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是自己的理想”,聚焦自恋,剖析当下社会现状。

内容简介

当理想自我取代了权威,对每个人提出要求:你必须变得更好,成为你的理想。这对自我和社会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自愿服从于“自恋的痛苦”?我们又为什么要同意现状?

聚焦自恋,从经济、社会、道德等维度,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到近现代“自恋”逐渐取代权威、信仰成为我们服从对象的过程,结合不同时期思想家如斯宾诺莎、黑格尔、马克斯·韦伯、弗洛伊德、福柯、阿尔都塞等人的论证,分析当前的过度竞争、量化管理、自我规训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看到自我陶醉的“我就是我”的矛盾之处,走出虚假的田园诗,不错过他人与周围的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我们的自愿性因何而起?
  • 引言
  • 拉·波埃西的矛盾公式
  • 公式的扩展
  • 第二章 作为自愿服从的自恋
  • 第三章 新自由主义的号角
  • 一个社会具有两种逻辑
  • 福柯与新自由主义
  • 寻找新自由主义的主体
  • 第四章 竞争及其彼岸
  • 第五章 自恋者和他人
  • 自恋的支撑1:成功
  • 自恋的支撑2:共同体
  • 第六章 自恋的“道德”
  • 自恋的伦理
  • 自恋的“道德”
  • 参考文献
  • 译名对照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自恋:这个时代最精致的囚笼

    举着自拍杆在景点前精心构图,用滤镜抹去所有瑕疵,将完美形象上传社交媒体,等待点赞潮水般涌来 —— 这一刻的 “胜利感”,正是当代人最熟悉的自恋满足。而作者伊索尔德・沙里姆在书中指出:这种看似自由的自我展示,实则是新权力模式最成功的统治术。当 “做更好的自己” 成为全民信条,我们已不自觉地将枷锁套上脖颈,还误以为那是王冠。与韩炳哲等思想家对绩效社会的批判相呼应,作者却更纵深地挖掘了自恋的历史根系。她揭示出人类如何从中世纪对王权与宗教的服从,一步步转向对自我理想的虔诚跪拜。当外在权威瓦解,“你必须变得更好” 的内在命令便接管了规训任务。弗洛伊德理论中的 “理想自我” 不再是心理概念,而化作悬在每个人头顶的鞭子 —— 我们自愿追逐它,又在追逐中精疲力竭。这种自我剥削的悖论,正是新自由主义精心设计的圈套。书中解剖的 “客观自恋” 现象尤其刺痛现代人脆弱的神经。独特性本应消解竞争,如今却成为竞技场的新门票。从职场 360 度评估对人格魅力的量化打分,到社交媒体博主竞逐 “最独特人设” 的疲惫表演,所谓个性早已沦为标准化商品。当健身数据、点赞数、KPI 成为丈量自我的标尺,我们越是努力 “做自己”,越深陷同质化的泥潭。作者在书中就冷峻地断言:“自恋的满足” 实则是他者目光的囚徒 —— 观众承担了自我理想审查官的角色,我们则沦为永恒的表演者。这种自恋逻辑在技术时代显现出更荒诞的图景。人类一面恐惧人工智能取代自我,一面又痴迷于创造类人机器。“我们对 AI 的极致追求,便是从中辨认出自己的面孔”,这与纳西索斯凝视水面倒影何异?当开发者试图用代码复刻人类智能时,恰暴露了最深层的自恋抑郁:既迷恋自我,又厌恶血肉之躯的局限。

      转发
      1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