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多场景、多学科、多角度探讨重回安生式生活的方法与路径。

内容简介

在陌生化的洪流中看见他人,看见自己,在看见的过程中察觉意义。本书是人类学家项飙领衔的一部剖析现代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作品。本书以三联人文城市发起和策划的系列对话为缘起,以“你好,陌生人”为话题切入点,通过项飙与多位跨领域学者的深度对话,探讨了现代人们如何在日益陌生化的社会中重新发现他人,重建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连接。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与高度透明化的背景下,我们逐渐陷入“陌生化”的困境,对身边的人与事逐渐变得无感。本书反思了这种“陌生化”带来的孤独与疏离,尝试通过鲜活的对话与实践唤起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人和物的关注,引导人们重新找回对身边人的感知与理解,构建一种“安生式”的思考方式,进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行动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我是陌生人
  • 透明,不透气
  • 认可和认得:作为陌生人的小镇做题家
  • 反向共情
  • 不能安生的陌生人,如何安生式地思考?
  • 第一章 看人不是看相,看的是内在的生活感
  • “生活”跟“活着”不一样
  • 诚恳就是不停地矫正自己
  • 分类的目的,在于看见具体的人
  • 看身体,看一个生活积淀出来的人
  • 酷,就是敢于下判断,而且下的判断非常准确
  • 生活样式下面,还有没有生活
  • 线上是观点和观点的打架,线下是人与人的交流
  • 今天的生活,同时面临着意义过剩和意义缺失
  • 重复地工作,就像重复地吃饭一样
  • 第二章 我们怕的是亲密关系还是陌生人
  • 身边的安全和摆脱的愿望
  • 对陌生人的戒备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 陌生化和靠切割解决问题
  • 寄居蟹人格,表面是“你需要我”,其实是“我需要你”
  • 保安群体:典型的“熟悉的陌生人”
  • 危险是对“被污染”的恐惧
  • 保安的自我价值感很低
  • 恐惧成了一种会员制
  • 盲盒式生活是恐惧的另一面
  • 第三章 在流水线上没有历史,做杀马特才有
  • 为什么拍摄杀马特
  • 自黑不是杀马特
  • 杀马特是个家族,是个意义空间
  • 杀马特和“屌丝”不一样
  • 暴富、抱负、报复
  • 难以进入的宿舍
  • 陌生和陌生化的区别
  • 快手上的杀马特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急迫
  • 杀马特和父辈的隔阂能化解吗
  • 知识与所处环境的断裂
  • 到他们生活的现场去
  • 年轻人如何对自己的生活形成一套解释
  • 为什么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没有质感
  • 第四章 为什么陌生的花园会带给我们喜悦
  • 重建附近,“把手”很重要
  • 社区花园是一种照顾
  • 怎么处理花园里的麻烦
  • 当你真正要去突破的时候,开始行动就好
  • 花园再小,也要有个名字
  • 植物的逻辑,不是折叠,是展开
  • “小”往往更有韧性,来克服脆弱性
  • 中国的社区营造,需要看见附近
  • 第五章 在动物园看动物,其实也是在看自己
  • 红山动物园有什么不一样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万物皆通
  • 怎么看动物
  • 人类用范畴把世界打包,动物有自己的一套
  • 通过谈论动物,人和人的关系也可能会变化
  • 尊重意味着我们要持续地注意,每次看都看到新东西
  • 和谐取食与优胜劣汰
  • 不把人类当中心,反而使我们有更丰富的感触和思考
  • 第六章 “你好,陌生人”是“附近的消失”议题的延续
  • 跟陌生人交往,是一种场景阅读,是对自己生命经验的调动
  • 找到具体的把手,感受生命过程的意义
  • 代际关系中的陌生:跟逐渐老去的父母对话
  • 病了,才看到完整的自己
  • 年轻人“玻璃心”,是一件好事情
  • 生活就是各种各样的“非必要”
  • 别人的魅力和力量,其实来自你自己
  • 后记 “制造”对话场
  • 从“看见附近”到“看见陌生人”
  • “用心栽花”与“无心成柳”
  • 放大对话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5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好,陌生人

