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农业发展两阶段:外生性驱动与内生性要素。

内容简介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这一艰难而长期的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差异化明显的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存在于工业化初期甚或中期。此时,农业自身并不具备逃离马尔萨斯陷阱和实现“起飞”的条件,其发展必须借助于“工业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或者说,该阶段农业发展的突出特征是外生性或被动性。但是,当经济发展越过工业化中期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及后期时,农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完全改变了,农业发展的目标开始转向投资收益率与现代产业趋同的现代农业建设方面。这一阶段,内在因素对于农业发展的决定意义逐渐凸显出来。因为,没有人力资本要素或现代农民,现代农业的资源结构、技术体系、企业化组织和商业化运营是难以设想的。相对于前一阶段,后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其关键性发展要素的内生性。本套书的上、下两卷,分别讨论的是农业发展两个阶段的问题。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前言
  • 目录
  • 第一部分 要素替代
  • 第一章 生产函数转变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一 传统农业的投入与增长
  • 二 现代农业增长的特征和源泉
  • 三 要素替代与农业发展
  • 四 现代要素的供给与需求
  • 五 引入现代要素的制度安排
  • 第二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典模型
  • 一 工业部门扩张与劳动力非农化
  • 二 劳动力非农化与农业剩余增长
  • 三 劳动力非农化与农业部门的商业化
  • 四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否定之否定
  • 第三章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泛工业化模型
  • 一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
  • 二 人口压力缓解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 三 泛工业化模型的含义及其就业效应
  • 四 泛工业化模型的吸纳容量分析
  • 五 泛工业化模型吸纳量的可行性
  • 第四章 物质资本深化与农业产出增长
  • 一 物质资本深化与中国农业产出增长
  • 二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 三 计量结果与分析
  • 四 因果关系检验
  • 五 关于物质资本贡献的结论
  • 第五章 超越土地的农业发展
  • 一 古典经济理论的土地资源观
  • 二 摒弃土地要素的现代经济理论
  • 三 土地资源约束是如何突破的?
  • 四 土地资源观演进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 第二部分 技术进步
  • 第六章 农业技术的诱致变迁模型
  • 一 农业发展与农业技术变迁
  • 二 农业技术变迁的价格诱致机制
  • 三 诱致技术变迁模型
  • 四 工业进步与农业技术变迁
  • 五 对诱致技术变迁模型的简单评论
  • 第七章 农业技术进步:类型扩展及演进趋势
  • 一 技术进步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
  • 二 现代农业技术类型的一种扩展认识
  • 三 替代型技术与改进型技术间的关系
  • 四 农业技术进步类型扩展的意义
  • 五 现代农业技术的动态性
  •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业技术进步
  • 一 农业的保护与开放
  • 二 农业技术的外源供给
  • 三 农业技术的内源供给
  • 四 农业技术需求的变化
  • 五 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
  • 第九章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和机制选择
  • 一 中国农业新增长源的开掘
  • 二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
  • 三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机制的选择
  • 第十章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效率评价
  • 一 农业技术进步效率评价的意义
  • 二 技术效率测度的模型选择
  • 三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四 中国农业技术效率评价
  • 五 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效率含义
  • 第三部分 结构转变
  • 第十一章 结构转变背景下的农业发展
  • 一 发展即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
  • 二 结构转变中农业份额的下降
  • 三 结构转变中农业质态的改善
  • 四 农业发展对工业化的依赖
  • 第十二章 农业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的演化
  • 一 农业发展即农业结构转变
  • 二 农业外部结构的变化
  • 三 农业内部结构的演进
  • 四 农业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的相关性
  • 五 农业内外部结构演进的政策含义
  • 第十三章 开放条件下的农业结构转变
  • 一 农业开放的结构效应
  • 二 农业开放与农业外部结构转变
  • 三 农业开放与农业内部结构转变
  • 第十四章 中国农业结构的双重调整
  • 一 农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
  • 二 高人口比重下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效应
  • 三 降低人口比重对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
  • 四 农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及其调整目标
  • 五 农业结构变动与宏观经济的统筹
  • 第十五章 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目标间的协调
  • 一 城市化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
  • 二 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理论分析
  • 三 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经验考察
  • 四 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目标的协调
  • 第四部分 制度变迁
  • 第十六章 农业发展的制度含义
  • 一 农业发展与农业的商业化
  • 二 商业化进程中交易关系的变迁
  • 三 商业化过程中的组织结构转型
  • 四 商业化进程中产权制度的演进
  • 第十七章 开放条件下的农业制度变迁
