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0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美金融战的底层逻辑

    首先请思考两个问题:很多人说中国过去 20 年发展是受惠于加入 WTO(中国 2001 年加入),但为什么世界其他国家如印度,印尼等国家早我们加入世贸,并没有高速发展。开放国门和降低关税是对资本有利还是对当地劳工有利?美国的国债老布什上任时,国债总额:2.6 万亿美元,年利率 9.2%。克林顿上任时,国债总额:4 万亿美元,年利率 7.25%。小布什上任时,国债总额:5.67 亿美元,年利率 6.3%,奥巴马上任时,国债总额:10.02 万亿美元,年利率 4.5%,特朗普上任时,国债总额:19 万亿美元,年利率 2.5%。拜登上任时,国债总额:28 万亿美元,年利率 1.2%,现在国债限额是 31.4 万亿,利率 3%,拜登政府要求国会提高到 51 万亿美元,国债越来越多是坏事还是好事?本书第五篇第十五章着重讲货币与增长,传统货币需要锚定物,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大家都知道 1971 年之后,美元的发行就完全依靠信用,因为全世界的贸易都用美元交易,出口的国家得到是美国印的纸,美国政府变身能存美债的国家银行,全世界打工人辛苦劳动得到一张纸,存给美国(购买美债),这样回笼了美元,而美国这个大银行家,只要拿这些钱投资出去,购买的资产赚的收益大于国债利率,那就不是债,而是资本了。只要想想华尔街当年对四大行的认购,给皮带哥的借债利息,你就明白,这些国债并不是债,而是美国的国有资本(日本政府自己发债自己购买那是另外一个话题)。再回到第一个问题,中国加入 WTO 后的条件是结汇管制,换回来的美元都在国家手中,国家印出相应的 RMB,中国人民的勤劳让我们换回了天量的美元,但政府天才的用房地产,将市场上的 RMB 进行沉淀,把国有土地变成全民老百姓的资产,这样中国银行的天量 RMB 变成政府的资本,高铁 + 各种基建都是资产,因为欧美不敢购入中国大陆的土地,只能间接购买股票(股票还不涨),全球化劳动分工,中国人民的辛苦劳作通过房地产变成自己的资产,而没有被华尔街通过货币割了韭菜(见 98 亚洲金融风波)。以上只是我对本书内容的粗浅理解,书很专业,作者是厦门大学双学院教授赵燕菁,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的博士,有体制内亲身经历,2005 年在厦门市规划局长工作 11 年,当时的顶头上司是经济学出身的何立峰。通过读本书也明白中美政府高层都是精英明白人,无论是美国的国债还是中国的房地产,都是高手博弈,建立美元的霸权的庞大资本是华尔街的金融资本 - 海盗,中国的崛起坚实的资本是建立在土地之上的力量 - 地主,出身决定文化。想明白土地和货币的问题,才能明白金融战的罩门,只有资本输入国才希望开放,输出资本购买资产,对比印度对外资的封闭,中国的 “一带一路” 不只是生产力和产品的输出,是资本输出。

      6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原打算按照理论在先,从微观到宏观的次序编排各个章节,但后来还是决定按照思想形成的真实脉络,从 “置身事内” 的观察开始,到 “置身事外” 的一般化结束。主要是因为这个次序更符合本书的形成过程。如果把本书的内容视作一棵 “树”,第一篇就是 “叶”,从对与城市关系最密切的 “土地财政” 的讨论开始,本书直接指向最前沿的实际问题;第二篇、第三篇则相当于两个 “枝”,前一 “枝” 分析中国经济何以面临转型,后一 “枝” 则把转型问题拓展到全球化;第四篇则是本书的 “干”,应用新的 “坐标系” 重新解释中国在增长过程中遇到的财富分配问题;第五篇则是本书的 “根”,扎入经济分析的底层土壤,将中国伟大的增长一般化为可以解释所有增长的理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刻解构中国经济底层逻辑

        速听的方式完成《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和前年也是得到极力推荐的兰小欢的《置身事内》,2024 年度得到年度书单的《供应链攻防战》,都是较宏观视角来展示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对我们亲身经历的 40 年中国发展的体感。《大崛起》的核心观点梳理:1.  土地肯定 “不具有天然的信用”,所有资产的价值都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土地及附着其上的不动产也是如此。土地的信用来自附着其上的公共服务给土地带来的现金流(租金)。2.  任何理论,本质上都是帮助思考的工具。每个定义都有其学科特定的用途。不同的概念网络组成了不同的理论。3.  土地的价值来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由于空间的连续性,作为空间经济资源集合体的土地,与其他经济资源存在明显的区别,即其价值来源并不依附其内在属性,而是源自外部的经济活动。4. 开发和建设深圳的故事显示,并不是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会自发形成基础设施;而是要政府先提供基础设施,才能招商引资。5.  那种认为 “不是土地财政支持了城市化,而是经济主体对城市化的高预期收益支持了土地财政” 的观点才是真正倒因为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本书的原作中,作者还探讨了经济增长的转型问题。在他看来,成功的经济增长必须完成一个转型,那就是从资本型增长到运营型增长,也就是从 “花钱的增长” 到 “挣钱的增长”。只有当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借债投资为主,转变为居民消费为主,经济增长才算成功。这是中国经济在经历了 40 多年的大崛起之后,能否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此书不值得读

            作者认为是一系列好政策让中国经济腾飞。这就是典型的制度决定论。作者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没钱,所以发展不起来。我们缺钱吗?印就是了。但钱不能盖房子。盖房子需要钢筋水泥。我们缺的是技术,改革开放引进的是技术。有了先进技术,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6
              1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经济发展问题

