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3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科交融,考验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清华主题式通识写作课

    🌟这本书很学术,每一篇都是论文,主题涉及文、理、工、农、商、医等 60 多个主题,需要具备长链条的连贯思维,跳出跳跃的、零散的、自相矛盾的想法;🌟这本书很有创造力,每位学生都要经过阅读、观察和思考产生创造性想法,并去严谨论证选题。学科交叉融合,每一篇都涉及多学科理论知识,注重课程之间的关系,且思考深入;🌟这本书很过瘾,在我们印象中清华学子似乎 “高不可攀”,而看到写作课老师给他们不留情面的 “批注”,针对布局、逻辑、文法等点评和提出修改意见,让我们看到原来像清华学子那样的天之骄子,也要在一门写作课中经历几十遍的修改,一学期的打磨……🌟这本书对我来说很特殊,是我和最近新交的好朋友金句僧老师一起共读的第一本书,我们第一次尝试用这种方式,每天以腾讯文档的方式输出、交流,而这本书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儿。贾行家老师在《文化参考 2》里也讲过这本书,提及清华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老师们每天过了午夜才能休息,有的老师为了修改这些说理文家里多了好几个书架的书,和学生长达 45 分钟、一对一、面对面地修改稿子,谈学问。并且在这门写作课中,老师们还要设计小组讨论、圆桌讨论、互评会、展示会等活动。能经历这种打磨写作的体验,或许是一种幸福。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开始我较为痛苦,可能是没掌握方法,逐字看初稿消化内容,看批注理解问题点、看终稿理顺逻辑。慢慢地,在和金句僧老师的交流探讨中,我们优化了每篇的顺序和速度,思考也越来越连贯深入。不过我相信,对每个人来说阅读过程都不完全相同。写论文 / 说理文需要有论证过程,跟我们平时写随笔区别太大了。一个完整的论证,至少包括主张、理由、证据、限定、支持、反驳等元素,要考虑受众也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系统,论证严谨,一切观点为论点服务。每篇论文我看老师的批注,对比初稿和终稿都受益匪浅,有些错误自己也会犯。看初稿的时候大部分问题不看老师批注自己看不出来。看过批注和点评、案例整体概述、学生陈述信和反馈信等等,对如何修改一篇论文有了新的认识,也为一些师生情谊感动。这些习作中有一些主题本身也给我带来很多收获,印象很深的是这三篇:🔹乾隆国家身份的认知困境,面对西方诸国以” 天朝上国 “自居,为什么访华使团也不能改变乾隆的这个身份认同?🔹为什么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不如雕版印刷流行?从印刷品、印刷工艺与印刷成本分析。🔹偶像工业下的粉丝经济成就了谁?以养成系偶像生产模式为例。总之,这是一本想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和逻辑思考能力,扩大视野的同学都值得精读细读的一本好书。我最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就是花了 18 个小时啃下了这本书,并和金句僧老师共读。个人补充一点,如果对论文本身内容感兴趣,还可以查阅视频或文字资料进行知识补充,说不定别有洞天。这本书并不在 “舒适区”,但读过之后,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1
      1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窥见“学术写作过程”

      通过写作,来完成对 “定义问题”,对 “搜索例证”,对 “结论产出” 的书面报告!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作是一门技术活

