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首部专栏结集,剖析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复杂面向。

内容简介

对于延续了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古老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最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洋鬼子”。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为何许多人不爱国?在不同的语境中,“民族主义”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又有何差别?中国近代的发展究竟应该以谁为师,而老师为何总是欺负学生?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民族复兴的枢纽?“中学”和“西学”到底谁“化”谁?这个世界有没有一个幸福终点站?

中国的出路有且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从跻身现代国家之林的角度看,“鬼子来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目录

  • 版权信息
  • “鬼子”来了!(代序)
  • 不知有国?
  • 种族平等?
  • 此“启蒙”非彼启蒙
  • 恢复中华?
  • 以日为师
  • 飘不久的黄龙旗
  • 与外国委蛇
  • “你一国,我一国”
  • 爱人还是爱国?
  • 爱乡还是爱国?
  • “国民国家”的流失
  • “恶国家甚于无国家”
  • 四海同胞主义
  • 工人无祖国?
  •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 立国的资格
  • 祁老太爷的无奈
  • 抗战建国
  • 师傅领进门
  • 这个世界谁“化”谁?
  • 我们是谁?
  • 幸福终点站?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中国的转型之路

    本书是作者杨奎松 10 年前在《财新周刊》上发表的历史随笔(读书札记)的合集,我刚看完《环球人物》对邓公诞辰 120 周年的特刊,作者这批 50 后(53 年)的历史学教授,得益于邓公的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对邓公的伟大当然不能否认,但因为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遇到的挫折和弯路,开放国门后对西方繁荣的目瞪口呆,而 50-70 后已经脱离中华传统文化,缺乏对自身的道路自信,兜兜转转和各种论述都还是对西方的仰视,怀念和称颂民初文人,嘲讽 “觉醒时代” 也就自然了,所以才有 “出国久了,才更爱国”,杨教授一辈知识分子,属于 “吃饭砸锅” 派,经过 10 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楚展现,东升西降的趋势已经被新一代年轻人认可,可目前作者这一辈还缺乏道路自信,可见思想改造和世界观教育的难度,本书提供了很多历史细节,回顾来看,更能体会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是怎么诞生的?

      很多近代发生的奇怪现象,比如漠不关心民族危亡,给洋鬼子带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不爱国,但在当时却是如此普遍。从家国到国家,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得过程。这本书概括出来现代中国诞生过程中的过程以及知识分子的思辨。谈爱国之前,不应该先知道什么是国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国?这两个字在我们现在人心中的意义跟我们的先人们可未必一样。这本书不是姜文拍的《鬼子来了的》小说版,这里的鬼子其实说的就是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当自由民主等观念进入中国后,对近代中国的冲击,改变。今年读的几本书比如《文明的度量》等其实已经把现在世界的格局,东西方在历史进城中的兴衰计算的很清楚了。然而彼时的国人当然不知道,他们迷茫了,不会了。康有为,梁启超,孙文等等都在探索,跟谁学,怎么样算是中华。我们今天心里的祖国到底是怎么来的,不妨读读。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