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具体生动的社会结构中思考了“教育问题”和“教育学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话语分析为辩护的前提立场,从学术话语的角度认识了“科学”“教育学”的复杂性之后,尝试对教育学的科学性做出理论承诺。

本书阐释了教育学科学性的辩护前提、理论承诺、历史语境、现实境遇和提升路径,为认识教育学的话语实践和推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和思想资源。

本书提出回答“教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与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科学”是一项重要的、根本的且艰难的工作,但也同意走向科学只是教育学的一种发展策略,是一种必要而非充分的途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章 教育学科学性的辩护前提
  • 第一节 学术化话语:一种分析教育学科学性的载体
  • 一 学术化话语的特殊性
  • 二 在学术化话语中认识科学
  • 三 在学术化话语中认识教育学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话语分析确立的认识论原则
  • 一 话语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 二 实践是话语的家而非相反
  • 三 话语始终处于社会历史语境之中
  • 第三节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教育学话语分析
  • 一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教育学话语分析的维度
  • 二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教育学话语分析的实质
  • 第二章 教育学科学性的理论承诺
  • 第一节 教育学主体的语境建构性
  • 一 教育学话语建构的具体语境
  • 二 教育学语境建构的一般程式
  • 三 教育学语境建构的主体素质
  • 第二节 教育学语形的逻辑完备性
  • 一 对形式规则的遵循
  • 二 句法分析的合理性
  • 三 表达式的精确规范
  • 第三节 教育学语义的公议真理性
  • 一 追求进步性的真理体系
  • 二 “战略意义”的客观性
  • 三 实践与认识活动的双重反映
  • 第四节 教育学语用的实践互动性
  • 一 关注不同实践活动
  • 二 深化教育规律认识
  • 三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 第三章 教育学科学性的历史透视
  • 第一节 分析语境前的教育学科学性论证
  • 一 经验科学语境下科学教育学的兴起
  • 二 人文科学语境对教育实证科学的挑战
  • 三 实用主义语境下实用教育科学的综合
  • 第二节 分析语境及其后的教育学科学性论证
  • 一 分析语境对教育学语形的关注
  • 二 复杂语境下教育学多种范式的争论
  • 三 批判语境下教育学新科学观的生成
  • 第三节 对不同历史语境论证理路的反思
  • 一 立足人的科学思考教育学的科学性
  • 二 科学教育学包含理论及其证成过程
  • 三 人、语境与实践是话语分析的要素
  • 四 科学性体现在形式与质料两个方面
  • 五 追寻教育学独立且独特的科学逻辑
  • 第四章 教育学科学性的现实进展
  • 第一节 教育学主体的理论力不断提升
  • 一 从教育事理思维向学理思维转变
  • 二 教育学语言建构的语境关联增强
  • 三 教育学科学问题的探索日趋深入
  • 四 教育学中技术与方法应用多样化
  • 五 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逐渐涵养
  • 第二节 教育学语形的逻辑性不断增强
  • 一 教育学对形式规则的遵循
  • 二 教育学句法分析的合理性
  • 三 教育学表达式的相对规范
  • 第三节 教育学语义的真理度不断提升
  • 一 形成了较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体系
  • 二 组织了相对科学的“教育事业”体系
  • 三 构造了具有特色的“元教育学”体系
  • 第四节 教育学语用的实践力不断提升
  • 一 关注与教育学相关的不同活动
  • 二 教育规律的发现与理解的深化
  • 三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育研究
  • 四 教育学与实践的互动不断增强
  • 第五章 教育学科学性的问题检视
  • 第一节 教育学主体的理性之殇
  • 一 教育学科学观的三个困惑
  • 二 求真中泛化的简单化思维
  • 三 技术至上与方法至上倾向
  • 四 相对沉寂的学术批判现象
  • 第二节 教育学语形的明晰之难
  • 一 形式分类体系的问题
  • 二 形式逻辑的应用问题
  • 三 表达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教育学语义的求真之困
  • 一 缺乏主体的客观性误区
  • 二 真理探寻难免流于表面
  • 三 教育学体系的含糊不清
  • 四 教育学唯科学主义现象
  • 五 事理向学理的转换不足
  • 第四节 教育学语用的现实之阻
  • 一 两类研究方式对立冲突
  • 二 教育问题的精准性缺乏
  • 三 对教育规律语境性的忽视
  • 四 教育学的实证程度较低
  • 五 教育学的社会建制问题
  • 第六章 教育学科学性的提升路径
  • 第一节 主体:拥有更为开放融通的教育理性
  • 一 立足于实践的教育科学观
  • 二 形成教育学的复杂性思维
  • 三 厘清技术与方法的限度
  • 四 发挥学术批判的动力作用
  • 第二节 语形:更加重视教育学形式的逻辑性
  • 一 建立适切的形式分类体系
  • 二 科学应用教育学形式逻辑
  • 三 注重教育学表达式的规范
  • 第三节 语义:扎实提升教育学内容的理论性
  • 一 正确理解教育之真的含义
  • 二 构建科学多元的内容体系
  • 三 促使科学与人文携手并行
  • 四 提升教育事理与学理水平
  • 第四节 语用:不断提升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力
  • 一 区分不同实践及认识活动
  • 二 开展教育问题的精准研究
  • 三 加强教育规律的语境研究
  • 四 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证研究
  • 五 推进教育知识的社会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