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11年置身事内的观察,7年置身事外的思考,探索中国增长逻辑,应对世界变局挑战。

内容简介

中国过去超常增长的“突变”是怎么引发的?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如何影响城市和经济?
从高速度增长转型到高质量发展面临怎样的风险与挑战?
如何把“危机”变成独特的机会?
如何从“反常识”的货币视角理解大国博弈?……

本书从城市和与城市最密切相关的“土地财政”入手,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了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的关键转型,并把转型问题拓展到全球视野中。

本书探讨了中国在增长过程中的财富分配问题,最后提出了增长理论上的创见。对于希望理解中国发展、关心中国未来的读者,本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00
  • 自序
  • 第一篇 增长
  • 第一章 城市的制度原型
  • 引言
  • 什么是城市
  • 政府的“企业本质”
  • 重新思考城市问题
  • 结语
  • 第二章 “土地财政”的历史与逻辑
  • 引言
  • “土地财政”之“功”
  • “土地财政”的问题与风险
  • “土地财政”的升级与退出
  • 结语
  • 第三章 伟大的制度创新
  • 引言
  • 土地价值的制度来源
  • 城市化与土地融资制度
  • “土地财政”的效率
  • 租金捕获与土地产权制度
  • 征地制度与社会秩序
  • 美国的“土地财政”
  • 土地融资与资本市场
  • 土地金融与货币创造
  • 土地金融与债务危机
  • 结语
  • 第二篇 转型
  • 第四章 城市化转型——从高速度到高质量
  • 引言
  • 增长的阶段与转型
  • 传统增长与现代增长
  • 城市化、土地金融与地方政府
  • 城市化转型对策建议
  • 结语
  • 第五章 化危为机——危机增长的独特机会
  • 引言
  • 常态增长与危机增长
  • 流动性危机导致经济危机
  • 从常态货币转为危机货币
  • 基础性战略资产项目的发现与策划
  • 功能货币的边界
  • 化危为机的危机增长
  • 结语
  • 第三篇 全球博弈
  • 第六章 资本与劳动的两难
  • 引言
  • 增长模式转变——从“积累—消费”两难到“资本—劳动”两难
  • 货币与全球化
  • 全球阶级分化
  • 百年变局
  • 战略选择
  • 结语
  • 第七章 中美博弈的关键战场
  • 引言
  • 货币与资本市场
  • 中美资本市场的差别
  • 贸易战中,美国的真正目标
  • 特朗普的盲区与中国的主场
  • 中美贸易战的主角
  • 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 如何给地方政府增信
  •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
  • 结语
  • 第八章 大国博弈的货币视角
  • 引言
  • 古代中国缺乏货币吗?
  • 货币数量影响资本利息吗?
  • 为什么中国利息长期高于其他经济?
  • 纸币就是信用货币吗?
  • 货币供给不足怎样解决?
  • 货币增发可以降低利率吗?
  • 中国货币超发了吗?
  • 房地产可以降低市场利率吗?
  • 房地产摧毁了实体经济吗?
  • 房地产经济可以帮助中国打赢贸易战吗?
  • 为什么选择房地产市场?
  • 结语
  • 第九章 资本竞争的最优贴现倍数
  • 引言
  • 信用与贴现倍数
  • 信用结构分层假说
  • 资本市场竞争
  • 管理贴现倍数
  • 回到“双轨制”
  • 结语
  • 附录 信用货币下的财富转移
  • 第四篇 财富分配
  • 第十章 资本市场再设计
  • 引言
  • 制度设计
  • 重新定位各市场角色
  • 转换路径及情景模拟
  • 结语
  • 第十一章 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
  • 引言
  • 问题溯源
  • 理论重构
  • 制度方向
  • 振兴举措
  • 结语
  • 第十二章 平台经济——从盯住垄断到盯住产权
  • 引言
  • “企业群落”及其结构
  • 互联网平台的价值之源
  • 初始资源的权属
  • 平台企业的制度演进
  • 平台企业公众化
  • 结语
  • 第十三章 房地产税——尊重探索,慎重推进
  • 引言
  • 房地产税试点的“利”
  • 推进房地产税要注意的问题
  • 结语
  • 第五篇 理论
  • 第十四章 范式转变——从均衡到竞争
  • 引言
  • 范式的转变
  • 竞争的规则
  • 哈耶克竞争
  • 应用和拓展
  • 结语
  • 第十五章 双螺旋模型——现代增长与信用货币
  • 引言
  • 增长:从传统到现代
  • 货币:从实物到信用
  • 货币与增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六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0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美金融战的底层逻辑

