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成败。

内容简介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两大关键举措。此前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只提农业现代化,现在则开始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重,其背后的原因是两者之间尚未实现有效的连接、转换和相互支持,而这是摆在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面前的关键难题,亟待破解。本书从农村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元实践,旨在揭示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有关政策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总论 迈向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行动和路径
  • 一 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向共同富裕的要求
  • 二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共通性和传导性问题
  • 三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和动力
  • 四 未竟的探索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文化主体性与农村发展
  • 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社会文化主体性
  • 一 问题和视角——回归社会文化主体性
  • 二 区域社会与发展模式的竞合
  • 三 “世代之间”的价值驱动
  • 四 拟家族化的社会资本
  • 五 社会组织的依附性角色和作用
  • 结论与讨论:国家主体性与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关系问题
  • 参考文献
  • 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
  • 一 重启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性发展
  • 二 小康价值的建构与乡村的在场
  • 三 乡村建设的制度和结构破解及其重塑
  • 四 主体性自觉与美好生活追求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民主”与“有效”治理的匹配
  • 一 现代化转型与乡村治理难题
  • 二 公共服务视角下的乡村治理
  • 三 流动视角下的乡村治理
  • 四 实现“民主”与“有效”相结合的可能性及其路径问题
  • 参考文献
  • 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
  •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 农民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反思
  • 农民主体性的内涵以及实现困境
  • 破解农民主体性缺失困境的可能性
  • 第二部分 贫困治理与可持续性
  • 政策执行与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
  • 一 政策实践的复杂性和研究视角
  • 二 政策执行中的“过犹不及”和“选择性获利”问题
  • 三 讨论性结语
  • 参考文献
  • 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张力和可持续性
  • 一 研究回应、视角和分析框架
  • 二 贫困治理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 三 贫困治理行动与需求的张力
  • 四 从贫困治理转向乡村振兴:善治与脱贫的可持续性
  • 参考文献
  • 农村贫困问题的设置与反贫实践的延续性
  • 一 多维贫困和社会文化性
  • 二 贫困的公共性与反贫困的合法性
  • 三 贫困问题与反贫困实践
  • 四 贫困建构与政策选择
  • 五 迈向未来的农村反贫困和乡村振兴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历史进程中的农村流动人口
  • 20世纪90年代末的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
  • 一 问题的由来与研究假设
  • 二 对调查样本的说明
  • 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 四 对农民身份的认同
  • 五 社区认同
  • 六 乡土认同
  • 七 初步结论和认识
  • 参考文献
  • 21世纪初的农民工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
  • 一 城市化与农民工
  • 二 处于社会身份与职业身份分离状态的农民工: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
  • 三 农民工流动的条件、方式和机制
  • 四 农民工的未来归属:是融入城市还是返回农村
  • 参考文献
  • “半城市化”:21世纪初农村流动人口的生存状态
  • 一 不完全的市民权
  • 二 与城市主流社会隔离的日常生活方式
  • 三 认同的障碍和体验的矛盾
  • 四 结语
  • 参考文献
  • “城乡两栖”:农村流动人口的第三条城镇化之路
  • 一 研究的回望和评价
  • 二 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两栖的转向
  • 三 新的城乡社会形态与乡村振兴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转变中的城乡结构
  • 城乡结构: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迟滞者
  • 一 对中国城乡结构的重新解读
  • 二 城乡结构变迁的迟缓脚步
  • 三 促进城乡结构转型是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 参考文献
  • “撤并村庄”:城市化进程中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
  • 一 对社会现实的一个假设:行政社会
  • 二 撤并:行政社会的逻辑
  • 三 案例分析
  • 四 讨论: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轨迹
  • 参考文献
  • 城乡社会福利的一体化
  • 一 过去六十多年中国城乡社会福利的演变
  • 二 农民开始享受社会权利
  • 三 差等的城乡社会权利
  • 四 社会福利城乡一体化的地方实践
  • 五 讨论:中国城乡社会福利的发展走向
  • 参考文献
  • 机会平等:新的城乡一体化分析框架
  • 一 机会平等视角
  • 二 城乡一体化的机会平等图景
  • 三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经济发展机会与城乡一体化
  • 一 透视经济发展的机会平等视角
  • 二 经济发展中的城乡机会平等问题
  • 三 城乡一体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机会
  • 四 经济发展机会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 五 经济发展机会城乡一体化的可能路径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村民自治与农村现代化
  • 社会分化和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村民自治
  • 一 中国农村社会分化与社会转型
  • 二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情况
  • 三 不同社会阶层对村民自治程序的认知
  • 四 不同社会阶层对村民自治公正性和效用的判断
  • 五 不同阶层在村民自治中的行为表现
  • 六 几点讨论
  • 参考文献
  • 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
  • 一 研究问题和假设的提出:对村民自治建设的反思
  • 二 J村的基本情况
  • 三 乡村精英与乡村社会公共空间
  • 四 作为乡村社会公共空间载体的民间组织
  • 五 社会舆论是乡村社会公共活动的合法依据
  • 六 各种力量在乡村公共空间发展中的博弈与相互制约
  • 七 结语
  • 参考文献
  • 农村现代化的阶段性指标体系
  • 一 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的确立和说明
  • 二 对我国农村现代化各阶段目标指标的综合评价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