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你好,陌生人
当代社会手机成为了人体的一个器官,于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明显减少,在这样一个孤独又孤岛的境遇下,如何开启与身边陌生人的交流,实现更丝滑的附近,是个重要命题。同一个小区的人,可以先熟络起来,远亲不如近邻;身边的公共服务人员,如快递小哥、环卫阿姨、门卫保安、菜市场的卖菜大姐,了解他们其实也是在了解社会,进而了解自己;单位里不熟悉的同事,是下一个要熟络起来的重要陌生人。那天,我在博物馆做志愿者,第一次,请馆里的游客做个对博物馆的满意度调查,大概需要两三分钟的时间,调查需要扫码,刚开始自己很不好意思,心里感觉是在求人办事,劳烦他人,耽误他人时间。后来,跟着志愿组织里的一位大姐后面,她特别热情,而且能从游客的角度考虑,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包括她与游客的说话语气都特别得亲近,30 份的调查一会儿就完事了,在过程中她与游客拉家常,有时还根据游客在馆里的观看路线,给他们提供相关意见,调查结束后,游客还跟大姐说谢谢。那天,我真是万分佩服她,另外,她还是馆里的志愿讲解员,在某些时段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后来,午饭期间,我聊起自己对她的佩服之情,并请教她。她给我传授心得,说一定要站在游客的角度,让游客觉得你做的事是为了游客好,确实,我们的调查是馆方为了了解游客需求,看有哪些不足,然后积极改进,更好为游客服务。另外,她说要多练,要开口,不要觉得不好意思,经常与游客互动,就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大姐还告诉我,不要指望所有的游客都配合你做调查,因为每个人当时境况也不同,她拒绝你也很正常,不要内耗。在博物馆做调查,碰到的陌生人,大姐给我好好上了一课,再结合这本书,发现书中的有些说法在现实中有了映照和佐证。打开自己,释放出善意,陌生人其实也没那么陌生,愿我们能成为主动释放善意的那个人!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开始的陌生人,你好啊😊,我们很快就会变成好朋友了在我们的思想中,陌生人可能就是自己在现实中没有见过的或者见面很少的人。而只有到了现代,陌生人是长期处于既不是敌人也不是客人的中间状态。想想可能就是从之前的大院到现在的单元楼开始的吧,在大院的时候随便串门和跟保安说话是家常便饭,而现在的单元楼再去串门再去跟保安聊就要做很大的心理建设,最终很可能因为心理成本过高就放弃了,于是就变得越来越陌生了。就像看过的一个图片一样,本来都是朋友,只有好朋友去串门才是懂事,就算是普通朋友也变得陌生了,只能客气的带着水果懂事的去串门。陌生的开始是从工厂里分工作业开始的,我只需要了解工友在工厂里的他那一步骤工作就好,其他的想聊也因为资本、监工和生产量的要求,没有太多时间去聊。想想自己经常能见到的工厂门口,上下班的时候很少再有那种成群结对出入了,更多的是自己一个人或寥寥几个人,最后也只是打个招呼就分道扬镳了。就像书里这几次对话,慢慢让我们看到陌生,而这陌生就像梳理最后用梭罗描述的三把椅子一样,“独处时用一把,交友时用两把,社交时用三把”。之后雪莉・特克尔认为这三把椅子分别代表了自省、同理心和良师益友三种美德,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但是,技术破坏了这种良性循环,而这种破坏从独处就开始了。因为社会给我们时间很宝贵的思想,使得我们难以忍受独处,不自觉地想去看手机。手机为代表的第四把椅子出现了,使得三把椅子的良性循环也土崩瓦解:因为害怕独处,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身上,丧失了关注他人的能力。而要改变就需要我们去了解陌生人,而这需要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下能够打开心扉,就像歌曲《心墙》一样,打开一扇窗可以让陌生变得更熟悉。只是这样的环境因为过度城镇化和开发旅游资源变得稀缺了,希望社会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好环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陌生是一种处境,但别让它成为宿命项飙说:“不把别人当人看,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不把自己当人看。” 这句话特别犀利。陌生化的深层机制,不仅仅是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必然结果,更是现代人主动选择的结果。我们选择 "切割式" 的安全感 ——“我不想知道你,你也不要知道我”。这种选择看似理性,实际上是对关系本身的恐惧。我们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功能化了。项飙最初提出 “附近的消失” 时,可能没想到这个概念会如此精准地戳中现代人的痛点。我们对明星的恋情了如指掌,却不知道邻居姓什么;我们在电梯里盯着楼层指示,仿佛它神圣又瞩目,却不会和身边的人打一声招呼,聊一会儿天;我们熟悉算法逻辑,却记不起外卖员的脸;我们每天都要和小区的保安打照面,但我们其实根本不知道对方到底是谁。而《你好,陌生人》还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附近消失的同时,我们也在成为自己的陌生人。