  • 一 农业开放的制度效应
  • 二 国际开放与农业市场发展
  • 三 开放条件下的农业组织成长
  • 四 开放与现代农业产权制度创新
  • 第十八章 中国农业土地制度的创新
  • 一 土地制度与农业绩效
  • 二 现行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三 从家庭承包制到土地股份投包制
  • 四 土地股份投包制可行性的讨论
  • 第十九章 中国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的选择
  • 一 土地规模经营三大目标的背后
  • 二 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及其收益分析
  • 三 中国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的选择
  • 第五部分 外生动力
  • 第二十章 工业化驱动与农业发展
  • 一 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地位的变化
  • 二 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 三 农业发展视角的工业化战略选择
  • 第二十一章 国际化冲击与农业发展
  • 一 国际化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性
  • 二 国际化与农业发展人口压力的缓解
  • 三 国际化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 四 国际化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战略的调整
  • 第二十二章 城市化协同与农业发展
  • 一 城市化: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过程
  • 二 农业国际化效应对城市化的依赖
  • 三 国际化背景下城市化滞后的可能后果
  • 四 推进农业发展的城市化战略选择
  • 五 城市化、国际化与农业现代化
  • 第二十三章 政策支持与农业发展
  • 一 农业支持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 二 中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及其效应评价
  • 三 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发展政策的目标
  • 四 工业化中期农业发展政策的基本内容
  • 五 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现实转变
  • 第六部分 发展模式
  • 第二十四章 农业发展:多维含义下的实现路径
  • 一 农业现代化含义的多维度界定
  • 二 技术进步意义上的农业发展
  • 三 结构转变层面的农业发展
  • 四 制度创新含义上的农业发展
  • 第二十五章 中国农业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
  • 一 协同创新:中国农业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
  • 二 协同创新模式的理论构架
  • 三 农业产业化与协同创新模式
  • 第二十六章 中国农业的发展进程与成长路径
  • 一 农业发展水平的时序比较
  • 二 农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 三 农业发展水平的部门比较
  • 四 自身改造与农业现代转型
  • 五 工业化、城市化拉动下的农业发展
  • 六 国际化互补及其竞争压力下的农业发展
  • 第一部分 劳动力“逆淘汰”的背后
  • 第一章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发展机制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 农民的两部门经济及其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 三 人力资本转移背景下农业成功发展的条件
  • 四 选择性转移与农业人力资本的动态深化
  • 五 农业的变化:农业人力资本深化的进一步解释
  • 六 结论、政策建议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 附录
  • 第二章 劳动力“逆淘汰”与农业产出增长的“悖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
  • 三 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假说的检验
  • 四 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的验证
  • 五 结论及政策含义
  • 第三章 劳动力“逆淘汰”背后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非体现型技术进步与体现型技术进步
  • 三 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技能偏态技术进步
  • 四 劳动力“逆淘汰”下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
  • 五 劳动力“逆淘汰”与农业技术进步类型转变
  • 六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现实进程和前景判断
  • 七 结论
  • 第四章 选择性转移与人力资本深化:理论及经验证据
  • 一 引言
  • 二 选择性转移下农业人力资本的形成及其条件
  • 三 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
  •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五章 择优迁移、教育深化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 一 引言
  • 二 择优迁移与新古典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理论困境
  • 三 择优迁移与教育深化的互动对古典农业发展方式的否定
  • 四 择优迁移、教育深化与新古典扩展型农业发展方式
  • 五 结论及政策含义
  • 第六章 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性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
  • 一 研究背景描述
  • 二 相关文献述评
  • 三 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外生人力资本积累的估计
  • 四 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内生人力资本积累的估计
  • 五 人力资本积累与两种农业发展前景的抉择
  • 六 结论
  • 第七章 工业化、选择性就业与农民的职业化
  • 一 引言
  • 二 选择集合视角的传统农民和现代农民
  • 三 工业化与农民的选择性就业
  • 四 农民选择性就业能力的适应性调整
  • 五 农业的企业化与农民的职业化
  • 六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二部分 人口转型及其影响
  • 第八章 工业化进程中人口生产量质偏好的转型
  • 一 工业化进程中生育率与人力资本的逆向变动
  • 二 代际效用函数中子女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 三 内生增长模型中的生育率与人力资本
  • 四 超越“B—M—T转折点”的中国经济发展
  • 五 结论
  • 第九章 人口转型:来自中国农村家庭的经验
  • 一 人口转型的国际经验是否适应于中国农村家庭?
