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的研究成果对形成较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模式理论有积极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二章。

第一章根据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谈教师在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二章根据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谈教学实效性问题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师的要求。

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从教师要确立教学重心,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要重视和搞好实践教学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谈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

第七章和第八章是对考试环节与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关系的研究,分析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探索考试改革的成功模式。

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对环境因素的研究,包括对领导问卷调查的分析,对校园环境与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关系的探索。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编简介
  • 序言
  • 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的操作化解读
  • 教育环境劣化与大学生“预期社会化危机”——基于“社会解组”背景下高校育人困境的思考
  •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要素论
  • 第一章 “马哲”课教师在增强“马哲”课教学实效性中的作用与问题的实证研究
  • 一、“马哲”课教师在增强“马哲”课教学实效性中的作用
  • 二、“马哲”课教师在增强“马哲”课教学实效性中遇到的问题
  • 三、问题的解决
  • 第二章 从学生问卷数据分析结果看“马哲”课的教学实效性问题和“马哲”课教学的创新
  • 一、没上“马哲”课前,学生对“马哲”课的态度。第1、第2个问题涉及的是学生上“马哲”课之前对“马哲”课的态度和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对这门课程的评价。这是上“马哲”课的前提、准备。从学生对这两道题的回答看,中性、负面的方面有相当的比例,但这不是决定学生对“马哲”课的总体评价的直接原因,只能算是间接原因。
  • 二、上“马哲”课后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集中体现在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上。相关分析发现学生的职务、政治面貌对“马哲”课的肯定态度有很大影响。
  • 三、教材的质量是影响“马哲”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所用“马哲”课教材的调查集中体现在第四个问题上,这道题分为四个小问题。
  • 四、关于学生对“马哲”课教师评价的调查集中体现在对第五个问题的回答上,这个问题由10个子问题构成。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理论水平、教学热情、组织教学的能力、对教材的驾御能力持很强的肯定态度;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中的信息量、教师的个人魅力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对教师了解学生的程度则出现了否定性的回答。可以认为,这些因素制约着“马哲”课的教学实效性。
  • 五、学校对“马哲”课的重视程度的调查体现在第六个问题上。
  • 六、对“马哲”课考试形式的调查体现在第七个问题上,从实然和应然两个角度提出问题。
  • 七、关于多媒体设备运用情况的调查体现在第八个问题上,该问题与第五个问题即关于“马哲”课教师调查中的第四个小问题——关于教学手段的调查相呼应。
  • 八、关于课堂人数的调查体现在第九个问题上。
  • 九、关于学生喜欢的上课方式的调查反映在第十个问题上。
  • 十、关于“马哲”课考试方式和学生对“马哲”课态度关系的调查体现在第十一、十二两个问题上。
  • 第三章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马哲”课的教学实效性
  • 一、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养
  • 三、教材的进一步优化
  • 第四章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 一、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教学,用“活水”浇灌哲理之花
  • 二、让“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内核,是本质意义上的实践教学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 “马哲”课教学方法概述
  • “马哲”课的学导式教学
  • “马哲”课教学改革刍议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师的教学重心研究
  •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师的着力点
  •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领域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作弊现象原因分析
  • 一、大学课程结构本身的原因
  • 二、现实层面的原因
  •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四、教师方面的原因
  • 五、社会原因
  •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的地位、作用与改革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的地位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的功能
  •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方式的改革
  •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改革总结
  • 第九章 制约教学的一只“看不见的手”——“马哲”课教学环境论
  • 一、“看不见的手”释义
  • 二、实现社科学院作为“看不见的手”的正功能
  • 三、广东药学院的具体方案
  • 第十章 教学主管领导问卷调查分析
  • 一、调查题目的设计
  • 二、问卷调查的方法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四、关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建议
  • 第十一章 领导、行政部门与“马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系——从调查中所做的引申
  • 一、良性互动的关系及其条件
  • 二、中性或恶性互动的表现及其解决办法
  • 第十二章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营造有利的校园环境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