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精读细品为途径,揭示文本艺术的堂奥。

内容简介

《文学细读》以古今中外文学文本为批评对象,涉及文艺学、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戏剧影视学等学科,聚焦经典文本的细读和各种文学作品的阐释,弘扬深耕细作、求真务实的学风。

本辑为第三辑,包括《“废墟”书写:无历史性和认同迷雾》《用漫画的笔法讲故事》《21世纪以来江苏报告文学研究》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学细读》编委会
  • 卷首语
  • 细读论坛
  • 小说精读: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 “废墟”书写:无历史性和认同迷雾
  • 一 日常空间和废墟书写的历史碎片
  • 二 城市现代化与“废墟”寓言的历史空白
  • 三 末日景观和“废墟”想象的历史缺席
  • 结语
  • 文本解读:开放的结构与阐释的限度
  • 古典新读
  • 可笑亦可涕
  • 《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与政术资鉴
  • 一 “于序事中寓论断”:《左传》叙事之经世意义
  • 二 《左传》比事属辞与稽考成败兴废
  • 结语
  • 用漫画的笔法讲故事
  • 一 冯谖出场
  • 二 侯门内也是江湖
  • 三 弹铗而歌:夸张的细节
  • 四 机遇的到来
  • 五 偶然中的必然
  • 六 四联漫画“凿”两窟
  • 文心细品
  • 虚无的寓言与形式的不确定性
  • 一 “我”为什么要讲孔乙己的故事?
  • 二 孔乙己是谁?
  • 三 为什么是酒店和酒?
  • 21世纪以来江苏报告文学研究
  • 一 中国报告文学中的21世纪江苏报告文学
  • 二 21世纪以来江苏报告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 三 江苏报告文学的发展动能
  •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一篇自传体散文经典的形成史解析
  • 一 宋代:评论、模仿为主,关注思想文化价值
  • 二 金元明:以选本接受为主,关注文体价值
  • 三 清代:选、评兼备,关注文本、史学价值
  • 四 民国:现代文学视域下的选本、模仿接受
  • 结语
  • 四书中的美乐境界
  • 一 美乐境界之基:情深而文明
  • 二 美乐境界之源:天人合一
  • 三 美乐境界之高:充实为美与孔颜之乐
  • 扺掌谈戏
  • 当代戏曲创作中的女性叙事策略
  • 一 戏曲创作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 二 吴兆芬与徐棻的女性叙事
  • 三 《王有道休妻》的女性叙事
  • 四 越剧尹派的女性叙事传统及其框架下的《狮吼新传》
  • 自我的投射,理想的幻灭
  • 一 空间场景的虚构
  • 二 人物形象的投射
  • 三 “无所待”的理想世界
  • 四 幻灭与孤寂
  • 修辞立诚
  • 《蒹葭》“伊人”幻象的修辞阐释
  • 一 “伊人”为制度幻象:周礼
  • 二 “伊人”为政治幻象:贤才
  • 三 “伊人”为爱情幻象:爱人
  • 四 “伊人”为综合幻象:抒情意象
  • 作为修辞的文学创造与想象话语
  • 一 高士其“科学小品”:科普传统的修辞文本
  • 二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腐蚀》:“科学幻想”话语的修辞潜能
  • 三 大爆发:刘慈欣、王晋康等科幻小说话语的修辞建构
  • 结语
  • 书影心声
  • 书学石门颂,图观山海经
  • 引言
  • 一 “师友十年埋碧血,风尘一剑敝霜裘”
  • 二 “酒为欢伯,诗杂仙心”
  • 三 “度是春风常长物,心如秋水不沾尘”
  • 四 “书学石门颂,图观山海经”
  • 清人“尊碑”意在贬抑“非真迹”论
  • 一 “碑”“帖”之概念
  • 二 清人对碑帖体用、书写媒介观念之因革
  • 三 启牍与碑榜之功用
  • 四 法帖失之不得体与失真
  • 现场实录
  • 创作轨迹与艺术成长:闽派青年剧作家座谈会
  • 多声部的“茅盾小说”课堂讨论实录
  • 编后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