        这本书进入视野纯属意外,以自己的学习偏好,这样的课我可能会去上,但一旦编排成书,翻开它的概率微乎其微,因为曾经很多次被类似的书打脸。能跟这本书结缘,因主编梅赐琪在清华的一个讲座,听完后深受触动,决定打开这本由他主编的书。不想,打开之后就放不下了,不到 10 天,就完成了这 30 万字的阅读。这本书,也是梅赐琪老师最打动我的一个理念,叫 “深度浸润”。也许,我并不能真正懂得 “深度浸润” 这个词在梅老师那里,或在这本书里真正的含义,但我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并尝试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进行应用。比如,在家庭教育中,我把 “深度浸润” 理解为将自己化身为培育孩子的环境,收起那些想要简单粗暴教育孩子,想要用短周期、低成本的方式影响孩子的妄念,用以身作则、躬身入局的方式,用长期的、稳定的、平和的、亲身参与营造的环境去浸泡他、滋润他。同时,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浸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改变,而是滋养,是成长。举例,我希望孩子能够爱上写作,至少不惧怕写作,但我不会去跟他讲太多写作有多重要有多容易的道理,我先尝试自己写起来,并且把我自己写的东西分享给孩子,跟孩子一起探讨怎么优化所写的东西。当然,这种方式依然未必能让孩子喜欢上写作,但至少给他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写作并不可怕。同时,孩子有可能会把你写作的经验,吸收后应用到其它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领域,这也是一种成长,甚至让我写作这件事产生了更高的价值。再如,在教学工作者,我把 “深度浸润” 理解为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同时为这件事的难度划分梯度,让学生在攀登中获得真正的成长。举例,我会从高一分班后就让学生持续投入时间做一件事 —— 小论文写作,基本上每周 1 篇。但会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要求,如第一阶段帮助学生破除对写小论文的恐惧,让学生敢于动笔去写,哪怕三句五句,都是一个好的开端;第二阶段鼓励学生写长,把自己所思所想都写到文章里,不怕啰嗦,不怕冗长;第三阶段鼓励学生精简,关注核心主题,扬弃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尝试把上千字的内容删减成 300 字;第四阶段修缮论题,论题是一篇文章的门面,学生需要在论题中用最简洁的方式,准确呈现文章的最核心信息,如时空、论述主题、自己的态度等;第五阶段优化逻辑和文法,如规避表述时的口语化,如尽量用短句表达等;最后一阶段是训练结尾的主题升华。我相信,这种围绕一件事的反复打磨,表面上看只做了一件事,实际上确是在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素养,这应该也是一种 “深度浸润”。当然,“深度浸润” 也可以应用到自己的社交,应用到自己的学习成长中,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的第二个理念,是 “问题意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真正深入思考后,就会发现问出 “好问题” 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个好问题,至少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 “新的视角”,一是 “足够深入”。换句话说,要想问题有效,要想问题能引人深思,就要能在别人看不到的视角发问,要能不断地追问。比如,关于新航路开辟中关于葡萄牙对东方的探索,如果只是停留在谁最先绕过非洲最南端,谁最先到达印度这样的问题上,是很难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深入思考的。但如果将问题转个视角,问:为什么迪亚士在绕过好望角之后,没有就近补充物质,沿着非洲东海岸或直接穿过印度洋到达印度,反而将机会让给了十年以后的达伽马?再比如同样是新航路开辟,在关于其原因探究中,一定会问到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阻断了旧商路。如果只是问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也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如果能转换个视角,问:站在欧洲人的角度,会将自己不得不冒险探索未知海洋的 “锅” 甩给奥斯曼土耳其人,那如果站在奥斯曼土耳其的立场,又会怎么看待欧洲人开辟新航线这件事?欧洲人这么做是出于商业竞争的目的,还是出于宗教斗争的目的?通过这两个例子,但凡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能感受到传统视角下问题的平庸乏味,而一旦用上以前不曾关注的新视角,很容易引发被问者的好奇和深思。当然,除了转换视角,不断追问也是能将平庸问题提升成好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关于中国古代的印刷术,如果能追问到为什么在古代中国,明明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更晚,技术要求更高,却始终不如雕版印刷术流行?再比如,关于西欧早期殖民扩张中荷兰的衰落,如果能追问到为什么荷兰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船只和远洋水手,掌控着当时最主要的贸易路线,在航海、商业和金融上都遥遥领先,最终却在殖民竞争中败给了后起的英国?虽然,这两个例子的为什么应该还没有到最根本,但这个程度的追问,对于中学生而言足以引发深入思考了。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的第三个理念,是沟通中的思维切换。我对自己有一个观察,早些年的我爱说能说却不爱写也写不好,最近几年迷上了写,每天在电脑上可以敲打几千字,嘴巴却变得很笨,甚至有些沉默寡言。我想,自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个转变,可能是一个重要能力的匮乏 —— 在不同表达方式中灵活切换。其实,像我这样存在思维切换困难的,在中小学生中可谓比比皆是。比如,我自家上小学的老大,用语言表达时逻辑清晰头头是道,但一落到文字表述就逻辑混乱文辞枯竭。当然,不管是不擅长说还是不擅长写,都不是因为天赋,都是因为缺乏训练,都是因为在自己的舒适区沉溺太久。回到这篇文章的标题,写作也好,说话也好,本质上都是一门技术活,只要你愿意倾注时间投入精力,必然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很多具体的指导可以借鉴

          若想学习写作,这本书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写作水平多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当今短视频段文字横行时代,清华大学能够扎实的教学生写作,很有前瞻和指导意义。也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加入。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写出更好的论文。# 评分原则:自娱自乐不推荐。5: 公认经典,不敢妄评;4: 眼前一亮,很受启发;3: 分歧共鸣,不亦快哉;2: 我就看看,作者辛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华写作与沟通课教学案例集

                本书收集了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的经典教学案例,作为重度阅读者,对于写作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本书让我们从教与学的视角,分别领略如何写出好文章,避免 “垃圾” 的输出。与高手 “过招”,哪怕是神交或旁观,都比低水平的重复努力有意思。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18 年,时任校长邱勇院士对外宣布开设这门全校性必修课时,外界积极反应的同时也有声音一直在问:清华这次能不能做到?到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至少可以说,清华目前做到了。学校在这项工作上给予了很大的投入,无论是为一门课专门建设一个拥有 25 名专职教师的教学中心,还是全校各部处院系的大力支持,都足以让人看到清华做好写作课的决心。在 2021 年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中,一位国外校长和一位国内校长不约而同地提到,清华在写作课建设中的决心和共识令人钦佩。第二,要感谢清华写作课全体修课同学的成长。清华大学副校长、写作与沟通课程负责人彭刚老师用 “听见春天竹子拔节的声音” 来形容看见同学们在课程中成长的喜悦。这本书,可以说就是听到这个声音、感受这个喜悦的结果。得英才而育之,是教书人的幸运和责任;而见英才之成长,才是教书人真正的骄傲和光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沟通和写作相互加持

                    无论是写作小白,还是职场高手阅读此书都会受益良多,注释译文都是学习典范,值得认真学习和思考,更可以延展到其他案例分析,应用到各种写作方法中去。从同学最初思考到老师最终评价,包括每一步的思考和递进同样值得借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这本书呢?对我启发非常大,我现在也在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我觉得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可以从这本书里学到很多,对于教学方面的一些方法。比如说沉浸式的方法还有如何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提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说有一个,我不输入输出的一个反馈法,还有就是如何给学生进行一个细致的写作反馈点评,让学生能够着实的成长我觉得很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值得反复读的书,不只五星

                        等不到读完,就来推荐,这本书解答了我工作中遇到的很多个问题,还给出了解决的办法。对我有很高的指导作用,感谢清华,能将如何写研究性的文章写的这样通俗易懂,案例部分,以老师批注的方式将一个个问题点进行清楚的剖析,初稿终稿的对比,告诉我怎样才是能过关的文章。感谢得到,真希望所有需要写论文的人都能看到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维是生生不息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