小镇做题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们通过层层筛选,获得了城市户籍、中产身份,却始终觉得 “这个位置不是自己的”。项飚发现,小镇做题家们获得了「认可」但缺乏「认得」。认可是系统根据既定标准的评价,是单向的;认得则是主体对主体的理解,是双向的。认可带来成就感,认得带来尊严感,这个区分非常重要。小镇做题家们在绩效的牢笼里与生活资源深深隔离,一路打拼却与脚下的每一片土地都没有发生深切关系,甚至对老家都是不熟悉的。它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仍然感到空虚 —— 他们被高度认可了,但没有被真正看见。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忘了是谁说的:“你可以把一个男孩从小镇带到城市,但你无法从他身上去除小镇的气息。” 什么是小镇气息?就是始终对自己怀疑,担心自己不属于这里。相信那些在大城市安家落户的 “新城市居民”,对此更有感受。在《把自己作为方法》里,项飙提到了 “乡绅精神”—— 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有一种 “把本地活生生的文化摸得很熟” 的态度。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不渴望被外在系统认可,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小世界弄明白。这和《你好,陌生人》里的 “认得” 概念形成了呼应。认可是系统给个人颁发的隐性证书,而认得是双向的,需要把自己打开,带着经历、情感和脆弱性去了解对方。项飙在访谈中坦承,他发现年轻人习惯说 “两头的话”:一头是国际大势的抽象分析,一头是当下具体的迷茫。但对自己的成长轨迹,很难展开阐释。这种 “自我表述” 的缺失,正是我们成为自己陌生人的根源。我们这代人太习惯被认可了 —— 考试成绩、工作绩效、社交媒体的点赞数。但很少有人问:你认得自己吗?你能完整地表述自己是怎么成长到今天的吗?你能列举出十个让你突然顿悟的瞬间吗?哪次失败真正改变了你?哪个人的话深深影响了你?你能说出自己最核心的 3 个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吗?你的哪些观点是真正经过独立思考的,哪些是被环境塑造的?你能接受自己身上那些看似矛盾的特质吗?你如何处理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你能诚实地说出自己最脆弱的地方吗?这些极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帮助我们从「被定义的人」变成「自我定义的人」的问题,我们似乎很少,甚至从未思考过。看见自己不是一句空话,它是一个充满了冷汗、颤抖和刺痛的实践。如果说《把自己作为方法》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方法论 —— 通过 “图景叙述” 而非 “宏大叙事” 来理解现实,那么《你好,陌生人》则提供了行动指南 ——“安生式思考”。安生就是安顿生命。思考不是纯粹的理性活动,而是观察、记忆、身体感知、自我表达和与他人对话的综合过程。它需要具体的场景,在生活流里反复发生。这种思考方式拒绝 “毕其功于一役” 的便利想象。改变现状不能靠某个行动或抉择,而要对生活形成新的理解,从新的理解中长出新的行为、新的关系。我们需要重新发明 “附近”。不是地理意义上的附近,而是关系意义上的附近。 书中一些积极的实践:费翔会在演出前跟司机聊天,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尤其注重来自女性视角的叙述;刘悦来进入社区花园,和居民一起修建不属于自己但要负责任的东西;纪录片导演李一凡记录杀马特群体的自我定义;红山动物园的园长会去观察游客、动物、生态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和谐。这些都是在重建 “附近”—— 不是要回到熟人社会,而是在陌生人社会里创造新的连接方式。在一个陌生化的世界里,重新学会做人,首先要学会对他人保持好奇心,承认差异,寻找真正的共通性。这不是道德说教,而是生存的必需 —— 因为不把别人当人看,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不把自己当人看。当我们不再把生活外包给系统,不再满足于被认可而追求被认得,不再逃避费劲而选择诚恳,也许就能在这个陌生人的世界里,重新成为自己的熟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陌生人被这个时代重新定义看这本书的时间尤其的长,书是以对话的形式,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艺术家、也有 “杀马特” 等非主流的普通人作为底色来展开叙事的。手机似乎已经一步步取代我们与人真实交流的欲望。身处熙攘的街区,却与隔壁邻居毫无交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连自己也逐渐变得模糊和陌生,甚至成了一个 “不愿与之对话的人”。我们看似越来越关注自我,殊不知早已困于一方封闭的天地,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自己也成了陌生人。人,终究是关系的产物。唯有在与他人的联结中,我们才能看清这个世界,认识真实的自己,并找回属于 “人” 的那份鲜活生命力。也许我们所缺的,不过是附近五百米内的一声招呼、一张笑脸、一杯暖手的咖啡,或是一份代表善意的小小礼物 —— 这些足以温柔地打破由手机串联起的疏离世界。