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1千字
字数
2022-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聚焦抗疫报道,讲述新媒体人如何培养素养。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2020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相关内容,聚焦新时代传媒体系构建和全媒体创新型新闻人才培养等议题,阐述抗疫一线报道中涌现的生动案例,诠释中国新闻媒体人如何在传播实践中以家国情怀坚守舆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为新时代新闻传播院校培育人才、为传播领域人才实现职业素养提升提供了一堂不可多得的专业课。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从抗疫报道看新时代传媒体系建构和人才培养
- 角色篇
- 与情感并行:新闻记者在战略动员中的“观守人”角色形塑
- 一、记者永远要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
- 二、记录武汉的“平凡”英雄也是记录历史
- 三、做好记者的功夫从多方面而来
- “先救人后拍摄”
- 一、风暴来临:被打乱的计划与“不能说的秘密”
- 二、“红区”战疫纪实:镜头内外的生命故事
- 三、战疫启示录:真实性、媒介伦理与家国情怀
- 四、总结
- 融媒体时代传统记者在突发事件现场报道中的角色重塑
- 一、现场纪实:88天守望相助,记录爱与温暖
- 二、成功经验:从“三度”看新闻产品的必备品质
- 三、经验启示:媒体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的新要求
- 行动篇
- 夯实记者业务,挖掘典型人物
- 一、记者应对:真情实感铸就新闻温度,感同身受彰显生命力量
- 二、优质人物报道归因:把握细节特征,突出矛盾冲突
- 三、重大战役性报道中典型人物发掘经验探讨
- 四、典型个体故事彰显群体精神和民族力量
- “到最危险的地方去”
- 一、82天奋战:不仅是做好战疫报道
- 二、坚实底气:责任使命、前后统筹、媒体改革
- 三、经验启示:多主体凝聚合力,打造全媒体新闻队伍
- 用镜头探寻真实,用温暖传递力量
- 一、抗疫报道背景
- 二、抗疫报道中的七个关键词
- 三、对新闻机构人才培养的启示
- 四、结语
- 在事件一线记录历史,用影像凝聚精神力量
- 一、主动请缨,奔赴疫情一线“为天使造像”
- 二、记录历史,举起相机就要“为时代存照”
- 三、大国战疫,重新审视得以“为行业立规”
- “四力”篇
- 视野、意识、思维与文风:基于践行“四力”的新闻记者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 一、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人物报道分析
- 二、践行“四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做好新闻报道
- 结语
- 社会责任引领新闻工作
- 一、优质报道成因:新闻专业素养与人本关怀
- 二、重大事件报道经验启示
- 三、总结
- 疫情大考之下新闻记者的“四力”重塑
- 一、三十而立:从小镇姑娘到战疫记者
- 二、三次落泪:在抗疫前线淬炼党报初心
- 三、记者的光荣与梦想:见证历史、参与历史、推动历史
- 四、在京回望: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 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重大突发事件中纪录片人的“四力”
- 一、引言
- 二、战疫纪录片矩阵:疫情期间多语态下的全过程记录
- 三、见证的力量:抗疫纪录片《见证》的创作历程
- 四、经验启示:重大事件报道中的纪录片创作经验
- 五、总结:“四力”视角下纪录片人才的素质培养
- 团队篇
- 人才思维的养成: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城市媒体借势突围与融合转型
- 一、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抗疫贡献
- 二、《长江日报》抗疫成功经验探析
- 三、对城市媒体融合发展与突围的思考
- 变局中的坚守与创新:重大突发事件下新媒体报道中的变与不变
- 一、回看武汉:保卫战中的点滴
- 二、镜头内外的冷暖记忆
- 三、致未来的记者:平凡岗位上的光与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