    首先请思考两个问题:很多人说中国过去 20 年发展是受惠于加入 WTO(中国 2001 年加入),但为什么世界其他国家如印度,印尼等国家早我们加入世贸,并没有高速发展。开放国门和降低关税是对资本有利还是对当地劳工有利?美国的国债老布什上任时,国债总额:2.6 万亿美元,年利率 9.2%。克林顿上任时,国债总额:4 万亿美元,年利率 7.25%。小布什上任时,国债总额:5.67 亿美元,年利率 6.3%,奥巴马上任时,国债总额:10.02 万亿美元,年利率 4.5%,特朗普上任时,国债总额:19 万亿美元,年利率 2.5%。拜登上任时,国债总额:28 万亿美元,年利率 1.2%,现在国债限额是 31.4 万亿,利率 3%,拜登政府要求国会提高到 51 万亿美元,国债越来越多是坏事还是好事?本书第五篇第十五章着重讲货币与增长,传统货币需要锚定物,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大家都知道 1971 年之后,美元的发行就完全依靠信用,因为全世界的贸易都用美元交易,出口的国家得到是美国印的纸,美国政府变身能存美债的国家银行,全世界打工人辛苦劳动得到一张纸,存给美国(购买美债),这样回笼了美元,而美国这个大银行家,只要拿这些钱投资出去,购买的资产赚的收益大于国债利率,那就不是债,而是资本了。只要想想华尔街当年对四大行的认购,给皮带哥的借债利息,你就明白,这些国债并不是债,而是美国的国有资本(日本政府自己发债自己购买那是另外一个话题)。再回到第一个问题,中国加入 WTO 后的条件是结汇管制,换回来的美元都在国家手中,国家印出相应的 RMB,中国人民的勤劳让我们换回了天量的美元,但政府天才的用房地产,将市场上的 RMB 进行沉淀,把国有土地变成全民老百姓的资产,这样中国银行的天量 RMB 变成政府的资本,高铁 + 各种基建都是资产,因为欧美不敢购入中国大陆的土地,只能间接购买股票(股票还不涨),全球化劳动分工,中国人民的辛苦劳作通过房地产变成自己的资产,而没有被华尔街通过货币割了韭菜(见 98 亚洲金融风波)。以上只是我对本书内容的粗浅理解,书很专业,作者是厦门大学双学院教授赵燕菁,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的博士,有体制内亲身经历,2005 年在厦门市规划局长工作 11 年,当时的顶头上司是经济学出身的何立峰。通过读本书也明白中美政府高层都是精英明白人,无论是美国的国债还是中国的房地产,都是高手博弈,建立美元的霸权的庞大资本是华尔街的金融资本 - 海盗,中国的崛起坚实的资本是建立在土地之上的力量 - 地主,出身决定文化。想明白土地和货币的问题,才能明白金融战的罩门,只有资本输入国才希望开放,输出资本购买资产,对比印度对外资的封闭,中国的 “一带一路” 不只是生产力和产品的输出,是资本输出。

      6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原打算按照理论在先,从微观到宏观的次序编排各个章节,但后来还是决定按照思想形成的真实脉络,从 “置身事内” 的观察开始,到 “置身事外” 的一般化结束。主要是因为这个次序更符合本书的形成过程。如果把本书的内容视作一棵 “树”,第一篇就是 “叶”,从对与城市关系最密切的 “土地财政” 的讨论开始,本书直接指向最前沿的实际问题;第二篇、第三篇则相当于两个 “枝”,前一 “枝” 分析中国经济何以面临转型,后一 “枝” 则把转型问题拓展到全球化;第四篇则是本书的 “干”,应用新的 “坐标系” 重新解释中国在增长过程中遇到的财富分配问题;第五篇则是本书的 “根”,扎入经济分析的底层土壤,将中国伟大的增长一般化为可以解释所有增长的理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刻解构中国经济底层逻辑

        速听的方式完成《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和前年也是得到极力推荐的兰小欢的《置身事内》,2024 年度得到年度书单的《供应链攻防战》,都是较宏观视角来展示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对我们亲身经历的 40 年中国发展的体感。《大崛起》的核心观点梳理:1.  土地肯定 “不具有天然的信用”,所有资产的价值都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土地及附着其上的不动产也是如此。土地的信用来自附着其上的公共服务给土地带来的现金流(租金)。2.  任何理论,本质上都是帮助思考的工具。每个定义都有其学科特定的用途。不同的概念网络组成了不同的理论。3.  土地的价值来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由于空间的连续性,作为空间经济资源集合体的土地,与其他经济资源存在明显的区别,即其价值来源并不依附其内在属性,而是源自外部的经济活动。4. 开发和建设深圳的故事显示,并不是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会自发形成基础设施;而是要政府先提供基础设施,才能招商引资。5.  那种认为 “不是土地财政支持了城市化,而是经济主体对城市化的高预期收益支持了土地财政” 的观点才是真正倒因为果。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39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