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日本著名哲学家和辻哲郎研究孔子的专著,作者精通东西方哲学,被誉为“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内容简介

书中提出了“人类的教师”的概念,将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等先哲做比较,并分析了“世界四圣”为什么会成为圣人;梳理了四位先哲的传记,重点对与孔子相关的史料,如《孔子世家》《孟子》等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中的不可信性。

此外,作者从《论语》原典出发,对这本书的成书早晚、编排次序、语录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重新考察了有子、颜渊、子路等重要人物。总之,这是一本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经典小书,有宏观的世界文化比较,有敏锐的深刻洞察,也有充满哲思的人生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形象。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 再版序
  • 一、 人类的教师: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
  • 二、 人类的教师的传记
  • 三、 《论语》原典批判
  • 四、 孔子的传记及语录特征
  • 附录
  • 武内博士的《论语之研究》
  • 《论语》目录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9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不断进入中国,我们的思想世界其实已经被改变得非常现代化了,很多源自西方的观念,现在都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自己的头脑中。即使是研究中国传统的学者,也往往不自觉地用西方现代性的观念来理解儒家思想。这种影响中,最根深蒂固又不易察觉的,就是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而这恰恰是儒家思想不同于西方的地方。从这方面看,芬格莱特这本书,也许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有更多的意义。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类教师

      启发到立志而好学,学而思,思而行,行而达,上行而下达,得到知。一语终身诵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孔子与他的理想主义

        今天老吴到杭州,下午会议,我撑起来了整个会议的一半时间。晚上吃饭,陪老吴喝的是红酒,其他人一色的白酒。可是我的红酒喝得还是有点高。我的酒量和我的读书量及跑步量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酒这个东西实在不好喝,哪有读书和跑步那么有趣呢。对吧?读完萧红以后有点闹书荒,微信读书里书架上那么多书,竟然没有特别可心的。于是百无聊赖的业余时间开始重新读孔子。孔子是经常可以拿出来读一读的人。孔子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世俗智慧的人。这里的 “世俗” 没有贬义。它是孔子和他身后的儒家发现的一条知识密道。孔子小时候很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他成名之后,居然有个叫樊迟的学生,就想跟孔子学种庄稼。孔子说:“干这种活儿,我不如老农民。” 这言下之意,自己还是会干农活的。但是,请注意,在贵族社会里的穷,不是我们今天概念中的穷。那是一种完全没有希望的穷。阶层的天花板压在那里,如果不能成为另一个阶层的人,是没有上升空间的。“爱拼就会赢” 在那个社会不存在。图片​说到这儿,我们就理解了孔子一生的挑战,其实和我们今天每一个人一样 —— 向上突破。读书是为什么?不是为了搜集知识和观念,不是为了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而是在自己的体内集成一种人格、一种体验、一种选择的方式。他的一生,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你再往他身后看,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有孔子混得好,他当年就死在曲阜,围绕那里建了孔府、孔林,他的弟子在外面建了房子、越建越多,一直留到了今天。这真是一种可怕的像水一样的力量。没有什么强硬的棱角,但是有确定的方向,时间一长,居然就能水滴石穿。孔子手里,没有地图,只有一根指南针。你会发现,这恰恰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最好的结合方式。就是孔子在任何选择关头,都没有那种倔强的姿势,但是有一种态度 —— 温和而坚定。所以他的《论语》才会那么源远流长。所以,很多人说,读书会把自己越读越清醒吗?不,我的体会恰恰相反,读书会把自己读到越来越复杂。孔子的一生示范了另一种理想主义的类型:每一种现实的诱惑,他也接受,经常委曲求全,但是,那根指针坚定地指向心里的北极星。​孔子是 2000 多年前的人,现在当然不在了。读孔子的目的是在我们当前面对的一切公共事务里面,我们要有能力判断孔子如果在这个处境下,他会站在哪里,然后我们走过去,和他站在一起。这段话说的真好。如果我们有能力这样读孔子,孔子才进入了我们体内,成为我们自己人格组合的一部分。所谓心理学工具,无非就是这样,在我们的人格组合中,装进更多的人,更多的角度。在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我们不会孤立无援。我们体内,就已经有了更多的力量。而读书,会让我们更有力量。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