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3千字
字数
2019-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探讨古今中外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
内容简介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四辑)包括文学传播与接受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外文学相互传播与接受研究等内容,既有对传播研究的理论思考和整体格局的建构,也有具体的个案分析;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及其特点,也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过程及其规律,同时还研究中外文学的双向互动传播及其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诗》本变迁与“孔子删诗”新论
- 一
- 二
- 三
- 春秋战国之际的否定孔子之风与先秦思潮
- 一、政治当权者的排挤与诸国政治
- 二、世俗的讥议与隐逸之风
- 三、孔子弟子的自我否定与儒学分裂
- 四、墨家的抨击与墨学崛起
- 传播接受视域中的伯奇故事及其演变
- 一、西汉相关载记与诸异说之涌现
- 二、伯奇故事在东汉的历史化倾向与诗学阐释
- 三、汉晋间伯奇故事的嬗变与定型
- 四、馀论
- 近现代日本白居易诗歌研究综述
- 一、传播、受容与影响研究
- 二、文献整理与研究
- 三、诗歌文本研究
- “历代文话”的接受史意义 ——《醉翁亭记》接受史的四个时代
- 引言
- 一、宋代之“讥病”:“以文为戏者也”
- 二、元明之辩护:“文章中洞天也”
- 三、清代之细读:“纯乎化境,传记中绝品”
- 四、现代之追问:“与民同乐”,抑“苦中强乐”?
- 宋代《赤壁赋》的“自媒体”与“多媒体”传播
- 一、“自媒体”传播
- 二、“多媒体”传播
- 陈与义诗歌传播与接受述论
- 一、陈与义诗歌的传播
- 二、陈与义诗歌的接受
- 三、结语
- 论宋人同题文章与师门文学交流、传播
- 一、作品逾千,欧苏煌煌:北宋同题文章的概况
- 二、群体共作,同振争妍:师友同题文章的创作
- 三、传播交流,影响弥久:师友同题文章的传播
- 宋人词集序跋之传播刍议
- 一、宋代词集序跋的作者
- 二、序跋的传播效果
- 宋词的书册传播
- 别集
- 选本
- 词话
- 汤显祖《牡丹亭》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 一
- 二
- 三
- 余论
- 明词文献整理史述略
- 一、明代:从通代选本到断代选本
- 二、清代:明词文献的整理从“存史”到“立论”
- 三、近现代:明词文献整理科学化研究时代的到来和展开
- 唐宋词集“副文本”及其传播指向 ——以明末清初编刻的唐宋词集为讨论中心
- 一、关于唐宋词集“副文本”
- 二、唐宋词集“副文本”的传播指向
- 从《锦瑟》、《药转》论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 一、前言
- 二、姚培谦与《李义山诗集笺注》
- 三、《李义山诗集笺注》中《锦瑟》、《药转》二诗之笺注
- 四、结语
- 民国时期白居易接受与研究论略 ——以胡适、陈寅恪为中心
- 一、接受概况与时段特点
- 二、关注点的变化:以白话为诗、为社会作诗
- 三、白居易接受背后的学术动向与时代风貌
- 四、白诗接受中的两大典范
- 中国现代诗歌接受与经典化的三重向度
- 一、百年现代诗歌批评与文本意义揭示
- 二、百年选本与重要诗人诗作遴选
- 三、百年文学史著与诗人诗作历史定位
- 四、三重向度之关系
- 五、现代诗歌经典化历史反思
- 对新诗建构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新诗年选(一九一九年)》的现代诗学立场与诗歌史价值
- 一
- 二
- 三
- 四
- 胡适诗学的接受历史考察 ——以新旧、中西之争为中心
- 围绕白话诗学的新旧之争
- 围绕胡适诗学的中西之争
- 中日比较视野中的北冈正子的鲁迅研究
- 一、日本鲁迅研究谱系中的北冈正子
- 二、北冈正子鲁迅研究的中国接受
- 三、中日实证方法的比较:以《摩罗诗力说》研究为例
- 结语
- “两个口号”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
- 一、1934年至1936年的期刊译介俄苏文学与文论的特点
- 二、期刊译介俄苏文学与文论对论争的影响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