              作者从增长,全球博弈,财富分配等方面阐述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环境污染等。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但这种模式已经逐渐难以为继,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转型是必须的,需要从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向高质量、高效益、高创新的模式转变。在书中,作者强调了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如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建设等。作者认为,这些政策建议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切合当前实际,深入浅出分析。

                过去四十余年,中国经济的增长超出了包括改革开放谋划者在内的所有人的预料。“反常” 的自然现象往往会带来自然科学的进步甚至革命,经济上的 “反常” 也是如此。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人类数百年财富大爆炸的一部分,对中国 “大崛起” 的解释,必然成为全球学者(不仅是经济学家)竞相追逐的 “圣杯”。正如卢卡斯在谈到增长问题时所说的:“这类问题所涉及的人类福利是如此惊人:一旦你开始思考这类问题,就很难再思考其他问题。”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

                  1. 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对土地资产的运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由于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造就了独特的 “土地金融”。它能把大量土地转化为源源不断的资金,打造一流基础设施,在招商引资中争取优势,以更快的速度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从而实现了经济崛起。2. 在中国经济崛起背后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中,信用能创造货币,并成为经济增长的资本来源。因此,当社会存在闲置生产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政府通过借债或增加货币来推动经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由此伴生的债务风险,也需要我们重视和警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新理解土地财政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叫大崛起,似乎是讲中国是如何发展的,但其实通篇主要讲了关于土地财政的事情。作者在书中讲明了土地财政实质上是土地金融,地方政府就好比是一个个上市公司,而土地则是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居民买房就是投资了地方政府发行的不动产股票,房价上涨、升值实际上是一种金融现象。在中国实行商品房制度以来的购房者,就是投资了各个地方的城市发展,所以享受到了投资的红利。这就好比美国人民通过购买美国股票,享受到了美国发展的红利。在中国城市化已经接近尾声,人口数量减少的大周期下,作者也讲明了房产税为何会是板上钉钉的原因,中国要从过去以土地金融为资本型收入的经济体制,转入以房地产税为现金流型收入的经济体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对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有了近距离观察,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政府对土地资产的运营,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这个观点很有争议,但作者始终坚持己见,构成了这本书的核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而是基于两点:第一是现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即使中国的经济停留在现在的刻度上,其空前的规模也足以配得上 “大崛起” 一词。第二是信念。我相信,一旦进入增长循环,中国的崛起就不会停止。和美国崛起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大萧条类似,中国现在的困难不过是 “大崛起” 路上的顿号,而不是句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城市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经济现象之一。尽管研究城市的数学工具越来越高深,但就对城市的基本认识而言,其浅薄程度依然令人惊讶。正如芒福德所说:人类用了 5 000 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形成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也正是因为对城市的理解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同一个世纪前(甚至更早)的城市研究相比,城市科学并没有出现革命性的进步。尽管现代空间分析越来越抽象,使用越来越多的数学工具,但离城市发展的实践却越来越远。这就提醒我们,要想重建规范的城市研究,并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指导实践的学科,就不能局限于修补数学模型,而必须从思考最原始的城市秩序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本书标题应该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核心推动力-土地金融

                            总的看下来,本书阐述了几个核心观点:1. 中国经济崛起的秘密,是创造了特色的土地金融;2. 目前房地产市场仍旧需要泡沫,不宜过分打压,因为要和美国贸易站掰头;3. 中国和美国贸易战的本质是资本市场和运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4. 中国资本市场主体是房地产市场;5. 货币仍旧不足。文章引用了大量的专业名词,即使是具备一点经济学基础的人也往往会无法理清楚其中逻辑,别提一般的读者了。还是认为作者久居高位,缺乏对底层的了解,实际情况是否和理论一致有待商榷。一旦深入实际,比如房地产底层人民的生活增加一些了解,或许本书的呈现更加鲜活一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中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比如税种和政治的关系。土地金融不是原罪,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了解这一制度的影响,尤其在中美竞争关系的格局下。土地金融是地方 zf 最大的信用基础,在没有其他信用可以替代之前,不应予以打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硬”宝藏

                                这是今年读得最久的一本书,实在有些 “硬”,尤其是后半段过多的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对于经济学基础薄弱的我而言,搞得有点晕晕乎乎,读得也似懂非懂。但不管怎么样,作为行业大咖,更是跨城市规划和经济学两个领域的牛人,赵大师的书还是非常值得精读,不光刷新了我们规划同行对于惯常概念及深层次运作模式的认知,也会对想了解中国城市运行方式的人提供很多 “硬” 知识和 “硬” 思考。在 2022 年年度书目的推荐中,我就毫不犹豫地选了这本,还有李硕的《翦商》,虽然他们的领域差别悬殊,但在 “硬” 这方面都是值得佩服和学习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读起来很过瘾,强烈推荐!越是面对复杂的问题,越是需要简单的分析框架。唯有简单,才有助于理解错综复杂的问题。把理论简化到可以用一些以少数变量抓住理论实质的方程式来表述是有好处的。它的好处就是,这种简化有利于经验研究工作,以及用经验来验证理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新范式

                                    耳目一新,两阶段增长模型。绝绝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济学新观点

                                      中国 “土地财政” 才是真正让中国发展的基石。房产税的征收必须审慎。中美贸易战的主角在中方,是地方政府,非常颠覆大脑。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换个角度看房地产

                                        书名或许可以换一换,感觉是一个书名耽误了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能听读是最大缺陷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