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读书】孔子与他的理想主义
今天老吴到杭州,下午会议,我撑起来了整个会议的一半时间。晚上吃饭,陪老吴喝的是红酒,其他人一色的白酒。可是我的红酒喝得还是有点高。我的酒量和我的读书量及跑步量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酒这个东西实在不好喝,哪有读书和跑步那么有趣呢。对吧?读完萧红以后有点闹书荒,微信读书里书架上那么多书,竟然没有特别可心的。于是百无聊赖的业余时间开始重新读孔子。孔子是经常可以拿出来读一读的人。孔子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世俗智慧的人。这里的 “世俗” 没有贬义。它是孔子和他身后的儒家发现的一条知识密道。孔子小时候很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他成名之后,居然有个叫樊迟的学生,就想跟孔子学种庄稼。孔子说:“干这种活儿,我不如老农民。” 这言下之意,自己还是会干农活的。但是,请注意,在贵族社会里的穷,不是我们今天概念中的穷。那是一种完全没有希望的穷。阶层的天花板压在那里,如果不能成为另一个阶层的人,是没有上升空间的。“爱拼就会赢” 在那个社会不存在。图片说到这儿,我们就理解了孔子一生的挑战,其实和我们今天每一个人一样 —— 向上突破。读书是为什么?不是为了搜集知识和观念,不是为了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而是在自己的体内集成一种人格、一种体验、一种选择的方式。他的一生,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你再往他身后看,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有孔子混得好,他当年就死在曲阜,围绕那里建了孔府、孔林,他的弟子在外面建了房子、越建越多,一直留到了今天。这真是一种可怕的像水一样的力量。没有什么强硬的棱角,但是有确定的方向,时间一长,居然就能水滴石穿。孔子手里,没有地图,只有一根指南针。你会发现,这恰恰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最好的结合方式。就是孔子在任何选择关头,都没有那种倔强的姿势,但是有一种态度 —— 温和而坚定。所以他的《论语》才会那么源远流长。所以,很多人说,读书会把自己越读越清醒吗?不,我的体会恰恰相反,读书会把自己读到越来越复杂。孔子的一生示范了另一种理想主义的类型:每一种现实的诱惑,他也接受,经常委曲求全,但是,那根指针坚定地指向心里的北极星。孔子是 2000 多年前的人,现在当然不在了。读孔子的目的是在我们当前面对的一切公共事务里面,我们要有能力判断孔子如果在这个处境下,他会站在哪里,然后我们走过去,和他站在一起。这段话说的真好。如果我们有能力这样读孔子,孔子才进入了我们体内,成为我们自己人格组合的一部分。所谓心理学工具,无非就是这样,在我们的人格组合中,装进更多的人,更多的角度。在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我们不会孤立无援。我们体内,就已经有了更多的力量。而读书,会让我们更有力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