定、支持、反驳等元素,要考虑受众也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系统,论证严谨,一切观点为论点服务。每篇论文我看老师的批注,对比初稿和终稿都受益匪浅,有些错误自己也会犯。看初稿的时候大部分问题不看老师批注自己看不出来。看过批注和点评、案例整体概述、学生陈述信和反馈信等等,对如何修改一篇论文有了新的认识,也为一些师生情谊感动。这些习作中有一些主题本身也给我带来很多收获,印象很深的是这三篇:🔹乾隆国家身份的认知困境,面对西方诸国以” 天朝上国 “自居,为什么访华使团也不能改变乾隆的这个身份认同?🔹为什么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不如雕版印刷流行?从印刷品、印刷工艺与印刷成本分析。🔹偶像工业下的粉丝经济成就了谁?以养成系偶像生产模式为例。总之,这是一本想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和逻辑思考能力,扩大视野的同学都值得精读细读的一本好书。我最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就是花了 18 个小时啃下了这本书,并和金句僧老师共读。个人补充一点,如果对论文本身内容感兴趣,还可以查阅视频或文字资料进行知识补充,说不定别有洞天。这本书并不在 “舒适区”,但读过之后,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1
      1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窥见“学术写作过程”

      通过写作,来完成对 “定义问题”,对 “搜索例证”,对 “结论产出” 的书面报告!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作是一门技术活

        这本书进入视野纯属意外,以自己的学习偏好,这样的课我可能会去上,但一旦编排成书,翻开它的概率微乎其微,因为曾经很多次被类似的书打脸。能跟这本书结缘,因主编梅赐琪在清华的一个讲座,听完后深受触动,决定打开这本由他主编的书。不想,打开之后就放不下了,不到 10 天,就完成了这 30 万字的阅读。这本书,也是梅赐琪老师最打动我的一个理念,叫 “深度浸润”。也许,我并不能真正懂得 “深度浸润” 这个词在梅老师那里,或在这本书里真正的含义,但我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并尝试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进行应用。比如,在家庭教育中,我把 “深度浸润” 理解为将自己化身为培育孩子的环境,收起那些想要简单粗暴教育孩子,想要用短周期、低成本的方式影响孩子的妄念,用以身作则、躬身入局的方式,用长期的、稳定的、平和的、亲身参与营造的环境去浸泡他、滋润他。同时,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浸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改变,而是滋养,是成长。举例,我希望孩子能够爱上写作,至少不惧怕写作,但我不会去跟他讲太多写作有多重要有多容易的道理,我先尝试自己写起来,并且把我自己写的东西分享给孩子,跟孩子一起探讨怎么优化所写的东西。当然,这种方式依然未必能让孩子喜欢上写作,但至少给他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写作并不可怕。同时,孩子有可能会把你写作的经验,吸收后应用到其它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领域,这也是一种成长,甚至让我写作这件事产生了更高的价值。再如,在教学工作者,我把 “深度浸润” 理解为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同时为这件事的难度划分梯度,让学生在攀登中获得真正的成长。举例,我会从高一分班后就让学生持续投入时间做一件事 —— 小论文写作,基本上每周 1 篇。但会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要求,如第一阶段帮助学生破除对写小论文的恐惧,让学生敢于动笔去写,哪怕三句五句,都是一个好的开端;第二阶段鼓励学生写长,把自己所思所想都写到文章里,不怕啰嗦,不怕冗长;第三阶段鼓励学生精简,关注核心主题,扬弃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尝试把上千字的内容删减成 300 字;第四阶段修缮论题,论题是一篇文章的门面,学生需要在论题中用最简洁的方式,准确呈现文章的最核心信息,如时空、论述主题、自己的态度等;第五阶段优化逻辑和文法,如规避表述时的口语化,如尽量用短句表达等;最后一阶段是训练结尾的主题升华。我相信,这种围绕一件事的反复打磨,表面上看只做了一件事,实际上确是在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素养,这应该也是一种 “深度浸润”。当然,“深度浸润” 也可以应用到自己的社交,应用到自己的学习成长中,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的第二个理念,是 “问题意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真正深入思考后,就会发现问出 “好问题” 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个好问题,至少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 “新的视角”,一是 “足够深入”。换句话说,要想问题有效,要想问题能引人深思,就要能在别人看不到的视角发问,要能不断地追问。比如,关于新航路开辟中关于葡萄牙对东方的探索,如果只是停留在谁最先绕过非洲最南端,谁最先到达印度这样的问题上,是很难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深入思考的。但如果将问题转个视角,问:为什么迪亚士在绕过好望角之后,没有就近补充物质,沿着非洲东海岸或直接穿过印度洋到达印度,反而将机会让给了十年以后的达伽马?再比如同样是新航路开辟,在关于其原因探究中,一定会问到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阻断了旧商路。如果只是问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也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如果能转换个视角,问:站在欧洲人的角度,会将自己不得不冒险探索未知海洋的 “锅” 甩给奥斯曼土耳其人,那如果站在奥斯曼土耳其的立场,又会怎么看待欧洲人开辟新航线这件事?欧洲人这么做是出于商业竞争的目的,还是出于宗教斗争的目的?通过这两个例子,但凡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能感受到传统视角下问题的平庸乏味,而一旦用上以前不曾关注的新视角,很容易引发被问者的好奇和深思。当然,除了转换视角,不断追问也是能将平庸问题提升成好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关于中国古代的印刷术,如果能追问到为什么在古代中国,明明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更晚,技术要求更高,却始终不如雕版印刷术流行?再比如,关于西欧早期殖民扩张中荷兰的衰落,如果能追问到为什么荷兰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船只和远洋水手,掌控着当时最主要的贸易路线,在航海、商业和金融上都遥遥领先,最终却在殖民竞争中败给了后起的英国?虽然,这两个例子的为什么应该还没有到最根本,但这个程度的追问,对于中学生而言足以引发深入思考了。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的第三个理念,是沟通中的思维切换。我对自己有一个观察,早些年的我爱说能说却不爱写也写不好,最近几年迷上了写,每天在电脑上可以敲打几千字,嘴巴却变得很笨,甚至有些沉默寡言。我想,自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个转变,可能是一个重要能力的匮乏 —— 在不同表达方式中灵活切换。其实,像我这样存在思维切换困难的,在中小学生中可谓比比皆是。比如,我自家上小学的老大,用语言表达时逻辑清晰头头是道,但一落到文字表述就逻辑混乱文辞枯竭。当然,不管是不擅长说还是不擅长写,都不是因为天赋,都是因为缺乏训练,都是因为在自己的舒适区沉溺太久。回到这篇文章的标题,写作也好,说话也好,本质上都是一门技术活,只要你愿意倾注时间投入精力,必然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1条书评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