    当代社会手机成为了人体的一个器官,于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明显减少,在这样一个孤独又孤岛的境遇下,如何开启与身边陌生人的交流,实现更丝滑的附近,是个重要命题。同一个小区的人,可以先熟络起来,远亲不如近邻;身边的公共服务人员,如快递小哥、环卫阿姨、门卫保安、菜市场的卖菜大姐,了解他们其实也是在了解社会,进而了解自己;单位里不熟悉的同事,是下一个要熟络起来的重要陌生人。那天,我在博物馆做志愿者,第一次,请馆里的游客做个对博物馆的满意度调查,大概需要两三分钟的时间,调查需要扫码,刚开始自己很不好意思,心里感觉是在求人办事,劳烦他人,耽误他人时间。后来,跟着志愿组织里的一位大姐后面,她特别热情,而且能从游客的角度考虑,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包括她与游客的说话语气都特别得亲近,30 份的调查一会儿就完事了,在过程中她与游客拉家常,有时还根据游客在馆里的观看路线,给他们提供相关意见,调查结束后,游客还跟大姐说谢谢。那天,我真是万分佩服她,另外,她还是馆里的志愿讲解员,在某些时段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后来,午饭期间,我聊起自己对她的佩服之情,并请教她。她给我传授心得,说一定要站在游客的角度,让游客觉得你做的事是为了游客好,确实,我们的调查是馆方为了了解游客需求,看有哪些不足,然后积极改进,更好为游客服务。另外,她说要多练,要开口,不要觉得不好意思,经常与游客互动,就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大姐还告诉我,不要指望所有的游客都配合你做调查,因为每个人当时境况也不同,她拒绝你也很正常,不要内耗。在博物馆做调查,碰到的陌生人,大姐给我好好上了一课,再结合这本书,发现书中的有些说法在现实中有了映照和佐证。打开自己,释放出善意,陌生人其实也没那么陌生,愿我们能成为主动释放善意的那个人!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热烈生活

      最近读了三本好书,都是和作者 “同呼吸共鸣式” 的沉浸阅读体验。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后,有一种《向内走,安顿自己》的如释重负感。搬了新家,就不太爱出门,因为附近有一切我想要的美好。打扫卫生,伺弄花草🪴,窗前煮茶,灯下看书,美哉 #你好陌生人,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开始的陌生人,你好啊😊,我们很快就会变成好朋友了

        在我们的思想中,陌生人可能就是自己在现实中没有见过的或者见面很少的人。而只有到了现代,陌生人是长期处于既不是敌人也不是客人的中间状态。想想可能就是从之前的大院到现在的单元楼开始的吧,在大院的时候随便串门和跟保安说话是家常便饭,而现在的单元楼再去串门再去跟保安聊就要做很大的心理建设,最终很可能因为心理成本过高就放弃了,于是就变得越来越陌生了。就像看过的一个图片一样,本来都是朋友,只有好朋友去串门才是懂事,就算是普通朋友也变得陌生了,只能客气的带着水果懂事的去串门。陌生的开始是从工厂里分工作业开始的,我只需要了解工友在工厂里的他那一步骤工作就好,其他的想聊也因为资本、监工和生产量的要求,没有太多时间去聊。想想自己经常能见到的工厂门口,上下班的时候很少再有那种成群结对出入了,更多的是自己一个人或寥寥几个人,最后也只是打个招呼就分道扬镳了。就像书里这几次对话,慢慢让我们看到陌生,而这陌生就像梳理最后用梭罗描述的三把椅子一样,“独处时用一把,交友时用两把,社交时用三把”。之后雪莉・特克尔认为这三把椅子分别代表了自省、同理心和良师益友三种美德,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但是,技术破坏了这种良性循环,而这种破坏从独处就开始了。因为社会给我们时间很宝贵的思想,使得我们难以忍受独处,不自觉地想去看手机。手机为代表的第四把椅子出现了,使得三把椅子的良性循环也土崩瓦解:因为害怕独处,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身上,丧失了关注他人的能力。而要改变就需要我们去了解陌生人,而这需要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下能够打开心扉,就像歌曲《心墙》一样,打开一扇窗可以让陌生变得更熟悉。只是这样的环境因为过度城镇化和开发旅游资源变得稀缺了,希望社会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好环境。

          转发
          4
        • 查看全部39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