也许,可以重新认识身边的一切。你好,陌生人;你好,自己;你好,有情众生;你好,无情众生;你好,山川河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水发书我们一分欢喜读书会今年九月的共读书目是《你好,陌生人》,这是一本视频对话访谈节目的合集,由人类学家项飙主导,对五位跨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专业人士对话,意在探讨在因现代化而日益陌生的社会中,如何重建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连接。参与对话的人士分别是画家刘小东、公众号"没药花园"(主要剖析犯罪案件)主理人何祙皮、拍摄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导演李一凡、营造社区花园的设计师刘悦来、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与这些人对话的目的在于"希望探索 “安生式” 的思考方式,即立足于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在陌生化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行动点的思想探索。"读了这些对话,我感觉李一凡最真诚,刘悦来做社区花园最切实,刘小东太主观(可能画家必须吧),对何祙皮和沈志军无感。我感觉项飙的话落在文字上,爹味十足,隐隐透出自大让人讨厌。比如他提的建议"你试着给自己留一个小的功课:每天路过的时候多看他一眼。多看他一眼,你就看他今天是这样,明天是那样,然后你开始猜这个人大概是什么样的。在不跟他交流的情况下,你用猜的方式给他写个小传记。你写完了之后可以跟家里人的猜想进行对照,你为什么那么猜,我为什么那么猜。我保准你们猜的很多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是各有各的道理。"我在想,人是得多无聊多没礼貌才去乱揣测别人啊。现代生活比起封建式的农耕生活,最精彩处不正是可以保持自己的界限,独立自在地存在于社会上吗?我当然很赞同与人为善,主动释放善意,与我们周围的陌生人(按本书的概念)即快递、保安保洁、菜市场卖菜的大妈大叔等等友好相处,我更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我最喜欢的顾衡老师常常提及"就近取譬,推己及人,培养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一辈子的修行",有推己及人的常识,相信就近取譬的人性,关怀家人、邻居和社区,不虚伪不狂妄,就是我读本书时一再叮嘱自己的。我感觉这本书像一个被水泡过的馒头,其本质内容只有一点点,淡且无味。作为一个访谈节目,听听名人扯扯闲篇,说点儿互相恭维,似是而非,漫无边际的话是可以成立的。但把闲聊集结成书,把对话提炼成文字的这种注水书经不起推敲和反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酷” 是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出一个决断。有舍弃,然后有专注,所以见识非常重要。我的理解是,“酷” 也意味着,你做出的判断不仅是准确的,同时是有你自己的特色的。生活里面的很多判断,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所以酷的判断不仅是对对象的准确把握,也是对什么是适合你自己的判断,而且是有你自己的风格的。所以回到生活中,要想丰富自我,强大自我,做一个有特色的自我,那就要跟更多的陌生人打交道,你自己的酷的特色才会呈现出来。其实 “酷” 是很偏激的,很个人的,但是确实会让你眼前一亮。这个亮,可能就是一种感觉,他说出了你没说出的话,或者他做了一件你朦朦胧胧想过却没做的事。太酷了!他总是先人一步,这是一种非常个人的选择,但他又启发了别人,让别人茅塞顿开。项飙_酷,就像你说的眼前一亮,它揭示了生活里面存在的,我们也朦朦胧胧感觉到但是没有看到的东西。所以,必然要有互相的感应,才能产生 “酷” 的效果。如果完全没有生活基础,那就是怪,那就是异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真切的感受这个世界,去爱,去痛,去经历…我之前以为,日常互动的 “无感”、自我认知的 “疏离”、社会结构的 “透明窒息”,是属于人际关系问题,但项飙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生存范式改变的结果,是从 “熟人社会” 向 “效率社会” 转型的必然。 传统社会的 “生存依赖” 催生出对他人的耐心与共情,而现代技术与制度构建的 “无感化系统”,让外卖替代邻里互助、算法消解熟人建议,生存不再需要 “麻烦” 陌生人,好奇与关怀便随之稀薄。我们习惯用 “标签” 简化他人,却忘了每个身份背后都是具体的生活。 当 “存在锚点” 从楼下早餐铺的老板、同事的工位绿植,转向朋友圈点赞、职场 KPI 等虚拟符号,人们便陷入 “永远需要证明存在” 的焦虑。这些抽象指标的可量化、可替代,剥离了我们对生活的真实质感。 技术打造的 “透明社会” 看似可控,实则压缩了人际互动的空间,屏幕连接了千里,同处一室的却缄默无言。 所以,我们在效率洪流中,不要忘了 “作为人” 的根本能力。关注附近,其实是让我们把 “存在的锚点” 从 “抽象指标” 拉回到 “具体生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