  • 二 中国农村家庭人口生产转型的事实描述
  • 三 中国农村家庭人口生产转型的原因分析
  • 四 中国农村家庭人口生产转型的发展含义
  • 五 结论
  • 第十章 生育率下降与农村女孩教育的逆歧视性增长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 三 生育率下降与农村女孩教育逆歧视性增长假说
  • 四 描述性统计检验
  • 五 回归分析
  • 六 结论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十一章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中国农业发展
  • 一 引言
  • 二 样本、变量设置与数据来源
  • 三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中国农业发展的Granger检验
  • 四 模型设定、检验、筛选及模型回归结果
  • 五 结论
  • 第十二章 人口转型、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增长
  • 一 研究背景描述
  • 二 中国农村的人口转型
  • 三 人口转型的农业技术进步效应
  • 四 人口转型与农业技术进步关系的经验考察
  •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十三章 人口转型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
  • 一 西北地区农村家庭的人口生产转型
  • 二 人口偏好转变对农户劳动分工的影响
  • 三 西北地区农户收入结构变化和总量增长
  • 四 人口偏好转变、分工演进与农户收入关系的计量检验
  •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十四章 人口转型、人口质量红利与农业发展
  •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 二 人口转型、人口质量红利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理论构建
  • 三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经验的检验
  •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十五章 人口转型、红利结构变迁与现代农业增长
  • 一 引言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统计描述
  • 四 回归分析
  • 五 结论与启示
  • 第三部分 走向内生发展
  • 第十六章 人力资本均衡态转变与农业发展
  • 一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两类人力资本均衡
  • 二 农业发展即农业人力资本均衡态的转变
  • 三 农业人力资本均衡态转变之机制
  • 四 农业“起飞”的人口条件
  • 五 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农业发展
  • 六 结论
  • 第十七章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内生农业发展
  • 一 文献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农业生产函数转变
  • 三 人力资本、生育率作为农业发展动力的条件
  • 四 结论
  • 第十八章 人口偏好逆转、家庭分工演进与农民收入增长
  • 一 文献背景
  • 二 特征性事实描述
  • 三 人口生产偏好转变与农户劳动分工的演进
  • 四 农户家庭收入的决定
  • 五 计量分析结果
  • 六 结论及扩展含义
  • 第十九章 人力资本门槛与农业增长的多重均衡:理论及中国的经验证据
  • 一 引言
  • 二 人力资本与内生农业增长模型
  • 三 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下的农业增长机制
  • 四 中国的经验证据
  • 五 结论
  • 第二十章 人口生产转型、要素结构升级与现代农业成长
  • 一 研究背景
  • 二 人口生产量质转型的农业成长机制
  • 三 人口转型与不同农业成长形态的稳态过渡
  • 四 中国农业成长的现状及前景
  • 第二十一章 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内生增长: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关系再认识
  • 一 引言
  • 二 基于工业化影响的农业发展含义
  • 三 工业化与渐进成长的三种农业形态
  • 四 工业化的双重效应与农业发展的两类过渡
  • 五 内生农业增长的模型结构与形成条件
  • 六 结论及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 第二十二章 工业化、人口转型与长期农业增长的差异化路径
  • 一 引言
  • 二 农业发展阶段及其收入增长的稳态结构类型
  • 三 工业化与马尔萨斯稳态向索洛稳态的过渡
  • 四 工业化进程中人口生产量质偏好的转型
  • 五 人口转型与索洛稳态向现代持续增长的演进
  • 六 结论与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政策选择
  • 第四部分 二元结构演化
  • 第二十三章 内生增长要素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初步分析
  • 一 引言
  • 二 理论分析
  • 三 实证检验
  • 四 结论及政策含义
  • 第二十四章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
  • 一 相关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方法的讨论
  • 三 技术内生视角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
  • 四 基于中国经验的检验
  • 五 人力资本、生育率趋同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
  • 六 城乡收入调节政策的选择
  • 第二十五章 公平教育、竞争市场与收入增长的城乡分享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城乡收入决定模型
  • 三 城乡收入差距缘何存在
  • 四 城乡收入差距如何收敛
  • 附录
  • 第二十六章 人力资本非农化配置下的二元经济发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人力资本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短期分析
  • 三 农业人力资本转移条件下的工业化
  • 四 二元经济成功发展的人力资本条件
  • 五 初步的经验证据
  • 六 政策含义
  • 第二十七章 人口转型与二元结构演化:多国经验证据
  • 一 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反差指数
  • 二 人口转型与二元反差指数变化: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证据
  • 三 人口转型与二元结构转变:多国经验的实证结果
  • 四 人力资本和生育率关系的进一步考察
  • 五 结论
  • 附录
  • 第二十八章 农村人口转型与二元结构演化:中国的经验证据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农业人力资本、生育率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变
  • 三 基于1978年以来中国经验数据的初步检验
  • 四 结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