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中国的转型之路
本书是作者杨奎松 10 年前在《财新周刊》上发表的历史随笔(读书札记)的合集,我刚看完《环球人物》对邓公诞辰 120 周年的特刊,作者这批 50 后(53 年)的历史学教授,得益于邓公的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对邓公的伟大当然不能否认,但因为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遇到的挫折和弯路,开放国门后对西方繁荣的目瞪口呆,而 50-70 后已经脱离中华传统文化,缺乏对自身的道路自信,兜兜转转和各种论述都还是对西方的仰视,怀念和称颂民初文人,嘲讽 “觉醒时代” 也就自然了,所以才有 “出国久了,才更爱国”,杨教授一辈知识分子,属于 “吃饭砸锅” 派,经过 10 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楚展现,东升西降的趋势已经被新一代年轻人认可,可目前作者这一辈还缺乏道路自信,可见思想改造和世界观教育的难度,本书提供了很多历史细节,回顾来看,更能体会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无关意识形态,只讲理比如开篇:“不知有国?” 提出问题:1901 年《论支那人国家思想之弱点》一文说明中国人以往不仅不知有国,而且不知国家为何物。那么,“不知有国” 和 “不知爱国”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分析问题:1)中国历史,在民族国家意识及其制度发展上,存在观念移植且渐进接受的过程。人们与民族国家关系由弱变强的最主要要素是生产力,特别是科技发展和交通发达的程度。生产力亦即科技发展越普及领先,个人与国家关系必然越强,反之必弱。2)此外,还有老生常谈的问题影响人对国家的认同:爱国必自兴民权始。3)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精忠报国者,君臣士而已,广大农民只有纳粮服役的份,谁给农民利益,农民就烧谁的香。4)政治经济的落后也会让族群意识帮派情结凌驾于国家意识之上。结论:不知有国,不知爱国,根源在低下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未能向民权倾斜和转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谈谈“以日为师”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段谋求国家富强,“以日为师” 时期。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国内阅读翻译过来的文章著述;二是直接到日本旅居、留学。清朝废除科举考试后,到日本留学者逐渐增多,客观上路途近、费用省、文化相通,主观上意图学习探索、借鉴复制日本的强国模式。这其中,有大家熟悉的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现在我们人文社科领域使用的很多术语、词汇,都是日语外来词或者对汉字原意的改造。我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在日游学经历。在确定谈这个主题时,把几年前写的游记翻了翻,有感于日本的软件建设、尊古传统、节约精神、敬业态度、规则意识、生活情趣、求知欲望。欣喜地看到,我们越来越对环保的重视、对传统的弘扬、对规矩的提倡、对阅读的推崇、对自然的回归、对细节的追求。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教训极为深刻。日本对中国的学习和观察从未停止。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强大,有理由也必须以自信的态度、开放的胸襟、学习的精神,面对世界、面向未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那么,鬼子走了吗?杨老师的这本书,书名来源于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电影。通过对抗战期间中国农民 “麻木” 也好,“无知” 也罢,种种另今人不可想象的行为地刻画,描述了百余年来中国人” 国民性 “ 及” 国家意识 “的变化。这本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大为震撼,杨奎松老师娓娓说道,在中国偏远农村地区,鬼子来了和皇权更迭有什么区别呢,老百姓一样完粮纳税。只要不是把中国老百姓压榨的太过,管你是满人也好,日本人也罢,老百姓都是一样的生活。这个观点跟我从小在官方历史课本叙事上的说法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小时候读过的历史书在讲到抗战开始后的中国农民往往是正面形象,代表着与侵略者奋斗到底的英雄形象。其实小时候在听祖母给我讲的” 十几个日本兵就能占领老家县城 “旧事时我完全不能理解,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也释然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是保皇党,明天是革命党,后天是社会主义党,今天要民权,明天要自由,这些虚幻的概念离着乡土里的中国农民都太远了,” 皇权不下乡 “式的自治生活,让他们无法过多的和现代国家产生太多共鸣。只有当他们在社会发展中产生切肤之痛时,当外人的侵略影响到他们切身利益时,代表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普通人才会觉醒,这一课上的,要远远比革命党人的宣传来的实在,只不过是代价沉重,不过好在中国人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书随感《鬼子来了 —— 现代中国之惑》这本书的作者杨奎松是中国现代史专家,如《“中间地带” 的革命》《忍不住的 “关怀”》《西安事变新探》《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作品,我都买了纸质书,也看完了其中一两本。作者细致入微的研究着实让人佩服。而这本书则是直面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 “恐惑”,剖析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通人面对的喜悦和困惑。本书认为,古代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存在,充其量只是在意义上的民族。只有在现代国际关系条件下,一个自在的民族才可能在与他者的相互碰撞及交往中逐渐形成一个自为的民族,确立自己的民族地位、国家属性及其国际社会政治的平等参与意识。一个人,只有属于一个国家并为之效力时,那个国家才会为他提供服务和保护,反之,他将无立足之地。所以,按照人类社会现代进程,就是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那么,“鬼子” 来了,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